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家具從商周發展到明清,其優秀制品不僅被視為藝苑奇珍,而且對現代家具的影響也日益顯著。“明式家具”一詞,有廣、狹二義。其廣義不僅包括凡是制于明代的家具,也不論是一般雜木制的、民間日用的,還是貴重木材、精雕細刻的,皆可歸入;就是近現代制品,只要有明式風格,均可稱為明式家具。其狹義則指明中期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家具。
關鍵詞:硬木;榫卯結構;夾頭榫;攢邊槽插板
一、明式家具選材
明式家具選材非常考究,在家具制造上多是采用硬木,硬木的特點多為:硬度高、密度大、油性高、色澤沉重、紋路清晰、有香味且耐刮、耐磨等特點。古代家具材料多采用紫檀木、黃花梨木和鸂鶒木等硬木。這些珍貴的木材是鄭和下西洋由東南亞各國引入,并因為硬木木質色澤沉重、花紋清晰且材質堅實,得到統治者和貴族階級的喜愛和支持,又因物以稀為貴,硬木材料稀缺,尤其是紫檀木,生長百年以后才能夠使用。隨之硬木家具漸漸成為了上層人士身份的象征。
紫檀木家具,紫檀木又命金星紫檀,自古紫檀家具是最為名貴的家具,此木在硬木中屬于最為堅硬、重量最重,據《本草綱目》記載,紫檀具有藥用價值,由于此木百年成材且無大料,因此常常被制成家具配飾或其它精巧家具小件。花梨木家具,別名降香木,黃檀屬喬木,花梨木色彩鮮艷,紋理清晰美觀,我國廣東、海南有此樹種,但數量不多,大批用料主要靠進口。作為制作家具最為優良的木材,花梨木有著非凡的特性。明代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載:“花梨木有兩種,一為花櫚木,喬木,產于我國南方各地。一為海南檀,落葉喬木,產于南海諸地,二者均可作高級家具。”書中還指出,海南檀木質比花櫚木更堅細,可為雕刻用。按《古玩指南》第二十九章所說:“花梨為山梨木之總稱,凡非皆本之梨木,其木質均極堅硬而色紅,惟絲紋極粗。所以黃花梨在明式家具中應用是很廣泛的。鸂鶒木,又命紅豆木、紫檀雞翅木,產于廣東、云南等地,木質花紋比較密,木紋深淺不一、紫黑相間,在外表看紋理比較模糊。鸂鶒木在明清也是一種極為名貴的木頭,它不僅木質與黃花梨相似,雕刻性也非常好,其最名貴之處仍是其紋理的雅致。
二、明式家具榫卯結構的特點
明式家具多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榫卯結構式明式家具的精髓。榫卯結構是明式家具的基本連接方式,工藝一直沿用至今。榫卯結構的合理性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體現:首先是榫卯結構連接牢固,通過榫卯之間的連接將部件之間緊密的聯結在一起,不需要額外的加固。
(一)基本構件組合
榫卯基本構件組合主要是指由兩個構件組成的、結構相對簡單的組合方式,基本部件之間的組合方式大多數是單方向受力,所以它是明式家具中最常見的結構方式,基本上所有的明式家具中都有他的痕跡,比如直榫、明榫、暗榫、格角榫、燕尾榫等,這些榫卯結構都是由兩個部件通過榫卯結合都方式組成。在明式家具中最普遍的就是直榫,直榫就是簡單的兩個部件相連時,一邊做出榫頭,另外一邊做成榫眼。直榫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當榫頭插入榫眼時,榫頭和卯眼相結合,一旦受到左右的外力時,已經形成整體的榫卯就會產生摩擦力從而抵消外力。其次直榫造型屬于基礎造型,和明式家具的簡約、樸素風格不謀而合。
(二)腿足構件組合
腿足構件組合一般是由三個或者三個以上部件組合,是腿足和上部構件或者下部構件的結合,腿足部件結構組合受力大部分是考慮上下的壓力,而對于左右、前后的受力略弱,主要用于明式家具的案桌、床榻等,比如插肩榫、夾頭榫、四面平榫等等。比較典型的就是明式案桌家具中經常出現的夾頭榫,它是將腿部、牙板、案面三者緊緊的連接在一起,夾頭就是在腿足的頂端中間開槽,兩側開出榫頭,然后將牙板嵌入腿足頂部的槽口中,再將腿足頂部兩側的榫頭與案面卯眼接合,同時牙板上側也開出榫條與案面連接,從而腿足、牙板和案面形成一個整體。從力學角度來看,牙板不僅分解了案面向下的重力,而且還能承受案面受到案面前后的推力,從而輔助腿足支撐案面起到平衡作用。但是,由于夾頭榫的榫頭和案面卯眼接合的面積比較小,承受側面推力有限,容易搖晃,經常還會在腿足加上橫棖起到加固作用。
(三)綜合構件組合
綜合部件結構是榫卯結構里最高級別的結構。從受力來看,綜合部件結構從前后、左右、上下受力考慮,多方向固定,抗壓、抗彎、牢固穩定,一般運用在受力較大的家具部位中。在明式中比較常見的有楔釘榫、抱肩榫、粽角榫、攢邊槽插板等等。其中攢邊槽插板在明式家具最為常見,它通過五個部件的巧妙結合形成一個牢固結實的案面。它主要由兩個抹頭、兩個大邊和一個穿帶加榫頭組合而成,大邊的榫頭插入抹頭,穿帶榫再固定左右的抹頭,無論是上下受力、還是左右受力都很牢固,對整個案面沒有任何影響。而且攢邊槽插板拆卸方便、組裝簡單、受力均勻,從而在各式各樣的支撐類家具案面中得到廣泛應用。
三、明式家具對現代家居設計的影響
明式家具榫卯結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時代變遷,明式家具遇到了新的機遇。
(一)明式家具的現代元素融合
中國近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急劇提高,往往表現在人們對生活品質有了不同層次的最求和期望。傳統明式家具結構大部分都是幾何形態,造型比較簡約、樸實。除了牙板上有一些傳統元素的雕刻、雕花裝飾外,其它的零部件上幾本沒有太多的修飾。在不破壞其結構原理的基礎上,應用一些現代文化元素,更大豐富產品的功能性需求,提高產品的質量,無論從外形還是材質更加符合現代審美視角,也不失為一種創新。如現在家具椅,所有部件榫卯結構連接,形態上多使用流線型多元素,充分運用榫卯結構的牢固性,便攜性和修復性。整體組裝及拆卸,解決大型家具在搬運過程中的弊端。
(二)明式家具榫卯結構與現代工藝的結合
傳統制作工藝是通過工匠純手工的方式完成榫卯結構的制作,生產效率極為低下。當榫卯結構與現代機械自動化生產技術相結合,就能大大的提高榫卯結構部件的生產效率,從而大大節約時間消耗及制作成本。并且通過計算機大數據信息技術,篩選用戶信息,有效準確把握用戶體驗數據,為明式家具的創意和改進提供更加明確的思路,更加有效的為榫卯結構升級換代。
作者簡介:
趙斌,男,陜西渭南人,渭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具與室內設計,室內陳設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