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騰飛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收儲制度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國有糧食企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自身改革發展也面臨新要求、新課題和新挑戰。
在新的歷史時期,國有企業將在保障優質糧食供給、提供產后服務、推動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但從現有的國有糧食企業現狀來看,仍然存在改革推進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等諸多問題,成為推進糧食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加快推動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需要首先明確改革的功能定位和目標,選取產業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和人事薪酬制度作為重要突破口,總結提煉地方實踐經驗,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精準施策,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國有企業做了分類,根據這一文件要求,國有糧食企業應屬于公益類國有企業,主要考核成本控制、產品服務質量、營運效率和保障能力。基于此,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目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加強成本控制,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二是培育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新企業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公共保障能力。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推進企業內部管理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改革目標,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四是積極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提高營運效率,特別是要適應收儲制度改革的需要,延長產業鏈條,主動適應和引領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按照國有糧食企業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新時期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應優先在產權制度、混合所有制和人才薪酬制度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國有糧食企業的產權關系具有特殊性,地方國有糧食資產屬于地方政府代表國家所有,而資產經營收入由地方政府代表國家和企業職工分享。當前國有糧食企業產業制度的突出問題是產權制度單一,缺乏有效治理結構。國有糧食企業的場地、倉庫、廠房、設備等各種資產都是由國家及各級政府長期投資積累而成,政策性業務的費用和虧損也由財政補貼,融資也完全依靠農業發展銀行,其資產完全屬于國有性質。
由于大多數縣以下國有糧食企業倉儲設備差、經營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很多糧食企業自有資金少、貸款難度大、融資能力弱,資產質量總體較差,最好的資產是土地和倉庫。但是,這些資產主要來自國有劃撥,在土地產權結構上存在問題,由于部分扶持政策不到位,沒有土地指標,存量資產難以聯合重組,增量資本也難以引進和優化。特別是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企業在“退城進郊”過程中的土地成為優質資產,但要盤活利用需要創新解決方法。
從企業增強市場化經營能力的角度來看,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個重要任務,但是這一改革任務同樣面臨重重挑戰。一是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根據企業性質和市場業務情況分類適用,單純的政策性糧食企業如直屬庫、軍供站等企業有必要繼續保持現有體制不變;二是混合對象上要根據企業自身市場經營需要選擇企業進行優勢互補;三是購銷企業盈利水平低、可供抵押資產少導致融資能力和混合入股新引力較差,因此需要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倉儲、區位和為農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鼓勵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等多元市場主體參與投資入股,通過努力吸引戰略投資等方式提高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目的。
人才問題一直是制約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的瓶頸,當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企業人事制度弱化等問題,企業尚未建立“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升能降,工資能高能低”的靈活用人機制。由于企業要面向市場求生存求發展,從人力資源配置來看需要做好“增人”“減人”和“育人”三項重點工作。
湖北省是糧食生產大省,在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方面出臺了《湖北省糧食局關于印發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加快做好全省國有糧食企業土地資產處置工作的通知》《湖北省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改革措施。在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麻城的做法值得關注。該市較早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主要在企業組建、資產確權、土地變性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并完成了當地政府的檢查驗收。主要做法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組建“麻城糧食儲備有限公司”。將當地的7 個庫站作為骨干收納庫進行整合,納入糧食儲備有限公司,形成“一個中心庫+七個收納庫”的“一縣一企、一企多點”的布局;二是土地產權變更。將土地用途由國有劃撥變性為國有出讓性質,目前公司的11 個土地證和55 個房產證已全部辦理到位。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儲備公司成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建立了資產歸屬清晰、全責明確、保護嚴格和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以及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了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人事勞動分配機制。四是實行政企分開。嚴格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進行運行。通過推進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改革,麻城國有糧食企業的市場化經營能力明顯增強。
