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冠男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行業(yè)有一個行業(yè)的文化,一條鐵路有一條鐵路的文化。“美”賦予建筑以持久的生命力。這既是歷史的傳承,又具有時代的特征;既是功能與技術的產物,又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1-3]。
京張高鐵是我國高速鐵路網“八縱八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交通保障,把“京張文化”書寫好,對內是對我國傳統鐵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對外更是中國鐵路文化的有力彰顯。
百年京張,見證了舊中國積弱不振和新中國奮發(fā)自強的滄桑變化,見證了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完整發(fā)展歷程。歷史的積淀,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變化,在京張鐵路身上演變成了其他項目無法替代的鐵路文化。這既是項目的巧合,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宣傳京張文化更是新時代鐵路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需要。
毫無疑問,中國高鐵技術已經成為一張有份量的“中國名片”。但對其相關文化性及藝術性的探討不夠深入,高鐵文化的表達還不能滿足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要求。如何能夠在建筑上鐫刻上新時代的思想,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勃勃生機,是鐵路設計工程師進一步努力的方向。當下,鐵路客站是展現一個城市文化傳承的窗口,也是國家文化展示的窗口。鐵路客站在為旅客提供便捷交通服務的基礎上[13],應與城市建立文化聯結,積極傳遞人文價值,體現民族文化自信,展現城市乃至國家的文化軟實力[4-6]。
一是京張文化的共性表達:主要包括京張標識、文化主題及京張文化元素的應用,包括室內主體畫、雕塑、文化墻、車站室內座椅、垃圾桶、欄桿扶手、樓梯踏步、井蓋等公共設施。
二是京張文化的個性表達:充分考慮到每個站房不同的文化主題,展現文化的區(qū)域性和差異性[14],主要表現為一站一景及各車站歷史化、奧運化的個性表達。
京張高鐵全線文化主題是:天地合德,百年京張。主要寓意取自“人”字形意。中國哲學中對人之所以為人的至高理解與追求是“天地合德”。與天合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地合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新老京張所承載的穿越百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線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及精神圖騰——長城,無一不應和“天地合德”之精神內核。
(1)清河站文化主題——不息
文化解析:清河站是京張高鐵主要始發(fā)站,老京張鐵路誕生之際也恰是近現代中華民族自覺、自強不息的起點。自鐵路先驅詹天佑始,中國鐵路人的精神從京張線開始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該文化主題取人與天地合德之自強不息精神,取中華民族圖騰長城之自強不息精神,取百年鐵路人之自強不息精神。
(2)昌平站文化主題——基石
文化解析:昌平自西漢設縣,已有2000多年歷史,素有“京師之枕”美稱。昌平區(qū)南口鎮(zhèn)是京張鐵路建設和運營初期機務段、機車車輛廠、京張鐵路總工程處、總材料廠所在地。1909年10月2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運營的剪彩儀式在南口舉行。這里是中國鐵路建設發(fā)展的基點和基石之一。昌平現規(guī)劃為三城兩區(qū):未來科學城、沙河大學城、昌平新城;科技商務區(qū)、西部綠色發(fā)展示范區(qū)。其中科技和教育也是強國發(fā)展的基石[7]。
(3)八達嶺長城站文化主題——豐碑
文化解析:長城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圖騰,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豐碑;途經長城的老京張線“人”字形鐵路是中國現代工業(yè)文明史中閃耀的靈光,老京張鐵路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中的第一座豐碑,而高鐵是當下的“中國名片”,也是新中國工業(yè)文明的豐碑。
(4)東花園北站文化主題——春華秋實
文化解析:東花園有中國最大的海棠花種植基地,也以葡萄種植和豐富的水資源而聞名,春日海棠,秋日葡萄,春華秋實的自然風光清新唯美。春華秋實在現代漢語應用中有因果和時光的表意,古語也多比喻文采與德行,多指因學識淵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潔。春華秋實的內涵恰與天地合德互為呼應。
(5)懷來站文化主題——近悅遠來
文化解析:從古道驛站到普速鐵路、高速鐵路,中國地面交通的古今變遷在這里聚焦。“近悅遠來”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之“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指鄰近的人因為受到好處而都喜悅,遠方的人也都聞風而前來歸附。在此,近悅遠來喻義懷來自古以來為中原與北地少數民族交融發(fā)展之地[15],也喻義古道、驛站、鐵路、高鐵的交通發(fā)展帶來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6)下花園北站文化主題——歡祥
文化解析:下花園境內有被譽為京西第一奇峰的雞鳴山。雞鳴山民俗文化廟會歷史悠久,地方特色濃郁,被稱為“最具人氣的廟會”。從下花園北站向南望去,雞鳴山景觀一覽無余。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節(jié)慶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傳統文化和各種民俗文化、民間藝術集合展示的平臺,在中國的節(jié)慶文化和民俗文化中,歡樂、祥和是表現的核心主題[16]。
(7)宣化北站文化主題——古藤新芽
文化解析:宣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宣化府是北京城西的第一座府城,所以人稱“京西第一府”。宣化葡萄的種植可以上溯到唐朝時期,至今仍延續(xù)古時自西域傳入的庭院漏斗架式葡萄種植法。建國后,宣鋼是宣化的重要工業(yè)支柱,素有“半城葡萄半城鋼”的說法。而今一座高鐵新城將屹立于古城一側,古城的發(fā)展隨著高鐵的建設迎來新生。
(8)張家口站文化主題——紐帶
文化解析:張家口被譽為“長城博物館”,是長城遺址分布最多的地區(qū)。長城是古代邊關發(fā)展的紐帶,張家口是古代中原和北地漢蒙商貿的紐帶,也是當代中國連接京津、溝通晉蒙的紐帶;而高鐵是中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紐帶。
(9)太子城站文化主題——無界
文化解析: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天地合德”。人與自然相通、空間與自然相通、人與天地相通、心性與天地相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至高追求。地理之于高鐵無界,山水之于人心無界,奧林匹克之于人類無界,無論民族、國家,“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奧林匹克精神),共同分享自然資源、文化和精神。
京張高鐵文化元素可表述為四個視覺核心,分別是:代表中華民族精神和京張鐵路的視覺符號“人字紋”;代表中國鐵路歷史的視覺印記“蘇州碼子”;代表中國哲學精神的視覺鏡像“山水視界”;代表中國美學的視覺韻律“五行五色”。
“人字紋”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變造型,創(chuàng)作出多種“人”的造型[17],用于細部及標識性裝飾及造型。(見圖1)

