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微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汕頭 515000)
“幼兒園班級管理”是一門職業基礎課程,在完成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中起著重要作用,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幼兒園班級管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學的保教觀念,為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適應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并提供實踐操作層面的指導和借鑒,是一門實用性和實踐性十分突出的課程。因此,在 “幼兒園班級管理”的教學中應加強幼兒教師反思、實踐和研究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模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方法單一,以講授法為主,教學內容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更是沒有鍛煉。為了解決這一困境,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微課題研學模式。
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與思考結合,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結合的角度,設計和組織了這節課。
在筆者的教學中,微課題主要指教師將教材中的理論結合實踐提出的可供學生研究的小課題。微課題研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幼兒園實踐中,以研究的方式對“微課題”開展研學,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微課題研學”中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不再把學習的焦點單純集中在教材上,而是通過搜集資料,處理信息,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系實際,掌握知識,并把知識運用到現實的情境中,培養一定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
筆者從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與思考結合,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結合的角度,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以“幼兒園班級管理的方法”的教學為例,探討“微課題研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我們整個教學活動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把自主探究、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三大任務融入教學中。
2.1.1 組織小組
研究小組一般4 人,從課程開始就進行分組,學生自主組隊,選組長,定組名,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包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一起學習相關內容,一起組隊到幼兒園見習和實習,一起討論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發現,小組式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2.1.2 發布微課題
在微課題研學過程中,學生圍繞微課題進行研究學習,微課題的確定非常重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主要結合以下四個角度選擇課題:(1)從教材中尋找,如“幼兒園班級管理的方法的運用要求是什么?”(2)從學生實訓過程中尋找,如“在組織活動中,你用了哪些管理方法?”(3)從幼兒園實際教學中尋找,如“幼兒園老師是如何制定班級規則的?”
2.1.3 收集和整理資料
微課題發布后,學生就要分工合作收集資料。資料的來源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閱讀教材上相關的內容,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第二個是學生到幼兒園見習,通過觀察幼兒園教師班級管理的情況,搜集相關的案例視頻,獲得感性的管理經驗。第三個是學生采訪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教師和家長對相關課題的認識和看法。最后,學生整理資料。
2.1.4 學生分析討論,形成觀點
學生根據自學提綱進一步閱讀教材內容,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學習,討論分析相關的案例,形成自己的觀點,并把自己的觀點整理出來。
該環節是“微課題”研學的關鍵階段。該階段是學生匯報課前的學習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解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首先,教師先創設問題情景,引入主題。教師出示圖片,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圖片中兩個班級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從而引入主題——這是由于班級教師管理的差異導致的,要使幼兒園班級管理卓有成效,我們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接著,教師利用學生搜集的案例視頻作為引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案例,掌握幼兒園班級常見方法的概念,解決我們“掌握幼兒園班級管理常用方法的概念”這一重點。
第三個步驟,學生匯報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提問互動,引導學生理解幼兒園班級管理方法的運用要求。解決我們“幼兒園班級管理方法的運用要求”這一重點。
第四個步驟,教師出示幼兒園教師管理班級的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方法對案例中的教師做法進行評價和修改訓練,共同檢驗學習的成果。突破我們“運用幼兒園管理方法分析解決幼兒園班級實際問題”這一教學難點。
最后,教師梳理小結,進一步強化重點和難點。結合板書,通過表格形式,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五種幼兒園班級管理方法的不同。并強調說明:幼兒園班級中相同的事例,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事例也可以選擇相同的方法,所謂管理有法,但無定法,可以靈活加以選擇運用。
學生受認知水平的限制,對幼兒園班級管理方法的理解和運用上可能會存在偏差或不足,這一環節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對案例的分析和實訓,對學生進行糾正、補充、引發和調整等引導工作,加深學生對幼兒園班級管理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規范的管理理念。教師在這一環節是支持者、指導者和協調者,觀察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協調各種關系,保障學生研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接下來的見習過程中把掌握到的理論試著運用到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針對現實案例的問題,提出教育策略,形成微課題報告,并請幼兒園教師給予指導。
這一環節是活動的終結,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是知識的輸出和應用,并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形成微課題報告。
顯而易見,微課題研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
(1)教學理念的改變:以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為指導。在整個教學期間,我們安排學生定期到幼兒園見習實習,在見實習的過程中,學生進行調查訪問,把學習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結合我們課程的內容,我們布置相關的微課題,讓學生在幼兒園開展相關的研學活動。這種“微課題”研學活動使學生親身參與幼兒園的實踐工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際的運用,從而獲得相應的專業實踐技能。
(2)目標價值追求的轉變:培養研究型的幼師資源,注重問題意識,研究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微課題研學”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起點,在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對教材內容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帶著課題到幼兒園去觀察,搜集資料,發現問題,通過思考,討論研究問題,最后解決問題。整個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培養了研究型幼師。
(3)學習過程的改變:觀察—參考—報告—評價反思;課前觀摩—課中學習—課后拓展。我們的整一個課堂是一個多維課堂。從開始的觀摩課堂到主課堂再到延伸性課堂,是多向互動的格局。
(1)從“教材”到“學材”的轉變。在我們的課上,教師不再只是教材內容的講授,學生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更多的是教師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主動參與,同時教師利用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的素材,不斷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
(2)從“單一”教學手段到“多種”教學手段的融合。教師不再只是抱著教材講課,而是融合現代教學技術,如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問卷星APP,使用微信群交流,用手機拍攝視頻,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