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 吳文雯 許翔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學院
二維碼技術誕生于20 世紀40 年代,而國外對二維碼技術的研究開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其中日本和韓國是使用二維碼支付較早的國家,但多年沒有得到快速普及。由于我國網絡基礎較落后,網絡應用滯后,二維碼支付相關研究時間相對較晚,相關理論主要集中在移動支付技術模式和安全性研究、消費者使用二維碼支付意愿研究以及商業銀行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策略研究這幾個方面。
二維碼支付方式寄托于各種APP,支付流程中涉及到的移動通訊設備、軟硬件供應商、代理商、通訊網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金融等中間機構以及各大銀行監管系統,使得二維碼支付普及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間。2013-2018 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手機用戶規模變化趨勢的增長,加速了二維碼的普及使用。從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看,數據顯示主要是支付寶、銀聯、騰訊金融這三大巨頭的交易份額占比較重,尤其是各大銀行紛紛推出二維碼,搶占支付市場。移動終端需求及日常生活便捷性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不小作用。國內條碼識讀設備市場有望繼續穩定增長,也促使二維碼支付市場依然蓬勃發展。
數據來源:易觀
成都農商銀行互聯網金融部發布《2017 農村電子化定性調研報告》,2018 年4月,調查員對該行下屬的八家支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對部分農村地區二維碼支付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摸底,較為真實地反映出一些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數據顯示,65%的農村居民使用移動支付,普及度較高。其中95%的70 后及以后使用過移動支付,75%已經養成使用移動支付的習慣,經常使用移動支付。大部分60 后使用過移動支付(72%),37%經常使用。22%的50 后及以后使用過移動支付。
數據來源:《2017 農村電子化定性調研報告》
數據顯示,34%的農村居民從未使用二維碼支付,此數字近乎城市居民(18%)的2 倍。作為移動支付重要組成部分的二維碼支付在農村仍有上升的空間。
數據來源:《2017 農村電子化定性調研報告》
數據顯示,農村居民中有大部分60 后及70 后使用過二維碼支付,具有使用線上渠道的基礎。,50 后及以前的電子化程度極低,78%的50后從未使用過二維碼支付,84%未開通手機銀行;60 后及70 后電子化程度較高,僅21%的從未使用過二維碼支付,40%未開通手機銀行;80后及90 后使用電子渠道最活躍,使用二維碼支付及手機銀行相對頻繁。
數據來源:《2017 農村電子化定性調研報告》
(1)首先從二維碼研究:二維碼的制作成本、獲取成本、傳播成本非常低,它是一種非常符合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兼容性極強,其編碼范圍和編碼密度相對較大,這意味著可放置的信息量更多,同時也具備不錯的容錯率,即便二維碼有無礙于關鍵信息的部分損壞或遮擋也不影響掃描使用;
(2)從網絡發展環境分析:基于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滲透普及,再加上中國電子支付的多年積累,男女老少,遠到偏遠農村,掃碼的操作幾乎成為了中國人生活中的本能舉動,對于商家做生意或政府交互,等于無形中削減掉了一大筆對用戶的教育成本。
(1)二維碼本身:不具備較強的安全能力,其安全保障強依賴于主APP;易制作、易傳播、易獲取,被使用的太泛濫。
(2)二維碼支付:用戶在支付時缺乏正確判斷資金去向的依據、篡改支付命令等問題給二維碼支付帶來安全隱患,同時消費者維權艱難。用戶難以對二維碼的信息辨識,對支付安全風險的意識缺乏;支付軟件轉換及確認問題,流程復雜化。
(3)法律規制和行業標準不完善:我國二維碼開發和市場應用比較晚,底層核心技術缺失,存在較大的知識產權風險和信息安全隱患。有關安全標準在剛出臺的現階段還無法迅速得以實施應用。在業務規范頒布的初期,在解決過去問題的基礎上,更多細則需要在二維碼支付越發被廣泛接受的當下結合實際問題來不斷進行完善與健全。