圖1 人字紋造型效果
“蘇州碼子”造型以“蘇州碼子”花數“數”的部分為設計元素,進行圖形抽象化提取以及打散重構,創(chuàng)作京張高鐵獨有的“蘇州碼子”裝飾紋樣,體現花數本身的特性(見圖2)。

圖2 蘇州碼子展示效果
“山水視界”主要展示中國哲學精神的視覺鏡像。提取中國山水畫的核心表現元素及技法,將傳統中國畫的寫意手法,結合現代性的表現方式加以呈現,創(chuàng)作京張高鐵獨有的“中國山水意象”裝飾圖像及紋樣(見圖3)。

圖3 山水視界展示效果
“五行五色”表達了中國美學的視覺韻律。與五行相關、與五方相配,東南西北及中央對應五色。汲取五色觀理念,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特色的色彩應用體系“五行五色”,分別是“水墨黑”、“青花瓷”、“琉璃黃”“冰雪白”、“春節(jié)紅”(見圖4)。

圖4 五行五色視界展示效果
(1)“人字紋”造型應用
一是京張高鐵通用Logo圖標藝術設計:體現“人”在新老京張鐵路中發(fā)揮的重要意義,在Logo設計中全站貫穿人字紋元素。在原方案的基礎上,冬奧會期間的通用Logo增加了滑雪滑道元素和積雪元素,以及代表冰雪的藍色配色,彰顯了冬奧會的運動性氛圍(見圖5)。

