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濤,楊忠秀,李新劍,武改,鮑克秀,仇愛珍
作者單位: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院康復科,江蘇 徐州221006
腦性癱瘓(CP)主要臨床表現為病兒先天性運動障礙、姿勢或神態異常等[1-2]。痙攣型腦癱為CP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在全部CP占比為60%~70%。痙攣型腦癱病兒出現運動功能異常的原因主要有肌張力異常、肌力下降或核心穩定性減弱,因此增強其核心穩定性成為改善其病情的關鍵因素之一[3-5]。部分學者認為,核心穩定性指在運動過程中控制機體骨盆、軀干等部位的肌肉穩定姿態,為機體上下肢運動、訓練等活動創造支點,并有效協調機體上下肢的發力,使機體的力量產生、傳遞與控制等均能夠達到理想化[6]。為探究應用于痙攣型腦癱病兒中更為有效的干預方式,本研究將核心穩定訓練應用于痙攣型腦癱病兒中,并探究其對病兒精細運動功能、粗大運動功能和步行參數的影響。結果示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院收治的給予常規訓練干預的痙攣型腦癱病兒58例作為對照組,另選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給予核心穩定訓練的痙攣型腦癱病兒58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范圍為18~40個月,年齡為(29.08±3.64)個月;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Ⅰ級36例,Ⅱ級22例;其中四肢癱瘓型51例,偏癱型7例。觀察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范圍為18~42個月,年齡為(29.12±3.25)個月;GMFCSⅠ級35例,Ⅱ級23例;其中四肢癱瘓型50例,偏癱型8例。病兒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均符合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專業康復委員會制定的小兒腦性癱瘓判斷標準;均接受我院相關科室檢查,如血尿便、生化電解質等指標檢查;病情相對穩定且能夠接受帶有指令性動作;存在腦損傷神經學異常;GMFCS評定為Ⅰ~Ⅱ級。
1.3 排除標準 年齡<18個月;年齡在18個月以上但未能徒步行走5 m;存在其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運動發育滯后;依從性較差;伴隨其他嚴重性疾病,會直接影響穩定型訓練結果;并發智力、視力、聽力障礙或未控制的癲癇。
1.4 方法 對所有病兒主要采取功能性訓練,必要時給予藥物治療,如腦神經營養藥、肌肉松弛劑等。
1.4.1 對照組 對病兒進行常規訓練干預,每日定時對其進行兩次以上物理治療,對于病兒的功能訓練干預主要為理療或體療聯合按摩等方法,促使其肌肉處于松弛狀態,進而改善其下肢運動功能。
1.4.2 觀察組 對病兒進行核心穩定訓練干預,具體操作如下:(1)徒手訓練:醫護人員引導并監督病兒定時進行俯臥式肘撐訓練、側撐訓練或進行等長轉體活動等。(2)借助輔助器械訓練。備好平衡板、滾筒或彈跳床等器械,根據病兒實際情況,適當引導其進行懸吊運動練習,主要內容包括:仰臥單/雙腿提髖、仰臥提髖伴伸屈下肢、俯臥屈膝或側臥提髖等活動。(3)借助Bobath球的訓練。①醫護人員引導并協助病兒在病床上取仰臥位,雙足置于Bobath球上,將臀部抬高,促使其髖關節得到有效伸展,同時確保病兒的下肢與軀干處于同一直線上,確保膝關節的伸直與Bobath球的穩定性;②醫護人員協助病兒維持①的姿勢,盡可能將雙上肢抬離床面,以便下肢能夠得到伸展;③醫護人員協助病兒維持①姿勢,引導其雙腿分別向兩側旋轉,直至一條腿壓于另一條腿上,在此時需要注意維持病兒雙肩不離床面,同時確保Bobath球的穩定;④醫護人員協助病兒維持①姿勢,同時引導其抬起伸直的一側下肢,雙側交替進行;⑤引導病兒在床上采取俯臥位,將其雙足置于球上,伸直膝關節,并引導病兒將雙手撐在床面上進行雙肘關節的伸展活動,同時注意確保病兒下肢與軀干處于同一直線上;⑥醫護人員扶病兒垂直坐于球上,雙手扶住病兒骨盆兩側,盡可能確保其軀干穩定,同時前后、左右依次移動球,協助病兒完成腰部屈曲、伸展或側屈等訓練;⑦醫護人員協助病兒仰臥于球上,完成髖關節的伸展訓練,使其大腿與軀干處于同一直線,膝關節彎曲90°,同時協助其維持該姿勢或來回晃動軀干,并確保球的穩定性;⑧醫護人員協助病兒維持姿勢⑦,使引導其握緊雙手,軀干旋轉,確保髖關節伸展與球的穩定性。
1.5 觀察指標
1.5.1 粗大運動功能 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MFM)[7]對干預前后病兒的粗大運動功能進行評估,此量表主要內容有88項,評分細則為完全不能:0分;開始做但完成不到10%:1分;大部分完成:2分;全部能完成:3分。
1.5.2 精細運動功能 采用腦癱兒童精細運動功能評估表(FMFM)[8]對干預前后病兒的精細運動功能進行評估,此量表主要包括抓握標準分(GRS)、視覺運動整合標準分(Vis)及精細動作發育商(FMQ),得分越高表明病兒精細運動功能越強。
1.5.3 步行參數 對病兒的足印進行測量與分析,所測量的指標在測量后均取平均值,該方式能夠有效減輕醫護人員主觀因素對于測量值的影響。步速:病兒5 m距離的平均步行速度(以m/s為計量單位);步長:至少選取病兒左側、右側步長各3個,取其平均值(以cm為計量單位);步寬:在足印縱軸線上的上1/3處、中點與下1/3處等位置,分別進行一次步寬的測量,取平均值(以cm為計量單位)。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粗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及步行參數均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粗大運動功能對比 兩組干預3個月后GMFM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痙攣型腦癱病兒常規訓練(對照組)與核心穩定訓練(觀察組)干預前后粗大運動功能(GMFM)評分對比/(分,s)

