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龍章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從事地下水資源科學研究與利用,擁有一支專業水文地質勘查隊伍,在準格爾煤田、平朔露天礦、大同礦區建成多個大中型水源地,解決了困擾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煤炭基地的供水問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超深水位優質巖溶地下水水源地,并開發出優質礦泉水,填補了我國超深水位巖溶區無抽水成果的空白。在內蒙、陜、甘、寧等西部貧困干旱區找到豐富地下水,極大改善了這些地區數百萬群眾吃苦水、窖水的狀況;在我國東海嵊泗島北部海域探明了適宜飲用的淡水,成為國際上在海域勘查地下淡水的一大奇跡。
水文地質局以科技創新促產業發展,積極踐行文明生態建設思想,承擔并完成了數十項國家重點能源基地水工環地質調查研究評價項目,制訂國家及行業標準十余項,獲得發明專利90項,國家、省部級及行業科研成果獎260余項,在大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地下水資源勘查與開發、礦井水勘查與水害防治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我是1985年到水文地質局的,剛開始是做宣傳工作,平時下基層采訪,在采訪中聽到或目睹了不少酸甜苦辣、感人肺腑的故事。

某年冬季的一天,我和局長到山東濟寧工區慰問三隊職工。當天晚上擺了一個簡單的酒席,宴請二十多名職工。宴會快結束時,一個大胡子鉆工突然站起來,用沙啞的嗓音沖著我和局長說:“我想拜托領導們一件事,回去替我講個情,把我調回機關,就一年,等我說下個老婆后再下來。”說完話,他抓起酒杯就干了。這突如其來沒頭沒腦的話,弄得大伙兒不明所以。
宴會結束后,我和局長向機長了解情況,機長介紹說,這個大胡子原來有個三口之家,三年前愛人不滿長期分居生活,帶著三歲女兒改嫁了他人。這兩年也有人給他陸續介紹了幾個對象,但都沒成功,原因只有一個,嫌他是鉆工,常年在外照顧不了家里。
機長無奈地說:“老百姓不是有句口頭禪嗎?‘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但是沒辦法呀,這個活兒總得有人干。”
聽完介紹,局長皺起了眉頭,我的心情也非常沉重,機長似乎看出了我們的心思,接著說:“不過請領導放心,咱鉆工的脾氣、性格你們還不了解?只要鉆機一開,什么老婆、孩子統統都能放得下。”
第二天,我和局長臨走前,大胡子來向我們告別,他一進門就不好意思地說:“昨晚喝多了,說了醉話,還是不麻煩你們了,這臺鉆機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它。”
在回去的路上,我想,作為一個宣傳干部,不能只是表揚他們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還得從生活上關心他們,擺在自己面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任務是:如何配合工會扮演紅娘、為單身職工牽線搭橋。
聽二隊的一位宣傳干部說,他們內蒙工區201鉆機的幾個鉆工救了一名被拐賣的少女。十幾天后,我隨局精神文明建設檢查團到內蒙工區檢查時,順便了解了這件事。
那一天凌晨四點,人煙稀少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哈雅烏素溝天寒地凍,突然,一位滿身泥污、頭發蓬亂的少女闖進了第二水文地質隊201鉆機的鉆臺。正在值班的小李、小唐、小申三位年輕鉆工嚇了一跳,他們驚訝、迷惘地瞅著這位不速之客,紛紛猜測她的來意。