圖5 高鐵通用Logo圖標
“人字紋”造型應用在京張高鐵文化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八達嶺地下站的燈具造型、井蓋圖案、護欄、安全門玻璃絲網印刷等(見圖6、圖7、圖8)。

圖6 人字紋護欄應用效果

圖7 安全玻璃門效果

圖8 人字紋井蓋應用效果
二是重復陣列:可按需求等比放大或以基準圖橫向、豎向拼接,應用在玻璃表面、通風口、立柱踢腳等(見圖9)。

圖9 人字紋重復陣列應用效果
三是衍生山形:可按比例需求進行放大縮小,應用于藝術絲網印刷,外立面玻璃、馬賽克瓷磚拼接等(見圖10)。

圖10 人字紋衍生山形應用效果
四是點狀化布局:可按需求等比放大或以基準圖進行橫向、豎向拼接,主要應用在站臺候車地面,不同站臺對應不同色彩的應用方案(見圖11)。

圖11 人字紋點狀化布局應用效果
(2)“蘇州碼子”造型應用
“蘇州碼子”是老京張線獨有的里程標識符號,是中國人第一條自主建設鐵路的印記。將蘇州碼子轉化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藝術化形式,寓意中國鐵路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多利用蘇州碼子的組合性混合使用,可等比例縮放,適用于地面、墻面踢腳、欄桿玻璃等細部及標識性裝飾(見圖12)。

圖12 蘇州碼子墻面裝飾、浮雕、鐵藝效果
“山水視界”主要應用在柱面、墻面、玻璃幕墻、欄桿玻璃等細部及標識性裝飾及造型。如八達嶺地下站候車廳雕刻的八達嶺長城山水長卷、太子站地下一層大廳主壁畫、清河站二層候車大廳的機電單元等。
從歷史文化方面考慮,車站造型選取簡潔的坡頂樣式,傳承北京重要公共單體建筑如故宮、天壇、鼓樓等坡屋頂的城市主要格局和風貌。坡頂為東西向走勢,坡頂向西山方向開放,將西山美景盡收眼底,同時,各個功能空間均在大屋頂的覆蓋之下,呼應海淀區(qū)“海納百川”的城市寓意(見圖13)。

圖13 清河站正面效果圖與北京古建筑對比
從奧運文化方面考慮,強調了“動感雪道,玉帶清河”。在立面和屋面的設計上,選取冰清玉潔的亮白色作為主色調,讓整個站房設計如蜿蜒玉帶般的清河水,又似激情動感的高山雪道,充分體現了冬奧文化(見圖14)。

圖14 清河站俯視及仰視效果
室內一層西進站集散廳的文化應用與表達主要包括匾額、背景墻的主壁畫、兩側折板墻的八連屏壁畫、觀光電梯及臨空玻璃欄板的絲網印刷紋樣。匾額的應用延續(xù)了中國古典精神,邊框及文字分別延用了中國傳統工藝手工藝術大漆、掐絲琺瑯、嵌銅等(見圖15)。

圖15 清河站匾額及背景主壁畫效果
兩側折板墻上的八連屏壁畫,選取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星火站、豐臺站、清河站和大興國際機場站的圖案。北京建筑物的選取則依照知名老建筑及20世紀50年代至今北京市幾次十大建筑的評選結果,分別安排在八個折板墻上(見圖16)。

圖16 清河站匾額及大廳效果
從文化傳承方面考慮,對老站房進行了平移保護及再利用,做到新老建筑的歷史對話,切實保留好京張鐵路清河站的歷史記憶。室外展區(qū)的軌道為早期工業(yè)文物遺存,形成與新京張鐵路線交相輝映,跨越百年,同站同框的效果[8,11](見圖17)。

