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娜,王莉莉,沈斌
作者單位:啟東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啟東226200
腦卒中后抑郁(PSD)是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發病后常見的情緒障礙,對神經功能恢復具有不利影響。PSD已成為我國腦卒中二、三級預防靶點之一[1-2]。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發展過程與炎性反應、氧化應激反應密切相關[3]。隨著檢驗醫學的進步,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檢測愈發受到關注。當機體發生炎癥刺激時,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將迅速升高至生理水平1 000倍以上,被視為急性期反應較為敏感的炎性標志物[4],但其與PSD之間的關系國內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對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SAA的表達水平進行檢測,分析其與PSD發生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研究組為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啟東市人民醫院收治62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入組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5],且為首次發病;②腦卒中發病不超過72 h即入院;③意識基本尚存,能配合接受量表評估。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或無法配合調查;②卒中發病前已診斷為抑郁、認知功能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③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外傷或心肝腎功能障礙。男35例,女27例;年齡范圍為47~80歲,年齡(61.1±4.2)歲。對照組為同期該院30例健康體檢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范圍為40~80歲,年齡(60.8±4.5)歲。兩組病人年齡分布、性別構成比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P=0.560;t=0.31,P=0.754)。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病人入院后完善相關資料采集和影像學檢查:①人口社會學: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及婚姻狀況等;②生活方式及生物學資料:吸煙(正在吸煙,或已戒煙但未滿1年)、飲酒(每日飲酒量超過50 mL,或己戒酒但未滿1年)、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Hcy)等發生情況;③影像學檢查:卒中部位、合并陳舊性腔隙性腦梗死、合并深部腦白質疏松等。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根據評分結果將病情分為:<5分為輕度、5~15分為中度、>15分為重度。⑤并發癥:發熱、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統感染等。
1.2.2 實驗室指標檢測 入院次日早晨8:00抽取空腹肘靜脈血3 mL,3 000 r/min高速離心(離心半徑8 cm)10~15 min,留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SAA水平,測定儀為美國Bio-red公司生產的Bechmark酶標儀及其試劑盒;采用強生VITROS全自動免疫分析儀,血清Hcy水平測定采用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1.2.3 抑郁的診斷標準及分組 參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6],對腦卒中病人發病后1個月進行PSD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分為PSD組(15例)和非PSD組(37例)。參照17項版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7]評估PSD病人抑郁程度。由同一名醫務人員對所有病人入院時進行上述兩個量表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版軟件統計包。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t檢驗,PSD發生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血清SAA、HAMD評分比較 非PSD組、PSD組血清SAA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SD組較非PSD組,亦明顯升高,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健康體檢者30例和腦卒中62例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分比較/s

表1 健康體檢者30例和腦卒中62例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非PSD組比較,bP<0.05。PSD為腦卒中后抑郁
?
2.2 PSD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抑郁與非抑郁病人的性別、文化程度、NIHSS評分、HHcy水平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婚姻狀況、職業、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卒中部位及高脂血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PSD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女性、NIHSS評分、血清SAA水平是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并發PSD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文化程度則是保護性因素(P<0.05)。見表3。
PSD作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通常伴有軀體癥狀,近年來已成為腦血管病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8]。研究報道稱,合并PSD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的恢復較慢,甚至可能出現加重,其康復時間明顯長于非PSD者,且可能增加病人發病后1年期間的死亡率[9]。多數觀點認為,卒中后6個月內是PSD的高發期,急性期尤為明顯,終生發病率約為20%~60%[10],對于更早期PSD的發生率報道差異較大,基本在6%~41%范圍波動,本研究中62例病人腦卒中后1個月出現抑郁15例,PSD發生率為24.2%。目前,臨床醫師和病人對PSD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其診治率較低。故明確PSD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對于早期識別并予以干預是改善預后的關鍵因素之一。
PSD的病因復雜,多數觀點認為,PSD類似于其他精神疾病,也是由社會-心理-生物學等綜合因素所致[11]。卒中病人發病后隨著生理功能障礙、生活環境的改變及自我認同感降低等,極易誘發精神問題[12]。本研究中,性別、文化程度、NIHSS評分均是PSD發生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與既往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3]。近年研究認為,Hcy等炎癥因子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單胺遞質甲基化過程受阻、鈉-鉀-ATP酶抑制、Hcy及其代謝產物的神經毒性作用等有關[14]。
SAA可通過激活并結合巨噬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上甲酰化肽樣受體、Toll樣受體,釋放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等大量炎性細胞因子等多種途徑參與免疫調節[15-16]。最近研究發現,SAA與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及預后息息相關[17]。本組病例中,PSD組血清SAA水平、HAMD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非PSD組(P<0.05),說明血清SAA可能參與缺血性腦卒中病人腦部急性炎癥反應,誘發發病后的抑郁情緒。同時,SAA是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出現PSD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提示SAA可能通過誘導缺血性腦卒中后大量炎性因子的分泌釋放,促進PSD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筆者建議應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定期進行SAA檢測,以便早期發現指標異常并及時干預。
總而言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血清SAA明顯升高,影響PSD的發生發展,但本研究納入病例數有限,SAA在PSD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尚需積累樣本進一步研究論證。

表2 腦卒中62例腦卒中后抑郁(PSD)發生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3 腦卒中后抑郁15例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