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蕾 曹宇鵬
([1]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2]南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當今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2015 年和2018年,國務院相繼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指明和引領創新創
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在政府政策驅動、社會需求驅使、高校研究成果轉化、挑戰杯、“互聯網+”等主流賽事的影響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15 年3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首次提出 “構建眾創空間平臺,支持大眾創新創業”。眾創空間在各省市乃至大學校園發展迅速,成為各地創新驅動的發源地。創新創業教育和眾創空間已成為政府、高校和公眾關注的熱點。
德國是創客空間的發源地,美國使創客空間迅速發展并產生了全球性影響。2001 年,美國MIT 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Fabrication Laboratory 創新項目,2008 年,舊金山的黑客和發明家Mitch Altman 創建了黑客俱樂部Noisebridge,美國設立了“國家創客日”,諸多名校(如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增強了創客空間的投入,誕生了諸多全球知名的美式創客空間。其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研究關注點如下:Colegrove T,Purpur E 等研究人員關注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構建;Sang W,Simpson A等研究人員關注尊重自由創客文化的建立;Matthew M. Mars,Gary. Rhoades 等研究人員關注全美各大學創客培養特色以及聯邦政府引導各高校設立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1]
2010 年,國內首個創客空間“新車間”在上海誕生,隨后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地的創客空間紛紛涌現。在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動下,中國創客空間走出了有中國特色的建設模式。近5 年來,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主要研究進展如下:王靜、馮利娜、明均仁等研究人員關注歐美高校創客空間建設現狀;李燕萍、彭仁賢、李洋等研究者關注中國創客空間與歐美創客空間的案例對比;崔祥民、金淑娟、汪傳雷等研究者關注中國創客空間生態系統;黃飛、柳禮泉、付華等研究者關注中國特色的創客空間文化塑造;萬力勇、康翠萍、黃兆信等研究者關注中國特色創客高等教育發展。
中國的創客空間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研究向著開放式、全方位的模式發展,但與歐美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高校創客空間的文化生態建設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創客文化氛圍建設途徑的研究;缺少獲取社會力量資助難度大的深層原因的探索;高校的創客空間缺乏保護創新的知識產權的模式的研究,導致高校的創新成果保護難以落到實處。
國外學者對孵化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孵化器資源與創新的關系、孵化器運營與管理機制、以及區域創業生態系統對孵化器發展作用等。其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研究關注點如下:Lois Peters Mark Rice、Malavika Sundararajan 等研究者關注于孵化器內資源,例如基礎設施,信息網絡等對各個孵化器企業成長和知識創新的作用;Anna Bergek,Dutt Nilanjana Hawn Olga 等研究者關注于企業制/事業制、專業制/綜合體、實體制/虛擬制等運營模式,動力、運行和約束等管理機制,以及兩者之間的模型與定性關系;Fernandez M Teresa Fernández, Santos JuanLuis 等學者關注于區域創業生態系統對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績效的影響,發現兩者關系的核心是創新。[2]
1987 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孵化器,其開始以高新區、高校科技園形式出現。上海新車間作為民營孵化器的典型代表在2010 年成立。2012 年以后,國有孵化器和民營孵化器兩翼齊飛,創新創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近5 年來,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主要研究進展如下:江漢、梅萌、陳巧玲等研究者關注高校學生具體化、概括性的創業孵化服務研究;匡敏、曲玲玲等研究者提出專業化科技服務促進高校孵化器的社會功能、經濟功能的有效途徑;秦斐,溫珂等研究者從人才培育、機會實現和資源配置三個維度構建雙創生態系統對孵化基地的影響模型。[3]
國內外關于孵化器成果比較豐碩,國內關于孵化器的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缺乏系統和全鏈條視角的高校孵化基地建設研究;缺乏從微觀視角對孵化器服務要求的研究,更沒有聯合宏觀與微觀角度開展研究;針對孵化高校學生創新服務需求,提供特色有效服務運行和管理機制方面的研究比較少,未能將高校創新成果的全面孵化轉化落到實處。
以雙創視角進行定義,創客空間功能結合創業孵化就等于眾創空間的功能。眾創空間指依托廣泛社會資源,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國外學者對眾創空間的研究較少,研究者們普遍關注于創客空間、孵化器建設以及如何推進大眾創新,如Zhiying L,Qingxiang C,Yi Xu 等學者關注于大眾創新的概念模型和理論分析,將其分為企業主導模式和大眾主導模式兩大類;卡內基·梅隆大學的Joel Chan、Steven Dang、Steven P. Dow 等學者關注于如何借助專家協助改善大眾創新的方法,引入大眾構思系統,通過儀表監控專家傳入的構思對受益大眾的影響,專家協助可以顯著改善大眾的創新能力。
2019 年,我國眾創空間已經超過8000 家,主要有專業服務型、培訓輔導型、投資促進型等不同類型。近5 年來,與眾創空間的雙創教育功能相關的主要研究進展如下:國務院、科技部、智庫以及陳青祥、李宇、王俊倩等學者從移動互聯角度,強調開放式的科技創新與市場引領,對眾創空間的內涵特點進行定義;艾之涵、吳宏哲等學者從創業成功率和大學科技園管理模式改革角度,研究技術與孵化、功能與市場、線上與線下以及技術與培育新業態等眾創空間的功能;劉雪鋒,徐芳寧,張超等學者剖析高校眾創空間雙創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合作群體、學科創新、共享資源和協同空間構成的生態系統結構模型和高校生態系統發展途徑。[4]
眾創空間的研究廣泛聚焦于雙創服務、實踐案例和實現途徑等,缺乏關于技術、供給、孵化和產業等雙創元素有機結合機制的研究;缺乏以不同區域、多方視角尋求普遍適用規律的實踐案例研究;缺乏綜合多種方法深入研究眾創空間的演變規律,導致眾創空間的新型服務模式尚未形成。
(1)加強尊重創新、自由輕松的高校創新氛圍建設。從多個視角研究政策、資金及社會群體的激勵策略,并夯實上海與北京高校創新創業基礎,推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創新能力建設,與眾創空間協同發展,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營造尊重創新的整體社會環境,并以點帶面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氛圍,使創新創業教育邁向新的高度。
(2)構建基于眾創空間的高校雙創教育和實踐體系。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雙一流學科”等政策背景下,針對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發展領域,打造技術、供給、孵化和產業等雙創元素有機結合的高校眾創空間。針對高校學生創新服務需求,制定有效的服務運行和管理機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推動高校科創中心建設。
(3)探索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和眾創空間協同發展的路徑。獨立學院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獨立學院可以和眾創空間在資源共享、資本運作、專業服務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拓展和延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載體和方式,從目標、資源、教學等層面設計協同發展路徑,構建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