圖17 清河老站房平移及室外展區(qū)軌道
沿線花帶以山桃、樟子松及迎春花作為設計元素,停車綠化帶以山桃、油松、金葉榆為設計元素,臺階觀景帶以大葉黃楊、小葉黃楊、金邊黃楊為設計元素(見圖18)。
投資活動現金流的使用需要考慮到多種因素,既需要對投資的盈利性、回報時間等方面進行考慮,還需要對資金流總量的合理性進行分析,以此確保現金流管理能夠有效發(fā)揮作用。

圖18 沿線景觀設置
新建八達嶺長城站的文化主題是“豐碑”。選擇這個主題,主要考慮其對中華文明的代表性。長城的修建跨越春秋戰(zhàn)國至清代,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象征。
從景觀保護方面考慮,整體考慮站房設計與自然環(huán)境的自然統一,設計中注重“建筑的消隱”,站房功能盡量布置在地下,同時將地面部分分解為三個體塊。既適當地顯示出交通建筑的標志性和現代特征,又避免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造成影響(見圖19)。

圖19 新建八達嶺長城站俯視
從中國文化方面考慮,在站名牌形態(tài)上寄托了對中國古典精神的思考和延展:邊框應用了具有長城標志的鋸齒元素,加以金屬條裝飾,底紋陰刻雄偉的長城藝術壁畫(見圖20)。

圖20 八達嶺長城站匾額效果
地下站房的設計以砂巖和混凝土圍合的人字形方式呈現,頂部貫穿人字形燈帶。砂巖墻面是壁畫展示區(qū),壁畫區(qū)域高1.4 m,由8塊寬約為10 m左右和1塊寬12 m的單元塊組成,所有壁畫總面積約為130 m2。進站方向為老京張鐵路主題,出站方向為新京張鐵路主題[9](見圖21)。

圖21 八達嶺長城站房地下站壁畫效果
新建太子城站位于張家口市崇禮縣太子城村,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主賽場,自然景觀條件非常優(yōu)越,是距離奧運賽場最近的高鐵站。
從奧運文化方面考慮,太子城站坐落于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賽區(qū),建筑主體采用白色雙曲線,與奧運冰雪文化相呼應,順滑的曲線與滑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相契合(見圖22)。

圖22 太子城站房效果
太子城站屋頂和墻體連續(xù)一體,形成一個橢球殼形。屋頂的雪層不厚時,暖黃色的LED燈能夠透過半透明的雪層,形成一個個柔和的光斑,如同螢火蟲般微弱的燈光將建筑籠罩上了一層浪漫溫馨的氛圍。夜景立面以白光為主色,在節(jié)假日及冬奧會期間可進行色彩的變幻、圖案的投景,并融入了“奧運五環(huán)色素”(見圖23)。

圖23 太子城站房效果
一層進站廳文化應用與表達主要包括匾額、地面鋪裝及臨空玻璃欄板的絲網印刷紋樣。
額匾的木雕切割能夠消除繁重之感,大面積使用的淺色系汝瓷和琺瑯彩,將太子城站房輕盈靈動的體態(tài)延續(xù)于額匾之中。
在地面鋪裝中,局部加入全站通用的logo及人字紋等文化元素,色塊依據深淺逐漸向不同方向延展變化,造型可塑性強,色塊過渡自然。
地下一層候車大廳主壁畫采用了寫實的手法,用琉璃與琺瑯等晶體材質,將廣袤無際、層巒疊嶂的群山和雪融為一體,體現無垠、廣闊、磅礴之感,呼應“無界”這個主題所切入的歷史感(見圖24)。

圖24 太子城站牌匾及大廳主壁畫效果
太子城站生活生產用房的圍墻及大門均選用了與建筑外觀相符的樣式,在現代簡潔的基礎上增加了些許中國傳統及鐵路的元素。
圍墻中鐵藝欄桿部分均鑄造有本次設計的鐵路標識,鐵藝大門的門邊柱正中間設有京張文化的鐵藝浮雕,門口帶有中式元素的迎門石,形成了去繁就簡,化圓為方,更為現代化、視覺化的立面景觀[11](見圖25)。

