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琳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鄭州郵政分公司,河南 鄭州450000)
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是針對地震、臺風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而進行的應急物資輸送等,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常是以行政命令為行動命令,在物資統籌以及輸送過程中不計成本地保證應急物資到達災區。當前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確實能夠統籌社會各方力量進行災區賑災工作,盡快保障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這種自然災害物理管理體系也會出現忙中出亂,缺乏秩序的問題。推進科學合理且有序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對于提升我國自然災害應急處理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自然災害通常具有突發性的特點,雖然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地震預測系統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震預警準確性等,但是很多自然災害還是有著突發性的特點。自然災害突然爆發對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應急物資儲備以及運輸能力對災害救援等會產生影響。除此之外,自然災害的破壞力相對較大,地震、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可能導致土體和巖體破碎,直接覆蓋一個村莊等,對人們的用水和居住造成嚴重影響。為此,提升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質量對于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救援和保護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
在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其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我國堅持依法治國,但是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因為沒有相應的法律支持,應急物理管理體系無法有效調動車輛或者獲得相應交通運輸部門的支持,或者是在統籌應急物資過程中需要多道審批手續,無形中延長了應急物流輸送時間等。因此,改善自然災害應急物理管理體系建設現狀是有效提升其時效和有效性的關鍵。
自然災害的發生很難預測,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通常缺乏一定的自然災害應急意識。在我國西南地區因為地殼的脆弱性,容易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但是綜合以往經驗都是在四川等地發生,其他地方發生的概率相對較小,這就導致我國西南地區的其他省市在地震應急預案建設管理方面放松了警惕。同理,臺風災害可能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但是多年來并沒有很強的臺風危害,所以也導致東南沿海各城市忽視了臺風災害應急物流預案的管理和建設,最終導致浙江等地遭遇了“利其馬”的嚴重影響。缺乏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預案管理意識是自然災害應急物理管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嚴重不足。
應急物資的籌措是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但是其存在著一體化協作能力不足,應急物資籌措難度大的問題。在自然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政府相關部門就應該統籌區域內或者周邊區域的應急物資儲備進行相應的物資物流輸送。但是由于各地政府的協作性不足,且應急物資儲備不足,與社會各界的協作性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作用發揮。
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缺乏統一的指揮平臺,導致應急物資運輸秩序紊亂也是其中存在的不足。在應急物資輸送過程中缺乏對災區路況的掌握和運輸車輛的合理指揮,容易導致進入災區的道路擁擠,反而會降低應急物資的輸送時效。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秩序紊亂,還可能給社會安定團結等造成威脅,不利于我們解決災區問題。
強化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預案建設是加強其管理體系構建的關鍵措施,首先需要讓政府相關部門和管理人員明確自然災害面前不能抱有僥幸心理,需要根據國家應急管理規定建立相應的應急預案,且預案內容需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符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邀請專家學者對應急預案的專業性和科學性進行評估,最大限度地保障自然災害應急物理管理體系作用的發揮。最后,應急預案建設和管理還需要協同當地社會各界的力量,強化地方政府與周邊地方政府的協作以及社會各界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的合作等。通過良好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預案建設,能夠幫助地方政府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災害損失。
推動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的社會化參與和協作,需要充分調動國家、地方政府、駐地部隊、企事業單位以及街道辦事處等機構的參與和協作。在應急物資儲備方面,更是需要構建相應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實現應急物資的合理調配和儲備經濟性。在駐地部隊等多機構協作情況下,可以在自然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調動軍用應急運輸裝備第一時間趕赴自然災害現場;能夠利用街道以及企事業單位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迅速籌措應急物資,保證應急物資的供給等。在應急物資儲備過程中引用市場機制,能夠有效提升應急物資籌措效率,同時也能夠推進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構建的高效化和科學化,能夠根據市場規律控制應急物資成本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盤活應急物資管理體系,實現動態儲備管理等。這也能夠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有效協調自然災害發生地區的運輸車輛進出和應急物資卸載等,在構建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過程中還需要應用大數據技術構建一體化的指揮平臺。當前,大數據技術已經在企事業單位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工作協作性和工作效率。同樣的,在自然災害統籌指揮過程中應用大數據技術,能夠應用無線傳感技術對災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監控和實時數據分析和整理,反饋到指揮平臺。指揮平臺能夠實現多方主體的共同協作,將行動指令發給不同應急運輸車輛。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多方主體在指揮平臺接受統一指揮,而且能夠提升指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升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運輸效率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我國自然災害進入高發期,西南地區的地震災害、東南沿海地區的臺風災害、北方地區的沙塵暴災害以及南方地區的泥石流、山體滑坡災害等都在考驗著我們政府的應急處理能力和協作能力。構建完善的自然災害物流管理體系,在自然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應急物資籌措以及裝載,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災區是其建設的目標。面對我國自然災害的突發性和強破壞力,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中也存在著預案建設意識不足、協作指揮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推進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刻不容緩。依托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推動一體化指揮平臺的建設,提升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其建設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推進這一體系管理的社會化和協作性,充分調動區域內各方面的組織力量,強化應急物資籌措和災儲備,進行市場化管理和運作等,都是其建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