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周曉明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要對生態文明體制進行改革,加快打造屬于中國的美麗。 其中,建設美麗鄉村是打造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1]。要想對鄉村進行美麗建設,就要了解和掌握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及內涵,明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農村多方面實力的提升為基礎。農村的發展需要經濟社會生態共同均衡發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代農村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問題,經濟發展的成就遠高于生態建設,生態建設投入的資源遠低于經濟建設,以至于當農民物質生活條件極大改善的同時,生活環境依然臟、亂、差,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發展質量,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推進。因此,重新梳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尋找解決當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指導,就成為擺在人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論述生態思想的作品,但在他們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都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與自然是既相互聯系、相互統一又相互沖突的關系。
首先,人的生命源自自然,自然界是人產生的物質前提,人是自然存在物。就像馬克思指出的:“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2],人作為生于大自然,充滿活力的自然生物,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愛護、保護自然[3]。其次,人的生存依賴自然。馬克思表達了:“人除了精神層面,需要依靠也只能依靠自然產品才可以得以生息,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4]由此可見,人與自然生存與共、命運相連,如果無視自然萬物甚至肆意破壞自然,就等于人類自我殘害。
最后,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底線。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本身無意義可言,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與人發生關聯進行互動才能呈現出意義,換言之就是人只有在對世界進行改造時,才能迸發出有意義的相互關系。但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界的勞動過程中,“外部自然界的優先權仍然保留”。自然界應享有優先地位,這種優先地位的顯著體現就是人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待自然界,自然界與自然規律對人類的各種行為活動都具有約束作用[5]。
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主要體現在人過分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在肆意改造自然時常常陶醉于自以為是的 “勝利”,致使自然災害頻發給人類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于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與自然要“和解”,“和解”不僅僅是人和自然的和解,更重要的是人和自身的和解。人與自然“和解”的方法,就是重建對自然的尊重,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合理有度地利用自然資源。人與自身的“和解”方法,首先要調節個人與他人之間產生的關系,再以調整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基礎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6]。這兩個和解的最終實現,必須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社會形態即建立共產主義制度來完成,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7]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農村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取得不菲的成就。但是,由于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了生態文明的保護,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遠低于經濟發展成就,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的整體進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第一,農村居民認識不足,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缺乏。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農民生態行為的養成,需要有正確的生態觀做指導。而從我國農村真實狀況來看,農民的生態意識水平還不夠高,對于環境影響自身生活質量的認識不太深入。一部分人還沒有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仍然堅守“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價值準則,沒有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觀,缺乏對生態環境的科學認知。另一部分人缺乏環境責任意識,對已存在或潛在的環境問題或者環境污染沒有足夠的認識。很多人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意識到農村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進行打造。
第二,農村勞動力的流失,生態文明建設缺失主體支撐。中國城鎮化處于加速的發展階段,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鎮務工,造成了農村人口的減少和農村勞動力的流失。一方面就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被閑置甚至荒廢,進而造成水土流失。農村剩余勞動力靠農耕換取生活生產資料就要促進耕種,因此為彌補耕種人口的流失極易使用化肥、農藥等材料促進糧食增收,由此直接導致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遷移,導致了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的缺失。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的剩余勞動力大部分包括老年人和兒童,他們無法對農村的科學生產和鄉村的環境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致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失衡。
第三,企業建設入鄉,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保護城市環境的可持續,許多在城市污染嚴重的企業入鄉發展,比如化工、鋼筋等工廠進鄉發展,雖然可以為農村帶來經濟增長,但是也造成了工業廢氣、工業污水、工業廢液等污染物的違規排放。相較于城市,農村自身產生的垃圾較為單一,多為可降解的種植業作物或生活類垃圾,但是企業產生的垃圾污染物改變了農村垃圾的產生形式,增加了農村垃圾的處理難度,同時也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程度。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我國農村生態建設的思想指導,為我國當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農村居民生活離不開自然的饋贈,因此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從而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引導,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黨員干部在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上也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對農村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不能僅僅停留于形式主義,而應切實地讓教育走入人心。合理利用村鎮的公共區域,利用生態文明文化墻、生態文明文化長廊和公開宣講等方式,強化村民對自然重要性的認知,了解對自然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傳播生態文明正能量。
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優先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致使農村生態文明缺失人員投入。因此鼓勵農村基礎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地發展的機會,在保障個人經濟收入的情況下鼓勵他們積極他們參與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就顯得非常必要而且可行。支持農村的基礎設施完善,促進教育、醫療等農村基礎產業的發展,可以讓更多農村人獲益,通過這些基礎產業的不斷完善,吸引村民留鄉建設,為科學生產和環境治理提供了勞動力的保障,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土地的荒廢問題,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首先,加大力度整治肆意排放污染物的工廠企業,對農村居民生活區域進行合理劃分,將生活區和企業建設區分隔開。完善農村的排污裝置,有關部門加強對各級相關企業的排污監督和教育。其次,注重生態經濟的發展,確保農村生態的可持續性。合理利用農村農業廢棄物,如秸稈和畜禽糞便,它們可以制造沼氣,還可以利用生物質熱能氣化原理變成可燃氣體進行使用。這樣科學化、合理化的應用不僅可以促進農村民生環境的良性循環,也可以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需要日積月累、統籌的大工程。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生態文明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啟示我們,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通過政策制度的完善和相關部門的干預來實現,也需要通過農村居民的正確的生態文明思想意識和行動能力去完成。只有重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并積極尋找解決的路徑,發展農村基礎產業,注重民生環境,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同步和諧發展,才能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才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有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