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根,胡衛敏,錢治軍
隨著我國海軍逐步走向深藍,遠海作戰、護航等遠海艦艇編隊活動日益頻繁,艦艇編隊任務航程遠、周期長、人員多,所以加強艦艇編隊的衛勤組織指揮和救治能力非常重要。編隊救護所作為海上編隊傷病員救治的中心力量,擔負緊急救治任務,應急救治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海上編隊的戰斗力。本研究通過對醫療隊參加遠海編隊演練的總結體會,探討編隊救護所的衛勤組織指揮、傷員時效救治、遠程醫學會診、傷員空運后送、基礎支撐條件,力求建立應急救援的聯合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編隊救護所的海上應急保障能力。
在海軍某系列演習中,海軍某醫院抽組9人醫療隊組成編隊救護所,圍繞衛勤組織指揮、傷員時效救治、遠程醫學會診、傷員空運后送、基礎支撐條件5個方面設計了力量編成、指揮協同、動物手術、遠程會診、傷員后送、藥材標準等多個課目,通過桌面推演、組內模擬、組間銜接、對接協同的方法步驟,開展了5次分練、2次合練,順利完成了既定課目訓練。在最后一次正式合練時,全員、全裝、全要素按照方案一次性分別通過3名、10名傷員,檢驗了指揮和救治流程,考核了救治技術,完成了遠程醫學會診。通過模擬實戰化背景演練,檢驗編隊救護所海上傷員前接后送和醫療救護能力,探索適應多種任務需求的編隊救護所質效體系建設,為不同任務背景條件下展開編隊救護所提供數據支撐和經驗借鑒。
1.1 優化了指揮協同機制
依托后勤指揮,衛勤提出需求,協調多個部門,能夠更為高效地調配使用各類支援力量和后送力量。
1.2 完善了救護力量編成
抽組9人醫療隊組成編隊救護所,模擬傷員快速通過,救治效率得到提升。編隊救護所設置了4人分類手術組(骨科、普外科、麻醉醫生、手術護士各1名)、3人收容處置組(內科醫生、外科醫生、護士各1名)、2人醫療保障組(藥師、檢驗技師各1名),并且醫護人員根據分類、手術、收治傷員任務的輕重和先后順序動態調整組室,展開1張手術臺和8張病床。按照通過3名、10名傷員(主要為爆炸傷、燒傷、骨折、擠壓傷、海水浸泡傷等海戰傷)2種方式進行驗證,采取先重后輕的處置原則,基本滿足緊急救治需求。
1.3 比較了遠程會診模式
運用2種傳輸手段分別與2所岸基依托醫院進行聯通,評估驗證了不同單位、不同信息傳輸手段的數據傳輸質量和穩定性。
1.4 檢驗了后送工作質效
通過模擬傷員直升機后送,對申請程序、后送流程和后送時效進行了檢驗。
1.5 驗證了基礎建設標準
通過實施海上醫療救護,對藥材標準可行性、衛生裝備適用性和艙室布局合理性進行了驗證。
2.1 力量編配
2.1.1 力量編成存在不足 編隊救護所展開8張床位,只編配1名護士,在收治滿員時難以滿足戰時繁重的護理工作需求;配備1臺X線機,而抽組時未編配放射技師,無法開展X線檢查。建議增配1名護士和1名放射技師。
2.1.2 搬運力量比較薄弱 受惡劣海況和艦艇內部過道狹窄、扶梯較陡等結構限制,搬運1名中度以上傷員需要3~4名具備一定搬運技能的擔架員。建議艦艇全員開展搬運技術培訓,并相對固定8~10名擔架員。
2.2 組織指揮
2.2.1 指揮力量協同不夠順暢 演練中,設立了衛勤保障部位,同級保障協同得到了加強,但是上級指揮所未設立衛勤部位,而且衛勤指揮程序較復雜,導致占用時間長,指揮效能較低。建議根據實際進一步優化指揮流程,提高衛勤救治時效。
2.2.2 后送力量協同不夠及時 編隊救護所每次開展演練需要通過多步驟程序協調擔架員,程序繁瑣,人員難以及時到位。建議戰時相對固化一批擔架員,盡可能將擔架隊直接配屬于編隊救護所。
2.3 救治效果
