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軍
糧食物流業是糧食行業發展的基礎性支撐產業,對促進糧食生產消費協調發展、增強服務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我國糧食流通基礎設施普遍落后,糧食拉不出、調不動導致的“賣糧難”和“買糧難”現象成了糧食行業的最大痛點。為解決糧食物流落后局面,九十年代初,我國政府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糧食流通項目,通過推廣四散作業(散裝、散卸、散存、散運)和現代物流組織,逐步改變了傳統落后的作業方式。
在改革大潮的不斷變遷過程中,中糧集團通過“三糧合一”整合了所有世行項目,將糧食進出口貿易、國內貿易和糧食物流三大業務體系進行有機融合,再通過物流體系構建和系統化運營,迅速提升糧食流通效率,為我國完善糧食物流體系、推動糧食流通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世行貸款項目涉及東北、京津、長江沿線和西南地區,共建設了282 個港口庫、中轉庫、收納庫及服務機構等,總建設倉容484.4 萬噸,形成了一個連接14個省(區、市)和進出口的現代化散糧運輸服務網絡。
1.促進我國糧食流通現代化革命。
世行貸款項目的建設運營,使我國初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現代糧食倉儲體系和物流體系,糧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是我國糧食流通向“四散化”運輸轉變的一次革命。
2.大幅提高我國整體糧食流通運營效率。
從世行項目初期運行實踐看,散糧運輸具有明顯優勢:
一是降低費用。散糧運輸比傳統包糧可節省流通費用35~45元/噸左右。
二是減少損失。糧食在運輸途中的損失由5‰~7‰下降到2‰左右,每噸可節約成本5~8 元。
三是縮短時間。東北地區散糧火車運輸往返時間由原來的6~10 天壓縮到3~5 天,船舶在港停泊時間由原來的7 天減少到3天左右。
四是保證質量。在中轉庫和港口庫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分級,基本上解決了在糧食中混有麻繩、鐵塊、石塊等雜質的問題。
3.有效強化國家對糧食的宏觀調控能力。
發展散糧運輸,建立一個高效率、低成本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高效銜接糧食產銷,保證糧食流通的通暢,確保我國不再發生局部地區糧食供求嚴重不平衡以及因流通不暢導致糧食“買難”和“賣難”的問題。
一是北良港在促進我國糧食“四散化”運輸中起到了糧食流通方式改革“領航者”的作用。
北良糧食中轉設施項目是世行貸款項目中規模最大、最核心的部分,倉儲規模和碼頭裝卸能力為世界最大,技術裝備居世界領先水平。自2000 年開港至2019年10 月,港口吞吐量累計1.85億噸,其中糧食運量1.39 億噸,外貿進口大豆規模連續19 年居東北港口首位,對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宏觀調控和對我國糧食物流發展的促進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北良港2000 年推動糧食“四散化”運輸模式開始至今,引導各類投資主體陸續在東北產區構建日裝運散糧車20 輛以上,日裝車總能力近25 萬噸;東北8個港口建設各類型散糧倉的總倉容達1292.3 萬噸,東北地區散糧專用車由2000 年2 家車企單位的1933 輛增長為9 家車企單位的超過1 萬輛。
目前由東北產區到南方主銷區間初步構建起了“鐵海江”聯運的糧食“四散化”運輸體系,東北地區大宗原糧“鐵海江”和“陸海江”聯運已完全實現“四散化”。
二是北良港為國家調控市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進行了有益探索。
北良港2000 年投入試運營后,成為國家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物流保障的主力軍。
1997 年至2003 年,中國糧食產量連續豐收,為了緩解庫存壓力和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出臺措施加大玉米出口扶持力度。在玉米出口量達到頂峰的2003 年,北良港下海634 萬噸,占東北出口玉米總下海量的40%以上。
2004 年至2007 年國家小麥出口業務中,北良港充分發揮調運和組織優勢,完成了近300 萬噸下海量,占東北全海區出口小麥總下海量的85%以上。
在大宗原糧“北糧南運”業務中,北良港一度曾處于“鐵海江”聯運市場主導地位,對保證糧食穩定供應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一是開行由東北產區到內陸銷區的散糧班列,有效推動我國內陸地區的糧食“四散化”運輸發展。中糧集團統一運營華糧集團的糧食物流體系后,2013 年1月17 日,由吉林松原庫啟程的50 節散糧專列于21 日順利抵達湖南岳陽城陵磯庫,實現我國“散糧鐵路入關”的歷史性突破,打通了我國散糧入關通道,標志著我國散糧運輸向內陸延伸實現歷史性跨越。
中糧集團之后又陸續開通了東北產區到湖南霞凝、安徽蚌埠、成都普興、青白江等內陸的散糧班列線;長期開展新疆到西南地區內貿玉米和東部沿海到內地進口大豆的散糧車運營業務。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全面推行糧食的“四散化”運輸工作。
