白雪 馮莉
摘 要:學生、家長和教師就像魚與水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學生需要家長的幫助、老師的引導才能成長成才;家長需要老師的反饋和指導才能更好的助力孩子;老師需要家長的配合、學生的良好“合作”方能做出更好的教育。這三者間原本無利益要害關系,卻可以用愛將其更好地串聯起來,并且共生共榮。教師在轉化后進生時,可以用真誠的關愛驅動學生的內驅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建立其自信;轉化家長,家校攜手共育。
關鍵詞:真誠關愛;挖掘閃光點;轉化家長
沒有一個家長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勇敢正直、勤奮上進的孩子,沒有一個孩子想要在某方面落后于他人。但是在在一些方面暫時后進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原因。當孩子年齡尚輕,無法主觀主動改變時,就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攜手助力。
一、用真誠的關愛驅動學生的內驅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愛與贊揚,后進的學生也許比優秀的學生更需要。羅森塔爾的“教師期望效應”指出: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當我們每次面對這一部分孩子時,心理始終想象著:我們希望他最終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助力他更好更快地達成這一目標。于是,孩子就會越來越接近我們所期望的樣子,慢慢地激發起自身學習的內驅力。
因此,教師對這部分孩子的愛,不應該是為了追求預期的教育效果而故作“平易近人”姿態,應該是出于關愛學生的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只有長此以往真誠的關愛與幫助,學生才能夠發自內心地驅動學習的內驅力,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學習用功但效率較低的孩子,如果我們一味地責備他的成績不佳,那么他將會逐漸迷失自我,失去學習的動力。相反,當孩子得到對自己努力的肯定,并收獲適合的學習方法,學習則會漸入佳境。
二、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建立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
從教育實踐中不難發現,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的“一無是處”的學生,其實他們身上往往也有很多令人欣慰的閃光點。比如:學習科科落后的孩子,可能是個樂于助人、尊師重道的善良孩子;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可能在音樂方面的才能優于常人;學習專注度不夠的孩子,可能在繪畫上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內向靦腆的孩子,可能在體育方面也能找到自信。
在對這部分學生的“轉化”時,與其做一個讓學生厭煩的道理灌輸者,不如引導他們發現、正視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擅長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自己獨特魅力的人”的自信。每個孩子都不應該因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而產生自我懷疑,相反,孩子們更應該為自己的特長而感到驕傲,并繼續發揚光大。
三、轉化家長,共建完整的優質教育
沒有合格的家長,就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沒有完整的優質教育。
家長也是教育者,然而,多數家長卻很難說是合格的教育者,他們往往在言語上、思想上無法“操控”自己的孩子,于是,便將大部分的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大部分后進生的家長就屬于這一類。
班主任除了教育學生,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影響家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影響了家長,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才能真正成功。
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不難聽到這樣的話語“老師,我家孩子就怕您,請您幫我嚴厲地收拾,我們絕不袒護!”在發出這些聲音時,家長們是真誠的、急迫的、無奈的,同時也是不合格的。因此,我們便希望家長朋友們做到以下幾點,家校攜手共育:
(一)成為孩子的人格榜樣
我常常對自己說:“你希望學生成為怎樣的人,請你先做那樣的人。”在面對班級里的幾十個孩子時,其實,我們面對的就是幾十個孩子父母的縮影。家長什么樣,孩子多半就是什么樣。沒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正直善良,沒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奮上進,沒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那么在心存這些希冀的同時,父母也應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二)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不是居高臨下的訓斥,而是平等地和他們相處,成為孩子信任的人,在傾聽孩子心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引導孩子。
(三)和孩子一起閱讀
之所以主張親子共讀,是讓親子之間能夠平等對話,互相影響。總有很多家長反應:與孩子之間的代購越來越大,跟孩子之間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如果已經到達這一地步,家長確實應該停止抱怨,靜下來看看孩子閱讀的書目,了解他現在的所見所聞所感,站在孩子的視角,不要將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民主平等地對話。
(四)和孩子一起寫作
這里的寫作,不是寫文章寫作文,而是反思。孩子通過寫作,反思自己的成長,家長通過寫作,反思自己的進步。家長們可以嘗試每天給孩子寫幾句話,可以是鼓勵,可以是批評,可以是期望,也可以是傾訴……無關于數量,無關于文筆,只關乎情感,通過這一行動,讓孩子切實地體會到父母的關注。
在教育中,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了孩子的成長,用心靈影響心靈,用愛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