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慧君
(江蘇開放大學學生工作處 江蘇·南京 210019)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是新形勢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內化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學生心理需要和情感期待則是內化的基礎。
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E.H.Schein)Schein教授最早提出心理契約的概念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雹诖撕竺绹芏嗥髽I將心理契約這一概念運用到人力資源管理中去,認為心理契約的達成度與員工的工作效率、對企業的認可度有很大的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是指受教育者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政治原則、道德規范、思想模式、行為標準等納入自身的價值體系,自覺主動按照體系行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包括政治理論、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不同于其他專業教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主要來自于受教育者也就是大學生的內心認同,其中情感共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教育者首先應該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有針對性的調動其心理動態反應,使情感各要素受到外部刺激而活躍起來,繼而產生情感共鳴。激活受教育者內心情感共鳴因子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重點。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理性思維基礎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價值觀的認同程度影響受教育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可程度,受教育者的價值觀決定著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原則和基本態度。價值認同程度高受教育者會自覺將教育內容和要求轉化為信念與行為,從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成效。
成效期望指人對預期的成果、效果的期待。教育是個閉循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想引領與信息反饋的交換循環過程。在思政教育內化程中,被教育者對成效的期待是其對教育方式和內容認可的重要檢驗標準。
組織環境是指在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內化效果與組織環境因素的變化密切不可分,包括國內國際形勢變化、國家、學校政策變化以及家庭環境影響。因此,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水平的過程中,要把內外部因素結合起來,心理契約的構成需要內外要素有機結合。
基于心理契約思想,筆者做了相關調查,調查樣本量為316人,其中大一占30.34%,大二占22.47%,大三占15.19%,大四占32%。
調查從外部環境包括:組織環境、文化環境、情感投入和內部環境包括:情感需求、價值認同、成效期望幾個方面進行。
成效期望的調查包括:“你覺得學校舉行的學風班風建設活動有成效嗎?你覺得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你有幫助嗎?你覺得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嗎? 你覺得目前學校舉行的活動和你們的需求匹配嗎? 你期望的大學和現在一致嗎?”
情感需求、價值認同相關調查問題包括:“你希望老師多和你交流溝通嗎?你在遇到宿舍矛盾時首先會想到誰?你在學校有歸屬感嗎?你會在別人面前稱贊你的學校嗎?如果有機會,你畢業后會為母校的建設添磚加瓦嗎?”
組織環境、文化環境的相關調查包括:“你能在接受思想教育后不斷提升自己嗎?你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用到了老師教的思想理論知識了嗎?你贊同做人以誠信為本的觀點嗎?你有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百善孝為先”嗎?你確立了自己的職業理想了嗎?你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嗎?”
調查結果顯示:內部環境的成效期望、價值認可度不高,包括對學校設置的一系列思想教育課程效果滿意度一般,并認為學校的教育與自身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學生對學校的期望與學校現狀也不太一致。情感需求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與老師相比,學生更愿意主動和同學溝通,雖然只是偶爾在別人面前贊美母校,但93%的學生還是愿意為母校的建設添磚加瓦。在思政教育效果方面,調查結果顯示,71%的學生主觀上愿意在接受思政教育后不斷提升自己,對于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學生認可度非常高,但是對于學校的思政理論知識的運用有62%的學生偶爾用到,有50%的學生還沒有確立職業目標。有68%的學生更接受實踐形式的思政教育課程。
從調查來看,學校與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心理契約還沒有完全建立,存在溝通不暢,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思政教育內化效果不佳的現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不協調。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理論課程,需要理論與實踐共同實施教育,才能達到讓受教育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目前來看,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實踐比例雖然已經提升,但實踐課的內容是否能夠論證理論,實踐后的成效是否可以讓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去思考去踐行還有待驗證。內化的理想形態是指受教育者達到思想上的共鳴,行為上的共振,最終發揮主觀能動性會主動思考和行動。目前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的內動力無法施展,主動積極性的作用難以發揮,造成大學生對教育的內容無法吸收、內化,也無法很有效的踐行。
(2)情感供給與情感需求不匹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剛性教育為主,柔性教育缺乏。剛性教育就是按照教育內容照本宣科,在思想引導中缺乏情感投入,忽視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所以很難達成共鳴。教育過程中柔性教育是“以人為本” 的非強制性教育方式,是通過教育者的情感輸出讓受教育者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把教育內容變為個人自覺行動。溝通不暢則也是造成情感供給與情感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來看,大學生存在的知與行相脫節、公共責任感缺失的現象,從心理契約的角度則是情感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表現。
(3)價值確立與價值糾錯不及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包括學習觀、金錢觀、求職觀、愛情觀等。價值觀的重要特點是主觀性,善惡、對錯、是否,是在一定的思維基礎上根據人的主觀去判斷與衡量的。價值觀有它的時代性和社會性,時代、社會、家庭都是影響價值觀形成的外界因素。
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成熟獨立的價值判斷,所以出現了崇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缺乏集體觀念,學校歸屬感不強,人際交往技能缺乏的現象。從心理契約角度看,價值確立與價值糾錯是循環關系,及時糾錯對于大學生修正價值觀有很大的作用,如果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只關注外在價值,忽視內在價值,不及時糾正大學生的不正確的價值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則難以內化。因為價值觀一旦形成很難再改變,是相對穩定與持久的。比如,大學生盲目追求物質生活,認為只有物質生活富裕才能證明人的價值。如果沒有有效引導,那么這種價值追求在條件不變的情況是不會改變的。
(4)期望成效與實際成效不匹配。從調查情況來看,受教育者對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期待與最終呈現的成效不太匹配。一方面受教育者多為思想獨立的大學生,受當今社會多元化文化以及網絡文化影響較大,其心理環境變化較快,控制與甄別能力還不穩定。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園文化定位不清晰,不符合大學生的期待,特別是精神文化的界定。高校的校園文化是以學校精神和校園文明為標志的集體文化,包括學校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學校環境文化等。校風、學風是精神文化的靈魂,但研究如何讓受教育者從心里認可校園文化、并付諸于行動比較缺乏。
(1)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不利于心理契約的達成,按需施教的理念有待強化?,F代大學教育理念提倡“以生為本”,注重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但是在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過程中,大多數教育者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還是傳統的按教材授課,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教育手段缺乏吸引力,沒有與時俱進,按需施教的理念有待強化,還未形成真正的“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精神。
(2)受教育者本身的期望與價值觀有待教育者正確引導。從調查結果來看,現代青年學生在沒有經過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自身與周圍環境的期待不切實際,“以己為本”只在乎自己的需求,直接影響到學生價值觀不正確,如擇業觀、婚姻觀。教育者的使命則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來看,主力軍為高校輔導員,但是輔導員管理的學生數較多,精力有限,專業能力也參差不齊,做不到精準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在全員育人還沒能完全實現的情況下,大學生的不合理需求與不正確的價值觀無法與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相適應,無法認可學校教育理念與內容,心理契約很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化程度也較低。
(3)心理契約交互程度低,情感交流、契約精神缺乏。契約的達成是雙方面的,和經濟契約不同,心理契約是建立在情感共鳴,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如何產生良性的交互,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形成交流溝通、傳遞反饋的循環模式,否則很難達成真正的心理契約。調查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還是傳統的教與學,授課與聽課,思政教育與一般專業課教學的區別在于,不僅要教授思政理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師生情感溝通的缺乏,傳遞與反饋的薄弱,是導致是師生之間心理契約缺乏的重要原因。
注釋
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新華網,2016-12-08.
② 張立迎.普通高等學校教師心理契約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