2.3.1 檢傷分類質效有待提高 在模擬10名傷員通過時,分類人員沒有把握好手術優先、先重后輕的檢傷分類原則,造成個別傷員延誤手術救治。在前接3名直升機后送傷員時,按照固定思維到達檢傷分類區后再實施分類,未能在后送途中及時實施分類,延長了傷員救治時間。建議加強戰傷救治規則的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快速分類的時效意識和辨別傷情的分類質量[1]。
2.3.2 海上適應能力需要加強 演練中編隊救護所2名人員因暈船導致救治技術的熟練度和準確性明顯降低。建議完善醫務人員海上適應性能力的檔案記錄,為抽組海上任務提供參考依據,同時積極創造人員艦上鍛煉和陸上模擬訓練的機會,切實提高惡劣海況下醫療救護能力[2]。
2.3.3 遠程會診時效不夠理想 編隊救護所通過2種通訊手段先后與2所岸基依托醫院進行了音視頻聯通,兩者共同存在畫面分辨率較低、視頻延遲和雜音較大的問題。建議及時對現有海上遠程醫學會診通訊手段進行升級改造,提升音視頻信號質量。
2.4 支撐條件
2.4.1 衛生裝備老化嚴重 該艦的艦載衛生裝備配備時間較久遠,性能趨于老化,如麻醉機為手控模式,只適用于30 min以內的小手術,且使用的麻醉氣體安氟醚無法市場采購;多只手術無影燈損壞嚴重;便攜式呼吸機供氧量只能滿足30 min使用,且與大氧氣瓶接口不配套,后續無法充氧;生化分析儀型號過于老舊,有些配套試劑已無法采購。建議定期維護保養和及時更新艦載衛生裝備[3]。
2.4.2 藥品耗材標準偏低 該艦目前攜行的藥品耗材難以滿足手術、燒傷、重傷等傷員的救治需求。建議根據編隊救護所的勤務定位和救治范圍重新論證戰救藥材標準。
2.4.3 艙室布局不夠合理 該艦醫療艙室門寬較窄、床間距過小,嚴重影響傷員搬運;藥庫面積較小,只存放了毒麻藥品和部分常用耗材;醫療艙室缺乏固定的儲物柜,演練中攜運行藥材存放于戰備箱,且用繩索固定以防止箱體移動,取用十分不便,嚴重影響救治工作。建議根據救治需求對現有醫療艙室進行合理改造,在新建大型水面艦艇醫療艙室的設計和建造階段應充分考慮海上醫療救治需求。
3.1 關于戰時編隊救護所的救治范圍
編隊救護所承擔緊急救治任務,但海上醫療救護受天氣海況、后送工具、遠離岸基等后送條件限制,編隊救護所無法像陸軍團救護所一樣實施傷員快速通過和后送,許多傷員需要在編隊救護所留治并等待后送。編隊救護所在承擔緊急救治任務的同時,應適當擴展救治范圍,承擔部分早期救治任務,并按照擴展的救治范圍適當增配人員、床位和衛生裝備[4]。
3.2 關于自救互救在海上醫療救護中的認識定位
演練期間,編隊救護所參與了戰傷救治技能考核,從考核情況看,部分官兵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手法等較預期有一定差距。受作戰環境、艦船條件、搬運力量等限制,艦艇傷員難以像陸軍一樣快速后送至第一級救治機構。艦艇部隊組織自救互救訓練應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艦員自救互救是保證海上傷員救治和提高存活率的關鍵,應積極推進基層衛生機構的能力建設,切實加大對戰救技能的培訓和考核力度[5]。
3.3 關于一體聯訓聯演的常態化機制
衛勤訓練實戰化是衛勤保障能力生成與提高的重要途徑。既往海上衛勤訓練缺乏實戰背景,缺乏組織協同,許多矛盾問題難以暴露。某系列演習采用后勤帶動演練,單位協同多、實戰背景強,編隊救護所在正式演習前的幾次訓練中,發現并糾正了許多既往難以發現的問題。一體聯演聯訓是堅持問題倒逼,推進保障力生成的有效手段,應當定期開展,形成常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