圖25 太子城生活用房圍墻及大門效果
新建張家口站位于張家口市主城區(qū)以南,京包鐵路張家口南站舊址。車站南側規(guī)劃有新的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建成后的張家口南站將成為城市南北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經濟開發(fā)區(qū)對外聯系的大門。
之所以選取“紐帶”這個文化主題,主要考慮到張家口的歷史及地理位置情況。在古代,張家口是連接京津、溝通晉蒙的交通樞紐,是中原和北地漢蒙商貿地。現在,更是成為呼張、京張、大張高鐵線路的交匯地,一舉成為京津冀區(qū)域內又一高鐵新樞紐。
從地區(qū)文化方面考慮,站房正立面的曲線呼應了張家口著名地標—大境門。站房設計采用了淺色建筑材質,靈感來自于張家口地區(qū)廣袤無垠的自然風光,仿佛積雪山脈映于天際,呼應了即將到來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見圖26)。

圖26 張家口南站正面效果
從京張文化方面考慮,在車站的整體造型中,用大氣舒展的曲線將“人”字形的意向融入其中,表達對百年京張的敬意[10](見圖27)。

圖27 張家口南站及人字形鐵路(俯視)
張家口及其他中小型站房的建筑造型采用統一的風格,設計靈感源于京張鐵路上的百年老站—青龍橋火車站(見圖28)。

圖28 青龍橋火車站及新建站區(qū)房屋效果
張家口站文化應用與表達還包括北進站廳匾額、進站信息屏兩側浮雕主題墻、綜合服務中心墻面浮雕壁畫以及局部絲網印刷玻璃的應用。
匾額創(chuàng)作更加突出了“人”的作用,廣泛運用人字紋裝飾。作為長城遺址眾多的地區(qū),在裝飾紋樣方面也以連綿的長城元素為主(見圖29)。

圖29 張家口站匾額效果
綜合服務中心墻面浮雕《生長》:運用飄帶,長城,高鐵,長城等元素進行浮雕創(chuàng)作。表現茶馬古道、塞北風光的壯麗畫面(見圖30)。

圖30 《生長》浮雕展示
懷來素以美酒享譽世界,所以車站以“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水,三城,四張名片”為設計理念。站房整體設計延展、舒適,線條運用簡潔明快。站房前的酒杯形柱廊為旅客營造了舒適的城市與交通銜接空間,表達了開放創(chuàng)新迎繁榮、共創(chuàng)美好新懷來的寓意(見圖31)。

圖31 懷來站效果
站房正立面上設置了四張浮雕,分別代表了懷來的四張名片,一座古城、一位英雄、一盆凈水、一瓶美酒,開門見山地介紹了懷來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見圖32)。

圖32 《一座古城 一位英雄 一盆凈水 一瓶美酒》
站內玻璃裝飾構成懷來站的獨特文化標識;山水建筑代表了懷來當地的風土人情;人字紋穿插裝飾,體現了京張高鐵貫穿、縱橫、發(fā)展、以人為本的理念。絲網印刷體現了極強的藝術效果;不同灰度的表現,豐富了裝飾層次,增強畫面效果(見圖33)。
宣化站以“古城新韻”為設計理念,宏觀構架提取宣化古城墻的城樓、城臺、城墻三大元素,以極簡手法

圖33 站內玻璃裝飾效果
重構端莊的大明古城形象[12]。雪花鏤空圖案的玻璃,響應了冰雪奧運的城市名片(見圖34)。

圖34 宣化北站人視點效果
文化設計可以作為鐵路設計的一種深層次設計,乘客可以通過解讀建筑來感悟到文化作品所內含的意義和文化底蘊。
文化設計應體現時代特征,適應時代要求,展現時代風貌[18]。要準確把握城市的地域特征,在設計中體現地域人文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