表1 痙攣型腦癱病兒常規訓練(對照組)與核心穩定訓練(觀察組)干預前后粗大運動功能(GMFM)評分對比/(分,s)
?
2.2 兩組干預前后精細運動功能對比 兩組干預3個月后GRS、Vis與FMQ的評分均高于干預前,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GRS、Vis與FMQ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步行參數對比 兩組干預3個月后步速、步長及步寬均優于干預前,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步速、步長及步寬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1 核心穩定訓練應用于痙攣型腦癱病兒中可提高其粗大運動功能 在對痙攣性腦癱病兒進行干預前,應按照其實際病情需要給予適量藥物治療[9-10]。通常痙攣性腦癱病兒因年紀尚小,依舊處于發育階段,在患病后腦損傷處于初期階段,因而病兒的姿勢、運動功能等未完全確定,在此時對其進行訓練干預,其效果較為明顯[11]。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為在干預過程中,醫護人員引導并盡可能協助病兒進行運動訓練,并教會病兒借助輔助器械進行訓練,促使其整體肌群參與至平衡與協調的調解工作中,有效提高其核心肌群力量與穩定,進而改善其粗大運動功能。
3.2 核心穩定訓練應用于痙攣型腦癱病兒中可提高其精細運動功能 痙攣型腦癱病兒正常生活能力常受影響[12]。及早對其采用治療干預,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其運動功能,改善病情。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GRS、Vis及FMQ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為核心穩定訓練的實施,醫護人員引導并協助病兒進行徒手訓練、借助器械訓練等,能夠使患者鍛煉自身運動、平衡功能等,醫護人員引導并協助病兒下肢與軀干等處于同一直線上,有效改善其協調能力,同時核心穩定訓練的應用還能夠促進病兒開發大腦潛能,進而有效提高其精細運動功能[13]。
3.3 核心穩定訓練應用于痙攣型腦癱病兒中可改善其步行參數 機體功能活動常需要肢體、軀干等相互配合,在病兒出現痙攣性腦癱后,其軀干和骨盆的控制能力會減退,會制約其運動與平衡協調能力,進而影響機體的步行能力[14-15]。常規訓練干預通常側重于緩解肢體肢張力與糾正異常姿勢,不重視其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而核心穩定訓練涉及的肌群包括整個軀干與骨盆位置的肌肉[16]。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步速、步長及步寬均優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為核心穩定訓練的過程中,會借助Bobath球的不穩定條件,有效增強病兒對于核心區域的控制能力。同時在干預過程中涉及整體軀干,增強病兒整體協調能力,進而有效改善其步行參數[17]。
綜上所述,核心穩定訓練應用于痙攣型腦癱病兒中,可有效改善病兒的精細運動功能與粗大運動功能,并且能夠顯著改善其步行參數,值得推廣。
表2 痙攣型腦癱病兒常規訓練(對照組)與核心穩定訓練(觀察組)干預前后精細運動功能(FMFM)評分對比/(分,s)

表2 痙攣型腦癱病兒常規訓練(對照組)與核心穩定訓練(觀察組)干預前后精細運動功能(FMFM)評分對比/(分,s)
?
表3 痙攣型腦癱病兒常規訓練(對照組)與核心穩定訓練(觀察組)兩組干預前后步行參數對比/s

表3 痙攣型腦癱病兒常規訓練(對照組)與核心穩定訓練(觀察組)兩組干預前后步行參數對比/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