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 耿曉倩 馬亞楠
老年人基數增大使我國面臨著巨大的養老壓力。由于我國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桎梏,加之我國家庭人口結構向“421”模式轉變,即兩個大人需要贍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因此“只需一碗湯的距離” 的社區居家養老在眾多養老模式下應運而生并得以迅速發展。社區居家養老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力量,社會組織逐漸成為各個力量中的主力軍,在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影響,但其在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問題作對策研究對社會組織及社區嵌入型養老服務都具有很大的必要。
社會組織是存在于社會中共同活動的集體,這種集體為了達到一定目標而建立共同的宗旨或制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指在社區中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顧的服務。社會組織參與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政府購買型即通過政府提供資金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使社會組織在社區居家養老機構中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一種形式[1],這種形式在社區居家養老中最為普遍,二者關系的結合能夠彌補政府失靈的問題,平衡二者的收益,此外,亦能避免二者在非合作博弈中導致的資源浪費,進而有利于該養老模式的發展。但在該形式下社會組織討價還價的能力較弱,使得社會組織缺乏靈活性。目前政府購買與社會組織二者進行合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較為普遍,也是養老問題的應對之策。
志愿服務型即社會組織自愿在社區居家養老機構中為老年人提供無償服務的一種形式。該形式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專業型養老志愿服務,專業型志愿服務即提供養老服務的社會組織成員在行業中具有專業素養,如醫務工作志愿者、法務工作志愿者等。另一種為非專業型養老志愿服務,非專業型志愿服務則相反,提供服務的人員多為在校學生、社會志愿者等。這種形式中社會組織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但通常人員流動性較大,在管理中較為松散,但志愿服務型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壓力。
社區居家養老主要以政府為主體,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且政府財政資源有限與養老需求日益增長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是緩和二者矛盾關系促進二者共同發展的重要抓手。社會組織在其中的作用包括:
老年人在社會中屬于弱勢群體,其需求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可分為五種。在社區中對于老年人來說,生理需求更多得體現在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安全需求體現在滿足其康健服務方面的需求;社交需求體現在通過社區與同齡人交流、參加活動等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尊重需求在內部體現在不拖累子女,外部體現于受人尊重等方面。自我實現需求體現在老年人希望通過自己的貢獻實現其價值方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不僅能夠滿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安全雙重需求。此外,社會組織在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過程中還可以與老年人進行溝通,通過開展多種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增進與老年人之間的互動性,滿足其社交需求與尊重需求,使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均能得到充分滿足。
政府主要提供給社區居家養老的運營資金,現今我國政府在資金分配時缺乏合理性,在養老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由于物質生活提升與精神文明需求增多雙重因素的影響,老人在社會化養老時對養老質量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精神養老在社會養老中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更高的要求需要與更充分的資金配位。政府雖應承擔起元治理角色,發揮政府在社會養老中的主導作用,但在傳統觀念尚未轉變且家庭養老壓力不斷增大的前提下,政府財政支出也面臨著巨大壓力。一方面,社會組織在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時部分以政府購買其服務為前提,但志愿服務群體的參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區居家養老的人力成本,進而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社會組織的參與使社區居家養老得以更好更快地發展,促進社區居家養老在主流養老模式中的進一步發展。
政府相關政策的有效實施需要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力量的監督,有效監督有利于促進政府在社區居家養老發展中將資金充分利用,做到公平公正,促進政府的運行效率,除此之外,社會組織還可以監督政府對政策的執行情況,使政策執行透明化,促進政策更好更高效地落實。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監督作用是雙向運行的,社會組織在監督政府的同時也在政府的監管范圍內。社會組織在形式上相對松散,在管理與運行中也可能存在各種問題,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監督與指導能夠使社會組織在陽光下發揮更大的作用。
社會組織能力即社會組織實現其目標的總體能力[2]。社會組織中成員的流動性較大,為降低人員流動性并提升工作人員整體素質,首先社會組織應建立人才吸引機制,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落實獎罰分明政策并建立激勵機制,提高社會組織中人員的積極性;其次,社會組織在提高自身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還需發揮多元治理的主體作用,對社會組織建立相應的扶持機制,擴大社會組織的規模,進一步提高其整體能力。最后,社會組織的發展需要自身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可以利用第三方培訓機構,不斷更新工作人員的知識儲備,提高社會組織中人員的整體素質。
政府支持在社區養老中具有必要性,盡管政府應發揮元治理作用,但政府需要面對龐大的養老群體及各種類型的養老模式,政府有限的資金與面臨的壓力之間的矛盾使得政府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和困難。明確政府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管理范圍,如行業監管與評估等,使社會組織能發揮更多的自主能動性,增加社會組織參與的靈活性,這對于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具有推力作用。
具有專業技能的社工主要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服務,由于社工人數有限且精力不足等限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要通過互聯網進行義工招募,建立起覆蓋范圍為全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網。除此之外,社會上各個非營利機構也應該通過自媒體傳播本身的服務理念擴大影響力,充分協調各項資源和利用管理系統,搭建社會性群體組織志愿服務平臺,充分發動相關單位員工和高校學生以及退休職工參與到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工作中去。除去上述之外,在社區居家養老志愿服務工作中,可以將志愿者的優勢與社區養老服務中的需要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志愿者的長處和專業優勢,做到人盡其才,完善志愿服務的質量,豐富志愿服務的項目和內容,并且可以在此基礎之上拓展更加優質的服務項目。
老齡化的加劇使得養老問題不斷突出,當下,社區居家養老已成為我國主流養老方式之一,社會組織通過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該組織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以提高社區內的人際溝通和協調能力,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完善其內容,營造其濃厚的文化氛圍。除此之外,伴隨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受益于此,社會組織的影響力在增強的同時,社會信任度也在不斷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實現政府領域養老志愿服務與社會組織合作的整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