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芹 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列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先從小孩子說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太陽地里曬過幾回,廚房里燒飯時去過幾回,夏天的生活嘗過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熱。……冰淇淋吃過幾杯,才知道抽象的冷……”。《墨辯》中提出“親知”“聞知”“說知”3 種學習。“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這和陶先生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異曲同工,“教學”要以“做”為主。現在學校一般注重“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很少見,“說知”也往往被忽略。其實,“親知”應為一切知識之根本,需讓學生們自己動起來,適當讓學生嘗試并體驗失敗,從自己的失敗中歸納原因并解決方法。
同課異構是一種比較研究的教研模式。同一課題由不同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上課。不同的教師,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教學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課。這種合作交流的模式能促進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知識的更新、教學策略的優化和教學行為的改進。同課異構始于教學比賽。為了比賽的公平性和可比性,讓選手對同一課題(教學內容)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備課、上課,對其上課效果進行考評,現已成為日常教學研討的常見方式。面對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會有自己的個性化教學設計,在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教學設計、教學理念、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會有明顯差異。這種教研方式便于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也給教師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教師在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可以整體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促進教師之間共同進步和發展,促進教師成長。
同課異構模式使教學更具開放性,為教師的實踐探索提供了平臺。同課異構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體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同時促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關注學生特點,關注學生的學法,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和平等對話,開展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開展個性化教學。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隊合作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Card wipe(卡片擦除)是制作圖像間的轉場效果的一種過渡特效,是卡片翻轉匯集在一起的動畫效果,主要功能是模擬出一種由眾多卡片組成的一張圖像,然后通過翻轉每張小的卡片變換到另一張卡片的過渡特效。Card wipe 能產生transition 特效中動感效果最強的過渡效果。特效屬性是最復雜的,包含了燈光、攝像機等設置,通過設置其屬性可以創建出千變萬化的效果。Card wipe 在影視作品的許多效果中都有應用,如可以模擬出百葉窗、隨機翻轉以及紙燈籠等折疊變換效果。該特效參數中既有行、列的布局,又有隨機的形式,還有攝像機、照明等,功能多,參數多,要指導學生慢慢有耐心地去調試、去體會、去實踐。圖1 為Card wipe 特效翻轉的過程展示。
圖1 圖像正面翻轉至背面過程圖
(1)教學設計一。①教師展示任務(任務有3 個案例,在難度上遞增);②教師逐一講解案例制作過程(教師細致講解Card wipe 各參數含義,演示案例的制作方法,將案例制作參數發給學生);③學生模仿案例制作,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問題個別指導,共性問題集中講解);④學生提交作業,教師點評學生作品;⑤教師布置課后作業。
(2)教學設計二。①展示任務:(教師分析任務)。②教師講解Card wipe 的含義和應用。③教師提出制作任務:利用Card wipe制作平面效果;利用Card wipe 制作立體效果;學生自主提高、創新。④實施任務過程:任務一為制作平面效果(組織觀看樣片,教師提出制作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探索發現,自主制作,各組任務分配到每一個人,最后由組長進行整合,做完后提交);任務二為制作立體效果(教師分知識點進行講解,講解中采用視頻輔助教學,演示操作的關鍵步驟,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模仿制作后提交作品);任務三為分段提高、自主創新(學生自主調整Card wipe 各項參數,特別是振動量、振動速度以及燈光等,創作出各組有特色的作品)。⑤學生提交作業,師生交流提高。⑥教師小結,布置課后作業。
(3)教學設計三。①情境創設:展示一組Card wipe 在影視作品中應用的作品(作品選擇學生常見的電視節目),提出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教師提問:能不能從作品中分析出卡片擦除的特點,然后學生分析、討論與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卡片擦除知識和概念的第一次滲透)。③展示任務(2 個案例,1 個基礎案例和1 個拓展案例):基礎案例中包含Card wipe 行、列、卡片比例以及過度動畫等,拓展案例更進一步,除了包含Card wipe 的基礎效果,還包括攝像機位置、位置X 振動、位置Y 振動、位置Z振動以及燈光等(知識和概念的第二次滲透)。④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探索,利用Card wipe 特效處理素材,設計適當的動畫效果(自主探索)。⑤學生第一個作品展示,回答教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知識和概念的第3 次滲透,從而達到知識的掌握和理解)。⑥學生分析并分組完成基礎案例制作:師生點評、問答基礎案例的制作過程和制作效果(學生初步掌握技能)。⑦學生分析并分組完成拓展案例制作:師生點評、問答拓展案例的制作過程和制作效果(學生鞏固技能操作)。⑧課外拓展,觀看影視節目,收集使用卡片擦除特效的作品,在模仿制作的基礎上創作有創意的作品。
比較三個教學設計不難看出,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收獲不同。
教學設計一流程完整,體現了講練結合,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規定案例制作,初步學會了知識和技能,也體驗到了作品制作成功的喜悅,但學生的“做”是在教師“教”之后,整節課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做”的過程都是依據教師的“教”,學生沒有真正體驗到“做”,沒有發散思維及主動學習,采用的是比較傳統的講練結合教學方法,仍然是“聞知”的一種。
教學設計二采用任務驅動法與小組探究法的教學手法。以小組為單位,分任務進行探討、制作余總結,圍繞“卡片擦除”知識點進行講解練習,使學生主動探究、實踐展開學習,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以平面效果和立體效果為例展開自主探究分層次教學。學生能通過一定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高。這個設計學生開展了一定的自主學習和小組探究,但仍然是按照教師的布置按部就班學習,學生的收獲是會模仿,沒有體會到創作、創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學設計三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能力。學生一直都在“做”中,并且在“做”中理解理論,充分體現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幾次“做”對所學知識產生從感性到理性、從模糊到清晰的認識。教學過程中展現出“教師提出任務—組織學生分析任務(說)—生自主探索(一做)—教師組織歸納總結—學生再次探索(二做)—教師組織討論—學生完成基礎案例(三做)—教師組織評價—學生合作完成拓展案例(四做)—評價—課外拓展(五做)”。學生在課堂中有大量的機會去實踐,去“做”,去“親知”,教師在學生遇到困惑時給以解惑和點撥引導,學生的學習體驗是“知行合一”。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也發現,第三類教學設計是學生所歡迎的,學生喜歡在實踐中探索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更驗證了“行是知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