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玲,李旭霞,邵壯超,呂傳祿,仇順海,林永麗
當今世界各國海軍的醫院船均不具備收治COVID-19患者的能力[1](世界衛生組織將2019年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命名為COVID-19[2]),在技術、裝備及做法方面均缺少應對經驗。美國海軍“仁慈”號醫院船于COVID-19疫情期間部署在美國洛杉磯新型冠狀病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高發地區,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由于COVID-19是新發傳染病,潛伏期較長,診斷和治療手段不完善,易在人群中暴發或流行,因此,“仁慈”號此次部署風險較大,也備受爭議和關注。本文將對該船的部署情況、采取的措施和陸上支援情況等進行介紹與分析。
美國海軍“仁慈”號醫院船是針對戰傷救治與人道主義援助而設計建造,主要任務是為美軍提供戰時海上3級(R3)衛勤支援。醫院船平時需70名船員維持船舶運轉,有任務部署時,該船啟動ROS 5模式,在5 d內完成人員、物資、設備的部署準備,可配備1 026名醫務人員。船上多為開放式病區,具有燒傷病房、牙科室、CT室等,各種診療設備齊全,能開展各類治療和手術,也有一小部分隔離病房,但不具備收容COVID-19患者的能力。船上另有洗衣房、健身房、理發室、圖書館和酒吧等生活設施。
“仁慈”號醫院船于當地時間2020年3月18日接到部署命令并啟動ROS 5模式,5 d內完成了醫療設備的配置和檢修,裝載所需物資和給養,配齊各級醫務人員,于3月23日從美國圣迭戈母港出發,3月27日抵達洛杉磯。醫院船此次部署是作為轉診醫院,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以使當地醫療機構有更多的醫務人員和床位去救治新冠肺炎患者[3]。此次部署醫務人員約1 071名,包括美國22個軍隊單位醫務人員和經過篩選的預備役志愿者。人員專業涉及普通外科、骨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和眼科等。展開1 000張病床,其中80張為重癥監護病床。3月29日,開始收治患者。5月15日,“仁慈”號結束任務返航。
3.1 感染控制措施
船上所有任務人員在離開住所和上船時均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指導,接受體溫檢查和健康問卷(健康狀況與接觸史),并視情接受COVID-19病毒檢測。醫院船和岸上醫院一樣,采取美國CDC的建議與措施,執行嚴格的感染控制程序,配備適宜的個人防護裝備,如面罩、口罩、防護服、手套、靴套等。另外,還執行美國國防部和海軍發布的相關感控措施,船員在一天中多次消毒艙室表面,工作時佩戴口罩,實行分散就餐制,在駕駛艙開設臨時用餐區域,并關閉健身房、理發店、酒吧等易導致人員聚集和病毒擴散的設施。醫院船收治患者期間實行嚴格的訪客政策,禁止家屬探視和媒體上船,以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可以通過電話和互聯網等方式與親屬聯系。所有船上人員除前出醫務人員、陸戰隊員和聯絡官外均不得下船。
3.2 患者收治
3.2.1 收治范圍 “仁慈”號在抵達洛杉磯后被編入了當地轉診醫院網,成為洛杉磯市最大的醫院[3],接收非新冠肺炎患者。醫院船向當地醫療機構發放了嚴格的患者收治協議,以防止COVID-19患者、免疫缺失患者及其他類型傳染病患者上船。此次部署提供普通外科、重癥監護和成人病房護理等服務,不提供急診、胸外科手術、心臟搭橋手術、產科、兒科、腹膜透析、負壓隔離等服務,也不接收化療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者。患者上船后若出現COVID-19癥狀,將被送回原來的地方醫院或其他醫療設施。如果出現急性中風或心肌梗死的患者,醫院船可申請911醫療服務,將患者通過救護車轉運至岸上醫療機構。
3.2.2 接收流程 醫院船上2名醫務人員作為聯絡官在當地緊急醫療服務中心(Medical Alert Center, MAC)工作,中心采用24/7工作制,聯絡官的主要任務是按醫院船收治協議對患者進行初步篩查,防止COVID-19患者上船,跟蹤當地病床使用情況和患者狀況[5],安排當地醫療機構與醫院船通過緊急醫療服務網進行患者交接。患者在地方醫院接受醫療評估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未出現COVID-19癥狀,符合醫院船收治協議,可乘救護車前往醫院船。患者到達碼頭后,需經醫院船前出人員進一步篩查批準后方可上船。
3.2.3 患者接收情況 3月29日,“仁慈”號醫院船接收了3名轉診患者。4月29日,船上開展了服役以來首次起搏器更換手術。4月30日,當地醫療壓力有所減輕,醫院船停止接收患者。5月5日,最后1名患者離船。任務期間,醫院船共收治77名非COVID-19患者[6],年齡多為20~90歲。共開展了36例手術,包括膽囊切除術、截肢手術等。
