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鍶 王子嘉 湖南理工學院
目前,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簡稱機械創新大賽)和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簡稱工程訓練大賽),是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兩個重要的學科競賽,每隔兩年舉辦一次。
機械創新競賽由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批準,教育部機械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贊助。它由國家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國家機械原理研究教學協會、國家機械設計教學研究協會和國家知名大學聯合主辦。所有學生。培養學生的整體設計能力和協作精神;加強工科學生的文化和實踐能力建設,提高本科生的實踐能力,根據實際需要開展機械創新、設計和生產活動,吸引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科技活動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
工程培訓競賽是由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為初學科學技術的學生舉辦的全國性競賽。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工程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促進創新人才文化,實施社會保障項目。性科學和技術創新活動。
機械創新大賽已成功舉辦八次,成為教育部四大競賽之一。每一項設計提案都考慮到日常生活中出現或出現的問題,滿足社會需求,并具有社會責任感。一些杰出的作品申請了發明專利,一些甚至進入了市場,提高了國民生活的舒適度,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2-3]。工程培訓競賽于2009 年首次舉辦。它已經成功組織了五次。它的主張主要集中在s 型和8 型軌道的無碳汽車競爭上。變化不大,提案更加集中。這兩項比賽已逐漸成為高校培養機械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加強聯系的學科和專業的日常教學比賽、技工、依靠比賽完成教育改革和優化傳統的訓練方式是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些學校沒有參加比賽的動機,候選人也很少。以筆者為例,工程學士學位第一年有5 個班,大約有150 人,然而,事實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注冊學生。最后,只有少數幾個團隊堅持要這樣做,經過調查,大多數專業學生并沒有真正參加比賽,一些學生甚至沒有理解比賽的主題,參加比賽的學生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退出了比賽。
參與的團隊表現出不明確的分工和不合理的分工等現象。由于上述兩種比賽持續兩年,參加比賽的學生主要是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在團隊建設過程中,學生的素質往往是不均衡的。有些小組通常只有一到兩名學生,包括組長,但要參與建議、分析、討論、修改、決心、設計、信息處理和項目的實施。組裝、調試和其他進程確實是參與整個過程中,同學們只能進行簡單的輔助任務,例如文檔的整理、3D 渲染、制作展板等。通過這種方式,在競爭中,只有小組中最優秀的學生才能獲得不同能力的培訓和提升,而其他學生的能力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有些條目出乎意料,質量很差,參與團隊的具體工作流程是混亂的根源,沒有明確的分工和流程管理。許多團隊通常在比賽前幾天完成實際生產,安裝和調試不足。同時,設計工作相對簡單,生產粗糙,裝配過程簡單。此外,由于激烈的競爭和學生設計水平的限制,他們模仿甚至復制現有的互聯網產品,或只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進,而不是結構或設計思想。在功能方面,創新遠遠沒有達到現有應用程序中類似產品的技術水平。
一些機構存在顧問人數少、參與不足的問題。在比賽的準備過程中,只有少數教師參加了比賽,有一種現象是,一名教師同時領導幾個小組,由于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參與團隊的過程控制和質量管理。
鑒于上述問題,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整體能力,提出了機械教育改革和優化本科教育模式的建議。其示意圖如圖1所示。
(1)優化課程群
有各種各樣的機械工程職業培訓課程,包括許多實踐教學環節。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和教學聯系,競賽將與現有的實踐聯系和學位設計相結合,以促進教學和學習。建議將競賽納入教學計劃和課程,以加強創新教育和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例如,學生文憑的設計可以在競賽中進行選擇,部分文憑的設計工作可以與競賽同時進行。此外,在圍繞競爭的某些物質生產聯系中,學生應該能夠扣除某些課程的學分,以避免學生的過度學術負擔。
制定機械工程創新實踐培訓目標和教育改革實施計劃,確保全面、三重設計、三重研究,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注重實踐和課程整體設計的創新,放棄課程設計這一不變的主題,鼓勵學生發現與社會生活實踐相關的問題。這將確保比賽順利進行,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有針對性的課程,如“機械創新設計”,是為了補償學生在創新設計理論方面的不足。
圖1
(2)建立創新團隊和創新基地
一方面,我們必須重視教育改革,加強青年教師創新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特別是年輕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此外,由于大學教師的工程能力低,可以定期邀請行業相關企業進入學校,為教師提供商業培訓和安排教師為他們在企業從事職業活動和加強教師的指導能力。
另一方面,結合比賽的特點,成立了創新團隊,成立了創新工作組,擔任比賽指導員。加強團隊精神:在每一個團隊中,以前成員為中心,繼續完成新成員的發展,帶來新成員和新成員,傳遞相關知識和技能,形成一群具有競爭力和創新性的團隊規模,具有戰斗力和凝聚力。創新團隊的學生可以利用他們的空閑時間來開發他們的潛力,實現創新的設計和生產,并提高他們學習所獲得的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參與導師的研究課題,拓寬自己的視野。在未來積累經驗。
建立創新平臺,改善創新實驗室、創新工作站等物質條件,為上述創新團隊的正常工作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持,包括開放和整合多個基礎和專業研究實驗室。每個實驗室的實驗內容和功能都在網上公布,讓學生掌握使用過程和實踐。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設立必要的職業訓練中心和處理中心,以獲得機械工業的基本職業技能,并為競爭工作保留必要的技術基礎。可以設立專門的創新基金,為創新團隊的研究提供資金支持。
依靠競爭相關聯的各種機械工程學科,在學院和大學的創新教學方式的優化,通過這些措施,形成基于本科學科之間的競爭、改革方式的本科學習,有效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的學生,《高校本科教育質量國家標準》的培訓要求不僅符合要求,而且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