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孟治強 姜平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及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突破了傳統教學上的地域限制,為廣大學生提供了體量更大質量更高的學習資源。新時代高職教育在不斷改變人們學習方式的同時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學習力培養要求進一步突出,更加突出個性化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創新創造能力以及知識轉化力。因此“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學習力培養研究成為研究熱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自從1965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佛睿斯特教授提出學習力這一概念之后,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學習力開展了深入的研究。一般來說學習力是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集合[1]。而當前時代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教育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知識總量、知識質量以及知識增量[2],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力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內涵。
學習動力就是學生的學習欲望,一般包括內在動力和外來壓力兩個方面。內在動力是學生為了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或是對未知的探索而形成,外來壓力是由外部環境產生的壓力促進學習所產生,兩種元素共同作用,構成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互聯網+”時代知識總量爆炸式增長,知識傳播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能夠影響高職院校學習動力的外部因素變得更加紛繁復雜。因此利用互聯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外部壓力和誘惑,是保持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
學習毅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堅持持久的意志,是學生在學習中克服困難達到目標的能力。學習毅力包含了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力等多方面因素,是學生學習力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游戲、娛樂軟件等應用占用了學生大量精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是學生成長成才必要條件。
學習能力是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的統稱,是學習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通常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和觀察力。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搜索和移動存儲的便捷大大減輕了高職院校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需要,而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摸索出適合自身的、高效的學習方法成了學習能力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知識轉化力是指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并應用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尤為重要[3]。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高職院校應該著力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成為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是當前高職教育的必然趨勢。
學習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力的基礎和保證。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AVR 等先進技術,構建多情景高仿真教學環境,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在未來工作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大量使用音視頻、圖片等媒體資源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提供豐富的教學背景和素材,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大數據技術及時采集分析學生學習的狀況,動態調整教學策略,適度掌握任務的難度,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采用競賽等方式開展教學,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習毅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習力的必備條件,當今時代,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絡平臺,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毅力。
首先,借助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學習進程、學習時間的利用等學習行為,通過使用平臺規范學生學習習慣,增強學習毅力;
第二,教師可以通過平臺收集分析學生對于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設置階梯性的練習和實訓,使學生不斷在“跳一跳摘桃子”的過程中增強學習毅力;
第三,教師可以樹立學習榜樣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展示,樹立正面典型,激勵學生向榜樣同學學習,激發學生的責任心,將學習動機轉化成學習毅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力的核心,是學生個人不斷成長的加速器,也是高職教育的關鍵。在“互聯網+”時代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成就差異的決定性因素并非智力上的差距而是學習方法和認知思維上的差別。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使用移動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絡平臺培養學生養成我們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這樣的思維習慣,引導學生善用網絡搜索引擎等網絡學習資源自主探究,逐步提高學習能力;
第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互聯網絡的發達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尤其是遇到問題直接在網絡上照搬,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多提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網絡上找到資料,但必須經過自己思維的加工才能得到答案,并指導學生如何快速的查詢收集相關資料信息。
第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當前社會無論是知識總量還是知識更新速度均大幅度增長,學生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勢在必行。一是指導學生依托網絡慕課、微課等網絡資源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總量,作為終身學習的有效路徑;二是指導學生通過加入不同的網絡平臺,開展個性化學習,幫助學生提高辨別信息的能力,提高所學知識的質量;三是引導學生充分使用移動終端開展碎片化學習,提高學習速度和吸納擴充知識的能力。
高職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要落實在實際應用中,而改進評價體系是提高學習轉化力的重要路徑。目前高職院校考核評價中期末成績仍占主流,使得考前突擊、集中復習阻礙了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轉化力的培養。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多元的評價方式。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到課率、實訓實踐完成情況等進行收集和分析,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等進行統籌分析;另一方面借助移動互聯網教師可以開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轉化力。
高職學生學習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互聯網+”時代廣大高職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和網絡平臺的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和學習轉化力,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遷,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