3.2.4 新冠肺炎的應急處置 4月8日,1名曾在圣迭戈海軍醫學中心參與抗疫的醫務人員確診為COVID-19陽性,該醫務人員與密切接觸者均在第一時間上岸隔離。陽性病例出現后,醫院船繼續按之前標準收治患者,并采取最大程度的防控措施。4月10日,新增2名感染者。4月14日,新增4名感染者。任務結束時,醫院船累計9人感染COVID-19[7]。所有感染者與密切接觸者均在4月30日前康復并重返工作崗位。由于醫院船本次收治患者不多,救治任務較輕,為了使人員之間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醫院船將所有醫務人員的住宿轉至陸上酒店,領導崗位和其他關鍵崗位船員繼續住在船上,并改為單間住宿。住在酒店的醫務人員乘巴士前往醫院船,12 h后乘巴士返回,每趟運送結束后對巴士徹底消毒。醫院船展開床位也由1 000張調整為250張,釋放出的醫務人員被派遣到當地的養老院或者臨時醫院。其中40人前往臨時醫院救治COVID-19輕癥患者[8],另有40人加強到當地養老院,該地區養老院的重癥COVID-19患者死亡率較高,救治任務繁重。醫院船返航時,留下約60名醫務人員繼續在洛杉磯地區參與抗疫工作。
4.1 醫院船疫情暴發風險較大
“仁慈”號醫院船此次任務人員超過1 000人,由于準備時間短,人員上船前只接受了體溫檢查和相關問卷,缺少COVID-19病毒檢測與14 d的隔離檢疫期。另外,不少醫務人員出發前在抗疫一線工作,很可能由于防護不當而感染病毒,并在部署中發病。轉診患者雖然上船前經過層層審核,也接受了病毒檢測,但由于檢測時機和結果假陰性的影響,亦可能會導致感染者上船。尤其是患者中風、心臟病發作或遭受外傷時,很難診斷是否為COVID-19患者。醫院船任務期間需要來自岸上的補給,也存在通過補給引入病毒的可能。從“仁慈”號醫院船的固有結構來看,開放式病區和單一通風系統不允許在船上收容或隔離COVID-19患者。加上空間密閉,人員密集,就餐、休息和工作時的距離較近,隨著個人防護物資的減少,任務人員感染病毒的風險增加,很可能會造成COVID-19在船上的暴發。
4.2 疫情期間需合理運用軍隊力量
美國國防部認為其在疫情期間的首要任務是保證軍隊人員和家屬的安全,其次是作戰安全,最后是支援聯邦政府抗疫[9]。美國海軍認為“仁慈”號此次部署可能導致COVID-19在軍隊內部傳播,屬于被動支援聯邦政府抗疫。另外,從接受命令到全員部署僅有5 d準備時間,未能對疫區所需支援力量科學論證,加上新發傳染病疫情的不確定性,出現了保障能力與疫區需求明顯不相襯的局面。船上醫務人員多是從其他抗疫任務繁重的機構抽組,抽組后機構人員嚴重緊缺,而醫院船只收治了少量的非新冠肺炎患者,不少船上醫務人員無事可做,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反觀其他國家軍隊多以派遣醫療隊、搭建臨時醫院或提供隔離場所為主。例如,英軍認為將“百眼巨人”號醫療船用于收治COVID-19患者是資源的浪費,并動用軍力將倫敦會展中心改造成方艙醫院[10],直接解決疫區床位短缺壓力,相比美國的軍力運用更為合理。好在“仁慈”號醫院船在陽性病例出現后改變了支援策略,派出醫務人員到養老院或臨時醫院直接參與抗疫工作,一定程度上挽回了部署的損失。由此可見,疫情期間應考量所需軍力的類型、數量以及潛在的風險和損失,部署前應充分調研與論證,部署中及時進行形勢研判,調整部署,避免軍力浪費,使支援效應最大化。
4.3 應重視遠海傳染病防控能力建設
與以往任務不同,“仁慈”號此次部署在其本國城市的商用港口,靠近陸基,通訊方便,信息通暢,遇突發情況時可及時上報和請求支援。醫院船通過緊急醫療服務網絡與當地醫療機構充分、有效對接,有效防止了COVID-19患者上船。陽性病例出現后,醫院船利用岸上軍事基地、酒店隔離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并疏散醫務人員,使船上執勤人員、患者有條件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任務結束時船上共出現9名COVID-19患者,這在傳染病防控能力較弱的大型密閉艦艇上實屬不易,足以表明陸基的有效支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疫情暴發。假如“仁慈”號在遠海部署,不能得到岸上接納、支援的話,很可能會重演“羅斯福”號航母的悲劇。因此,應重視海上尤其是遠海的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針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病種及其他生物安全事件,采取分級防控原則,明確不同艦船宜具備的傳染病防控職責與能力,注重預案、人員、技術、裝備配套建設,使不明傳染病尤其是烈性呼吸道傳染病出現時,能做到快速隔離、檢測。條件允許時,爭取在靠泊碼頭或者相應城市配備臨時隔離設施和預置必要的檢測力量,合理配置岸上醫務人員和醫療防疫物資,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傳染病疫情的防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