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 郭輝
在法學理論上,法學家拉茨將法律規范劃分為賦予權利性的規范和創設義務性的規范。對于創設義務性的規范,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禁止性的規范和義務性的規范,法律需要人們的活動遵守一定的規則以維護社會有序運轉,包括不能或者需要做某些事,從法的一般原理上來看,強制性規定屬于此類。
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是法律要求公民必須為一定行為或者不得為某種行為,在此領域內,不論是禁止性規范還是義務性規范,都不允許民事主體進行約定或協商自行決定,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并且這種國家意志排除公民的意思自治。若是從事了禁止性規范所規定的某種行為或者沒有履行義務性規范所規定的行為,法律就會給予否定性評價,引起否定的法律后果。強制性規定正是由此兩種規范所構成。
強制性規定在立法上比較容易判定,主要是通過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否定性詞語或者命令性詞語來進行規定,例如,“禁止”“應當”“不得”等詞語,在私法上的禁止性規范明顯少于義務性規范,這主要是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國家政府對于經濟運行的干涉和控制。
事實上,強制性規范是對公民權利自由的限制和邊界,國家通過強制性的規定將公民社會生活的領域劃分成“公共領域”和“自治領域”。通過進行這樣的劃分,可以讓私人權利和國家公權力各行其道,其目的也是在于更好的保護私人權利。在“自治領域”,權利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由的決定并安排自己的生活,法律對人們的這種自治性的活動提供保障和保護,保障權利人對自己的私權進行處分。并且在私人自治的領域內,權利人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為自己設立相應的負擔,從而獲得一定的權利等,來滿足其日常生活交換的物質需要。但在強制性規定所涉及領域,國家的意志排除了權利人的這種自由,為的是保護公共秩序或者他人的權利不受干涉,提供有序的法治環境。
強制性規定在理論上存在多種分類,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和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是從強制性規定對于合同效力的影響的角度所做的分類。《合同法》解釋(二)對此種分類進行了司法上的明確化,意在規范和扭轉實踐中大量出現的合同被認定違法無效的情形,對于合同違法無效進行了限縮,不能一律認定為無效,這樣不僅無法提高交易效率,也為市場活動尤其是經濟活動制造了諸多不確定性,與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不相適應。對于違法合同的效力,應當首先區分強制性規定的性質,若是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則合同無效;若違反的是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則合同有效。《民法總則》出臺后,仍然采納了之前司法對強制性規定加以區分的意見,并最終體現在立法中。
雖然對于區分強制性規定的觀點在立法中得到了承認,但就如何對兩者進行區分,卻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在立法操作上,也難以做出具體明確的區分。在理論研究上,王澤鑒教授認為,判斷違法合同的效力時,應對其進行價值比較,即對意思自治所代表的自由價值與強制性規定所要保護的其他價值進行衡量判斷,如果其他價值重要,就可以認為該規定是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此種觀點即是“法益衡量說”。同時要考慮強制性規定所規范的具體內容,只有實施了其所禁止的內容,才能認定合同無效。王利明教授認為“第一,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違反了便要承擔合同無效的后果,該規定便可直接認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第二,雖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合同效力,但違反該規定后若仍然維持合同有效會使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也會被認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若合同繼續有效并沒有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只是損害了當事人或者是第三人的利益,只會被認定為管理性強制性規定。”
以上分析論述可以看出,從現有的法律規范來看,并非所有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合同都當然無效,只有違反了影響合同效力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才會導致合同無效。但在認定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效力的過程中,其難點在于,如何對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和管理性強制性規定準確區分,或者說如何判斷一個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的效力。為了解決這一司法難題,在這次“九民紀要”中,對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效力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與解釋,通過一定的判斷路徑,對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的效力進行判斷。步驟如下:首先判斷強制性規定規制的對象究竟是意思表示本身,主體的準入條件,還是合同的締約方式、時間、場所等要素,甚或是合同的履行行為,以此來具體認定合同效力。在初步認定合同無效或者有效后,還要再根據法益衡量說進行檢驗校正,最終確定合同效力。另一方面,如果強制性規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一般也應當認定合同無效。當然,法益衡量并不是全部標準,在認定合同效力時,還要結合其他因素來綜合認定。
根據“九民紀要”的規定可以看出,認定合同效力時不能僅僅根據該合同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直接認定無效,而是要進行進一步的具體判斷和法益衡量。即要考察強制性規定所要保護的法益是否超過了合同自由這一法益以及強制性規定是否涉及金融安全、社會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等問題。可以說“九民紀要”對于違反強制性規定合同的效力的認定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認定,但其規定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進一步研究。
“九民紀要”中規定若強制性規定涉及金融安全、社會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一般認定合同無效。問題在于,首先該規定是不完全列舉,因此可能會造成實踐中對于該規定的使用過于寬泛,因此需要進一步細化明確。其次,公序良俗的范圍在理論上本身就是一種開放性體系,因此筆者認為還要結合相應的比例原則、適當性原則、合目的性原則以及經濟效益等內容進行分析考量,防止合同無效認定的過于寬泛。
雖然強制性規定對合同效力的影響問題在“九民紀要”中做了盡可能詳盡的論證和分析,但仍要防止依據強制性規定來認定合同無效的泛化,個案中強制性規定對合同效力的影響仍然需要法官結合不同價值的考量進一步對比,結合相應的比例原則、適當性原則進行充分的說理論證,才能使“九民紀要”所規定的法律精神不至于落空,在保護交易的同時確定適當的私法自治邊界,為國家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嚴謹公正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