(4)其他劣勢:央行以交易安全為由對二維碼支付的交易額進行了限制,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傳統銀行支付市場份額;Apple Pay、國內銀聯的云閃付、支付寶推出的刷臉支付等等。
(1)擴大市場廣度和深度
對于小額場景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銀行和銀聯可能在小額高頻業務上承受更大壓力,進一步讓出份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交通出行上爆發出一系列短兵相接,也有這方面的背景。因為公交、地鐵等公共出行是高頻小額,且還沒有完全開發,同時觸及不到支付限額,因此成為二維碼支付的必爭之地是一種必然。
(2)提高安全系數
通過軟硬件的改造,在用戶體驗和安全性的兼顧上實現創新,以提高支付限額,獲得更大的市場。未來,零售支付的市場劃分多了一種維度。單筆500 元以下市場,或者單筆1000 元以上市場之類。創新技術來提升安全水平,獲得支付限額的提升,同時又不影響體驗。也許支付限額管理將推動支付機構在這方面實現突破。
(3)朝境外市場發展
近年來,中國支付跟隨國人腳步出海,以服務中國游客境外消費、留學等為主。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2016-2017 年中國游客出境消費總額達1098 億美元,2017-2018 年中國游客出境消費總額超過2580億美元,同比增長13.5%,我國已連續5 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行消費國,因此,第一步就是讓中國人赴境外旅游消費用上二維碼支付。
(4)結合新的技術,優化二維碼的信息。
加強安全措施,簡化支付中間流程,防止惡意篡改二維碼信息導致財產損失等行為的發生。
(5)國內支付市場格局的穩定:快速發展無序競爭時代的終結和短期內二維碼支付無法被其余支付所替代。快速發展無序競爭時代的終結表現在:監督機構近兩年相關監管機構對行業從備付金到線下銀行卡收單行業亂象的整治,二維碼支付行業將終結無序競爭。
(1)二維碼技術與NFC 技術。
①NFC 的商業應用歷史較早,由于NFC 具有物理屬性,它的物理芯片決定了它會擁有二維碼所不具備的物理特性,識別速度更快更準確,比如物理信息的讀寫交換等等;
②NFC 可以近場觸碰即可完成匹配操作,尤其在門禁系統、部分購物場景、設備信息讀取識別(公交系統)都存在著一定的效率優勢。效率更好、設備無需聯網、無需打開具體APP 甚至無需開機、安全性(方案本身便可達到金融級別安全)、應用場景(地鐵、門票、飲水、線下零售等)均比二維碼技術有更多的優勢。隨著云閃付全支付場景的構建和線下受理環境的逐漸改善,NFC 技術可能再次發展。
(2)其他支付手段興起
①蘋果Apple Pay,2016 年在中國正式登陸,作為全球手機第三,在中國更是擁有眾多用戶數量,這項技術的出現是將對二維碼支付產生一定的沖擊。
②刷臉(指紋)支付:從時間看二維碼在我國普及時間較長,取代現金刷卡用了四五年,也在掃碼支付安全問題上給刷臉支付提供了便利,刷臉支付普及時間更短;從技術上看刷臉支付是一種技術進步和智能創新,人們可能慢慢地接受這項新技術甚至取代它;從用戶體驗上看,第一次實名認證和信息采集后,下一次不需要手機就可支付,提高了效率,節省時間人力。
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使得高普及度的二維碼支付市場依然欣欣向榮。通過縮小普及度城鄉差異擴大,占據小額支付市場,繼續朝境外市場發展,在短期內二維碼支付的地位依然超前穩定,不可取代。通過培養用戶風險意識,評估和鑒別二維碼信息,雙向信息驗證,合作硬件投資,促進技術推廣,以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二維碼支付環境和諧平衡,如央行此前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范》,針對條碼支付技術風險:加強條碼安全防護,采取支付標記化、有效期控制、條碼防偽識別等手段,提升條碼生成、存儲、展示、識讀、解析、使用等環節的安全防護能力,有效保障條碼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不可否認,由于二維碼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支付風險,惡意植入以及在一定條件下(手機沒電、沒信號)無法使用等情況,加之其他競爭威脅如NFC 支付和刷臉支付的高安全性、快捷高效的優勢,在法律法規較薄弱且難以實施的情況下,未來的發展趨勢二維碼支付必將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