少女哭著說了自己的名字,還說是貴州省遵義縣人,今年十六歲,是一名初中學生。上月下旬被一個叫王芳的女人和一個陌生男子拐騙到內蒙古清水河縣一戶農家,把她賣了5600元錢,然后那個王芳和陌生男人就走了。她晚上遭人欺辱,白天被人看管。昨天晚上趁男方一家人外出喝喜酒逃了出來,然后順著黃河渡口一溜小跑,才跑到這里。她在一個岔路口徘徊了半天,正無助時,發現不遠處有燈光,于是硬著頭皮過來問路。
少女的不幸遭遇引起小伙子們的同情,不法分子的犯罪行徑激起鉆工們的義憤,他們讓小姑娘坐在爐子旁暖暖手,又遞給她一杯熱水驅驅風寒。少女既無心思烤火,也無心思喝水,她擔心男方家里人追來,于是哀求三位大哥哥盡快把她送到附近的車站,好坐車回去。
怎么辦?三個鉆工商量后達成一致意見:這是一起嚴重的拐賣少女案件,決不能袖手旁觀。然而究竟怎么個管法,他們卻拿不定主意,決定天明后向工區領導匯報后再說。小李安慰少女:“先暖和暖和,天亮后再想辦法,肯定把你安全送走。就算他們追來也不用怕,天塌下來有我們頂著,你就待在帳篷里。”

果然,天剛透亮,三輛摩托車沿著松土上的腳印“突突突”地開來了。三個鉆工聞聲而起,有的拿著扳手,有的握著虎頭鉗,一字排開擋在帳篷口。六個人來到帳篷前把車停住,一個五十多歲滿臉絡腮胡子的高大漢子從一輛摩托車后座上下來,走到鉆工們面前,問道:“小兄弟,看到我媳婦沒有?”小申回答:“笑話,你媳婦來我們這兒干啥?”絡腮胡子低下頭看看土上的腳印,然后問道:“敢不敢讓我們搜搜?”小李說:“可以,到公安局開個搜查證來!”幾個人發現這三個鉆工不好惹,又沒有十足的把握那少女就在帳篷里,于是騎上摩托車,向另一個方向追去了。
當天下午五點,機長要親自用電測車把姑娘送去薛家灣工區,臨上車前,鉆工們紛紛解囊相助,并再三囑咐:“回去后來個電話,讓我們放心。”那姑娘望著這隊陌路相逢的大哥哥,激動得說不出話。
晚上九點,工區領導又用車把那姑娘送到薛家灣公安分局。
如果有人問我“201”為什么年年被評為“精神文明鉆機”,我會毫不猶豫地給他們講這個故事。
河北省阜平縣南部,有一個名叫廣安的小山村。一天清晨,一位頭罩孝布的年輕婦女正站在村口心事重重地向遠處張望。她的公公兩天前突發急病去世了,她急忙跑到縣城郵局給遠在邯鄲的丈夫衛廷拍了電報,按理說昨天就該回來了,可是至今仍不見人影。由于天熱,尸體不能久放,只能今天上午讓公公他老人家入土為安了。
半晌午時,一位主管喪事的鄉親同她商量:“看樣子衛廷趕不回來了,咱商量商量打幡的事吧?”
她哭著問:“衛廷不在,您老說該咋辦哩?”
主事說:“按老理說,孝子不在,只能把幡放在棺材蓋上了。”
她立即說:“不行,又不是絕戶,咋能讓老人家自己扛著走?”
主事犯愁地說:“那咋辦?”
她把眼淚一擦:“我來打!”
“這合適嗎?咱這里還從來沒有兒媳婦給公公打幡的。”
她說:“有啥不合適的?衛廷常年不在家,是我在替他盡孝,現在就不能替他打幡嗎?”
兒媳婦給公公打幡這件事,在這個小山村可是聞所未聞,出殯時幾乎全村人都出來看稀罕了,大家都羨慕他們家說了一房好媳婦。
衛廷是物測隊電法分隊黨支部書記,常年帶領一班人在野外流動施工,施工地點打一槍換個地方,而且多數位于偏僻荒涼、消息閉塞的地帶。那時候別說手機,連普通電話也沒有,他們向上級匯報、請示,只能到附近村里借用電話。
父親去世時,衛廷和隊員正在某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忙著,電報幾經輾轉才送到他手里。看到電報后,衛廷安排好工作便匆匆忙忙地走了,坐汽車,轉火車,再坐汽車,馬不停蹄地往回趕,可還是晚了。
衛廷跪在父親墳前號啕大哭,反復說著他的愧疚。妻子沒有埋怨他,反而安慰道:“都說忠孝不能兩全,老人家不會埋怨你的……”
這些故事,看起來似乎有點平淡、單調,然而把許許多多的故事連起來,卻是一部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創業史。
(發稿編輯:姚自豪)
(題圖、插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