二是創新糧食物流運輸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國糧食流通的質量和效率。中糧集團發揮系統運營的優勢,先后開通東北產區糧庫到北良港的20 余條散糧班列,以及開通北良港至兩廣和長江等南方主銷區港口的近10 條散糧班輪航線,使車船運輸效率得到空前提升。通過班列和班輪的無縫鏈接,東北產區的糧食運到廣東地區,從過去近一個月時間縮短至半個月以內,鐵海聯運效率提升了50%以上,我國糧食鐵海聯運的組織工作達到了新的水平。
三是實施精益化管理,充分發揮出了現代化生產設施的效率和能力。北良港通過實施中糧集團的5S 與TPM 等精細化管理,進一步發揮出了現代化生產設施的效率和能力。港口5 萬噸級裝船作業時間平均在30 小時左右,最高紀錄5.58 萬噸裝船用時22.7小時;6 萬噸級卸船作業時間平均在60 小時左右,最高紀錄6.58萬噸卸船用時39.6 小時。此外,北良港創造了散糧車每小時卸貨3150 噸,裝貨1340 噸;月裝船85.28 萬噸,月卸船58.55 萬噸,月吞吐量135.8 萬噸等生產作業紀錄。
中糧集團作為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戰略的執行主體,助力我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結合體系內糧食經營需求,公司通過優化收儲和物流資產布局、規劃構建糧食物流通道、創新物流一體化管理等手段,穩步推進糧食物流體系建設。
中糧集團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的目標是改組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2013年12月30日,“中糧貿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糧、中谷、華糧三家糧食央企“三糧合一”,實現了糧食內貿、外貿、物流業務的統一。
2016 年7 月,中紡糧貿板塊并入后實現了“四糧合一”,中糧貿易倉儲物流布局更為完善,擁有99 家糧庫、6 個港口、3400輛散糧車,總收儲能力2091 萬噸,港口中轉能力1800 萬噸/年,東北發運能力1200 萬噸/年,糧庫烘干能力6.45 萬噸/日。
目前,中糧貿易構建了整體運營管理機制,持續打造糧源掌控、物流管理、客戶服務、商情研發、風險管控五項核心能力,糧食貿易和物流業務市場化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中糧集團根據糧油食品業務的“十三五”經營目標,制定了企業糧食物流“十三五”發展規劃。
在體系方面,構建以“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大物流體系,兩橫為長江通道和西江通道,三縱為東北—華南、東南的海運通道,東北—華東的海運通道,以及北方產區到南方銷區的陸路通道。
在資產方面,采取輕資產運作的模式,內部盤活資產,外部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圍繞“兩橫三縱”大物流體系布局60 個物流節點,形成物流通道能力4300 萬噸,其中自有資源物流能力1850萬噸、社會資源物流能力2450 萬噸。
在運營方面,加強物流資源的統一管理和運營,加快推進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通過物流大數據集成供應商管理、質量管理、物流商情和計劃調度四項能力。
中糧貿易積極整合產銷區公司以及物流運輸、進出口業務,打造大采購、大物流、大銷售的一體化運作平臺,推進一體化經營。
大物流平臺以“兩橫三縱”大物流體系為基礎,實施物流資源的統一管理,通過物流信息化平臺集成現代物流綜合運營能力,實現全程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支撐大采購與大銷售的無縫對接。
一體化經營模式是集成原糧的采、運、銷一體化的供應鏈,推動“決策上升、執行下沉”,打造“一個大腦”指揮和分環節專業運作的一體化運營體系,實現采購業務、物流業務、品質控制的一體化。
一是促進了中糧系統內糧食貿易競爭力。中糧集團在糧食經營業務中,通過優化物流體系和車船等物流資源的效能,不但充分保證了自營貿易糧按期調運交貨,而且可以預先確定物流成本,自營碼頭可以實現效率的最大化,由此降低物流成本,在服務銷售中爭取到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是為糧食市場調控需要提供優質服務。中糧貿易物流中心在為廣東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調運龍江地區異地儲備玉米回粵的業務中,從產區糧庫到散糧班列,從中轉港口到運載船舶,都是利用中糧體系的內部資源。在周密的業務組織下,龍江產區到北良港之間,散糧車平均6 天一個循環開展集港業務;北良港僅耗時1天實際完成裝船量50934.95噸,損耗僅萬分之六。中糧集團物流體系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加強了服務國家糧食市場調控的能力。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糧食產業處在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效率與效益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中糧集團將通過生產、收儲、運輸、流通、加工等一體化整體運營,推動電子商務和信息化、標準化建設,打造全產業鏈立體化糧食物流體系,借助整體優勢創新經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糧食流通發展走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