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風
(無錫旅游商貿學院 江蘇·無錫 32021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尤其是“互聯網+”“一帶一路”“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的提出,給新時代旅游行業人員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江蘇省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和楚漢文化相互交融,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前景廣闊,為推動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旅游管理人才,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學術界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主要圍繞制造業人才的培養需求展開,而對于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中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卻很少涉及。筆者認為,旅游管理從業者與一般的技術人員不同,它的服務對象是廣大消費者,服務工作具有很大的主觀性,難以用簡單的量化標準來衡量。同時,旅游管理類工作模式充滿不確定性,可能經常處理一些突發情況,對旅游服務者心理素質和隨機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旅游管理專業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從業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職業領域的體現,表現為工匠們尊重服務對象,積極主動為消費者提供熱情而周到的服務,冷靜處理突發事件,在服務過程中注重細節,敢于創新,對產品和服務追求極致,體現在他們用精益求精的價值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消費者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使其真正感受到服務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正確的“人才觀”是習近平職業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習近平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尚,……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這里的“高素質”包括過硬的職業技能和較高的職業素養兩方面。因此,職業院校應該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堅持立德樹人培養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技能”和“服務素養”兩手都要抓,更加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培養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優秀導游人才。
當前,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面臨調整,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大。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國際旅游已成為熱點,高素質的領隊人員成為行業需求;“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口號的提出,為鄉村旅游、生態旅游開拓了市場,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服務升級成為新時代旅游業亟需解決的問題。在追尋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兼顧社會效益,保護環境,綠色旅游,全域旅游,通過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需要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旅游服務人員。
另一方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按照馬克思的需求觀,人有“生存、享受、發展”的需要,我國人民生活在溫飽問題得到滿足之后,自然會向著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但是當前的小康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映到旅游行業,就是老百姓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消費者已經不滿足于單調的旅游觀光,而是更期待多元化、個性化、舒適化的綜合型旅游,精雕細琢的旅游產品和以人為本的旅游服務備受顧客的青睞,也體現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通過對多家旅行社調查顯示,當今企業不僅僅重視畢業生的導游講解技能和帶團能力,除技術技能之外的精神層面的素養,如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不斷創新等品質。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經驗、知識和能力可以在工作中逐步培養,但是為人、工作責任心等基本素質必須從學校抓起并逐步形成”。[4]因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學校就要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一個具備工匠精神的旅游專業學生,會把職業當事業,把手藝當工藝,熟練掌握導游講解技能,對旅游路線和旅游產品設計精益求精,對游客要求和各種疑惑耐心細致回復,以工匠的態度來做事,淡泊名利,敬業奉獻,將自己的專注與堅守鐫刻到從事的工作中,用自己高尚的職業素養帶給每一位顧客最佳的服務體驗,在默默奉獻中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
高職院校應充分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結合旅游管理專業的特色,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發揮德育課堂主陣地作用,重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職業榜樣的引領作用,推行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等教學模式,實現職業技能與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提高思政課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信息化素養,真正做到“言傳身教”,讓學生體會到工匠們的認真與負責、專注與創新。其次,因材施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預設創新型課堂,不僅科學設計教學程序,更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演變規律,理解一般心理到職業心理再到工匠心理的發展規律,依據規律來有效掌控其課堂表現。[5]以無錫旅游商貿學院為例,思政課教師創新教學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學、情境教學、參與式教學等手段,利用互聯網+教育,將慕課、微課等精品教育資源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切實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最后,改革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思政課將學生專業實習和日常生活中體現工匠精神的表現納入成績考核,采用“平時+期末”的模式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注重平時的職業素養培育,甚至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考察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讓工匠精神體現在學生的方方面面。
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深入旅游服務崗位一線,體知躬行,獲得工匠精神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以無錫旅游商貿學院為例,學校跟無錫市中國旅行社、春秋旅行社、康輝旅行社等國內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開展校企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融入到真實到旅游服務工作實踐中去,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建設,實現產教融合,促進校企雙方合作共贏。此外,學校重視專業課程的滲透與教育,專業課教師每年假期都要去企業調研,洞悉行業前沿,研究企業現狀,將搜集整理的關于工匠精神的實際案例穿插到專業課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在學生四年級已經掌握核心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學校推行工學結合模式,在學生頂崗實習階段,合作企業給每位學生安排一位行業師父,加強師徒之間的心傳身授,按照旅游管理企業的任用標準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實訓過程中,嚴格考核學生表現。除此之外,無錫旅游商貿學院擔負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教育扶貧”任務,跟云南大理市進行結對,學校專門開設大理班,讓大理班的學生積極融入到無錫市的旅游行業一線,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技能提升相結合,為今后學生投入產業一線、助力云南發展做好準備。
建設有利于工匠精神積淀的校園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度出發,打出制度措施系列“組合拳”,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格局。[6]以無錫旅游商貿學院為例,學校在選修課中挖掘中外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精髓,如在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中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論語》《詩經》等內容,挖掘其中的工匠精神典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樹立匠人之心;同時借鑒吸收“一帶一路” 沿線等國家的世界優秀文化,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其次,營造弘揚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公共空間,宣傳南仁東、張富清、曲建武等新時代楷模的事跡,在導游實訓基地——“諧園”設計屬于學校發展特色的標識,大力宣傳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老師工匠代表,甚至校園的道路以本專業技能大賽金牌選手名字命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三,開展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活動。系部通過開展旅游服務技能大賽、海報評比、工匠精神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微電影拍攝等活動,以賽促學,培育學生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要善于發揮本校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職業學校每年都會有技能大賽,在以賽促學過程中誕生出很多技能大賽金牌選手,學校可以深入挖掘旅游管理專業金牌選手的工匠故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因為學生榜樣和在校生有相同的學習經歷和知識結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長期的耳濡目染容易讓大家受到熏陶,其成長之路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模仿,自然而然的把向榜樣學習當成一種習慣。通過對比,學生們可以找到自己和榜樣之間的差距,明確差距成因和今后努力的目標,積極向榜樣學習,踐行工匠精神。以無錫旅游商貿學院為例,學校每年都會邀請技能大賽選手分享參賽經驗,邀請行業勞模給學生做講座,分享他們身上的工匠故事,讓學生發現大國工匠并非神秘莫測,工匠精神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行業榜樣。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將專業素養和志愿服務相結合無疑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最好方式。以無錫旅游商貿學院為例,旅游管理系自2015年起成立了名人故居講解團隊,學生通過考核進入講解團隊,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去無錫市的名人故居如秦邦憲故居、顧毓琇故居,無錫市博物館,第一支部等公益性單位做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專業所學給游客進行免費講解,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在服務中心提高修養,感受匠人們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在服務群眾中不斷提高技能,提升自我。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職業院校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更是職業院校辦學文化軟實力的表現,關系到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前景。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將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高度融合,把職業態度和職業追求相聯系,為社會培養一大批精益求精、認真負責、淡泊名利、追求極致的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