山西省通過政府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將儲備加工、轉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了儲備由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儲存,收購、銷售、加工、轉化由多元市場主體為主經營的新格局,并逐步向生產、流通、消費全程產業鏈延伸。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國有糧食企業向集團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了以現代物流為紐帶的國企發展模式。截至2017 年6 月末,山西省國有糧食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共8 戶,民營資本參與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合資金額達到5944 萬元,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糧食經濟在糧食流通領域開始起步。
以山西晉城為例,2016 年原山西省糧食局與山西美特好連鎖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積極有效的合作,成立了由山西美特好連鎖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糧食物流中心共同出資成立的晉糧物流公司,該物流公司是集糧食儲備、糧食加工為一體的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推動山西糧食物流中心發展的同時,盤活了山西省物流中心及地方儲備庫資源,實行國有控股、民營參股的方式放大了國有資產,提高了地方糧食國有企業的融資貸款能力,拓展了糧食產業業務范圍,通過與物流企業、零售企業合作實現了倉企聯合、儲加結合。
安徽省是較早啟動并制定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文件措施的省份,《安徽省糧食局關于全面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進程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明確的改革發展目標,提出“2017 年度將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數量整合到280 個左右,較上年同期減少20%。土地變性確權比例達70%,較上年同期提高10 個百分點。國有糧食企業探索轉型發展取得突破,開辦‘糧食銀行’業務企業5 家以上,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業50 家以上”。這其中,來安縣在全省率先啟動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從解決糧食企業小、散、弱狀況入手,通過組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糧食收儲公司,促進國有糧食企業的集團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有效提高了企業市場化經營能力,提升了地方糧食收儲保障調控能力,改革成效初步顯現,形成了“來安經驗”。
2017 年,來安縣啟動全縣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通過實施兼并重組等措施,成立“來安縣糧食收儲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一縣一企、一企多點”的國有糧食企業規劃格局。同時,發揮地域優質稻谷種植區產地優勢,發展糧食生產加工,逐步形成以地方儲備庫為龍頭,中心庫為支撐,收儲庫為補充的糧食生產、收儲、購銷、加工、服務“五位一體”糧食經營格局。來安縣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斷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發展戰略、資本運作、財務核算、資源配置“四個統一”,庫點按照每萬噸倉容6~8 人標準核崗定人。二是總經理采取年薪制,上崗人員工資一律實行分項構成(最低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多勞多得。三是人員安置實行“雙向選擇”,支持職工自主創業、轉移就業。同時采取保職停薪、離崗退養、解除勞動關系等分流方式,千方百計安置富余人員,實現轉崗不下崗。通過這些改革舉措,來安縣糧食打破“吃政策飯”路徑依賴,營造了改革發展的濃厚氛圍。截至2017 年8 月底,來安縣國有糧食企業累計消化商業貸款3100 萬元,經濟效益同比增加778 萬元。
一是推進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造。鼓勵和推動糧食企業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在保持國有控股前提下,大膽引入社會資本特別是糧油加工龍頭企業資本入股。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企業,建立“糧食安全社會責任企業”機制,擇優遴選部分加工企業承擔收儲加工轉化調節等調控任務。
二是依法開展資產確權和土地變性。可根據地方實際,采取協議、招標、拍賣等形式將國有劃撥土地變成出讓土地,中心庫、骨干收納庫的土地變性工作可逐步推進、分批實施。對尚未確權的土地、房屋、建筑物等,要請國土、房管等有關部門進行勘測,調查取證,確認權屬,辦理土地證和房產證。
三是組建大型龍頭企業和糧食產業集團,提高產業實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按照“集團引領、品牌帶動、集群發展”的思路,加快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重組,成立糧油集團公司。組建跨區域、跨所有制企業集團,發展“集群”糧油經濟,開展全產業鏈合作經營。推進市縣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整合,組建分支企業集團。
四是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隨著糧食收儲體制機制的變革,國有糧食企業傳統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求生存謀發展。通過整合資源,拓展企業經營范圍。視資產規模狀況整合重組,合理配置資源,開發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解決好經營定位和區域布局問題,增強產品競爭力,拓展經營范圍,提高經濟效益。鼓勵糧食購銷企業向糧食精深加工領域延伸,大力生產營養、健康的糧油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以糧油精深加工為引領,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創優質品牌。
五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以加工轉化為引擎,以全產業鏈模式為路徑。創新企業經營模式,實行購銷企業與加工(食品等)企業交叉持股的方式,推廣庫倉合一(庫場聯營、強弱聯營、庫儲聯營、資本聯營)等方式多元化經營,以庫帶廠實行就地加工向后延伸產業鏈,實現二次增效。
六是深入實施人才興糧戰略。將優化企業用人機制作為深化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完善配套政策,改進合同管理,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企業急需緊缺人才,精簡富余人員,實現人員“有進有出”,提高人員素質,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建立以崗位為基礎,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個人貢獻相聯系的激勵工資制度,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此外,還需要根據當地實際適當調整和統一稅收政策,減少或消除地方國有糧企不合理的稅賦,如企業從事政策性業務取得的財政費用性補貼中的一部分通過營業稅征收又回到國庫,應當減免。地方儲備企業銷售地方政策性食用油不能比照央企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稅賦不平等,弱化了其市場競爭力。因此,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需要在找準突破點的同時統籌推進,增強政策機制設計的系統性和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