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唐永欽,李祥
作者單位:1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安徽 滁州239000
2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安徽 滁州239000
隨著我國經濟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心血管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漸增加,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患心血管病的人數已經達到2.9億,其中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病人達到了 1 100萬[1-2]。且CHD已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居民死因構成中CHD已達到40%[3-4],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復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mplex,t-PAIC)作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與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型(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結合產物,當病人體內t-PAIC水平失衡時,會導致機體纖維蛋白沉積,從而促進血栓形成,增加CHD的發病風險[5-6]。已有臨床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較高的t-PAIC水平與CHD發病風險增加有關,還會增加CHD病人的預后不良情況[7]。
目前國內分析t-PAIC水平與CHD風險關系的研究不多,且沒有進一步探討t-PAIC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研究通過病例對照研究分析血清t-PAIC水平與CHD及冠脈病變程度之間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經冠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的病人155例(67例穩定性心絞痛,62例不穩定性心絞痛,26例急性心肌梗死)為冠心病組,CHD的診斷標準:冠脈造影時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狀動脈或其主要分支至少1支血管直徑狹窄≥50%[8]。冠心病組155例,年齡范圍為50~78歲,年齡為(65.5±8.2)歲。同時對照病人選擇同期在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體檢且沒有冠心病史的人群,對照組與冠心病組在年齡(±2歲)、性別上進行匹配(1∶1)對照組共有160例,年齡范圍為51~79歲,年齡為(66.5±8.9)歲。排除標準:(1)患有惡性腫瘤、痛風、非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血液系統疾病的病人;(2)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疾病的病人;(3)合并結締組織病變或者甲狀腺疾病的病人。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指標檢測 記錄病人病史資料中的一般臨床資料。研究對象入院后在清晨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血清t-PAIC水平由SYSMEX化學發光儀器(HISCL-5000,Kobe,Japan)測定。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采用美國BECKMAN DX-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所有實驗步驟均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進行操作。
依照標準方法由兩位及以上擁有介入資格證的醫生對病人進行造影,分別記錄左主干、回旋支、前降支、右冠狀動脈的狹窄情況,根據血管管腔狹窄≥50%的數目分為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三支病變組。采用Gensini積分評價冠脈病變的病變嚴重程度,血管狹窄<25%為1分;25%~<50%為2分;50%~<75%為4分;75%~<90%為8分;90%~<99%為16分;≥99%~100%為32分;每處病變的評分為狹窄程度評分乘以病變部位評分,每位病人的積分為所有病變積分的總和。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采用SPSS 23.0軟件,定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使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血清t-PAIC水平與CHD之間的關聯,并使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探討各因素對CHD病人冠脈病變程度的影響,檢驗水準為α=0.05。
2.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本次研究的兩組在性別、年齡、飲酒史、BMI及HDL-C水平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冠心病組中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的病人所占比例較高(P<0.05);血清中TC、TG、LDL-C以及LPa、t-PAIC水平高于對照組(均P<0.01)。具體見表1。

表1 冠心病組155例冠心病病人與對照組無冠心病史160例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2.2 冠心病風險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具有冠心病為因變量(無=0;有=1),將年齡(<60歲=0;≥60歲=1)、性別(女=0;男=1)、高血壓病史(無=0;有=1)、糖尿病史(無=0;有=1)、家族史(無=0;有=1)以及血清TC、TG、LDL-C、LPa及t-PAIC水平納入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高血壓病史、TC、LDL-C及t-PAIC水平是冠心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冠心病155例發病風險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血清t-PAIC水平與冠脈病變Gensini評分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在冠心病組155例冠心病病人中,以Gensini積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與Gensini積分相關的變量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TC、TG、LDL-C、HDL-C以及t-PAIC水平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LDLC、t-PAIC水平為冠心病病人冠脈狹窄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冠心病155例冠脈病變程度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作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已成為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死因。已有研究表明CAD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包括病人年齡、性別、吸煙、飲酒以及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共同作用的結果[9]。同時人們也在逐漸探討病人血液生化指標水平對冠心病發病風險的影響。本次多因素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傳統危險因素及調整CHD相關血液生化標志物后,血清TC、LDL-C及t-PAIC水平對冠心病的發病存在獨立的影響。而且,高血壓、LDL-C、t-PAIC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之間也存在線性關聯。
作為CHD的病理基礎,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也同時受到許多物質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病人機體中存在纖維蛋白的降解能力的下降[10],顯示纖維蛋白在體內的分布異常與內皮損傷及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可能會進一步促進AS的發生與發展。人體中的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可以將含有纖維蛋白的血栓降解及重塑,而且通過其轉化生成的纖溶酶可以將纖維蛋白降解為許多種纖維蛋白產物。纖溶酶轉化生成的過程中受到組織型及尿激酶型激活劑的作用,作為血漿中對纖溶活性影響最大的抑制劑之一,PAI-1在體內的含量異常會影響纖維蛋白正常的清除機制[11-12]。而作為纖溶酶原激活劑與PAI-1的結合產物,臨床上可以通過對血液t-PAIC水平的測量,來分析機體纖溶系統的健康程度。已有研究表明[13-14],t-PAIC是機體血栓形成過程中重要的標志物,當其水平異常時,可能會導致纖維蛋白沉積,從而促進血栓的形成。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病人比較,冠心病組病人體內t-PAIC水平較高,而且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排除了可能的混雜因素之后發現,t-PAIC水平較高會使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增加1.49倍,與郭曉倩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t-PAIC含量的增加會促進病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同時也有研究從分子水平探討機體纖溶酶原抑制劑對血管硬化的影響[16],研究顯示與正常對照組人群相比,嚴重AS血管中血液的PAI-1 mRNA含量偏高,同時t-PAIC含量也在相應增加。t-PAIC水平異常與冠心病之間的關系也在一個隨訪研究中有所報道[7]。另有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載脂蛋白E缺陷的小樹更容易發生AS,其體內PAI-1的水平高于正常小鼠[17]。與本研究發現t-PAIC可能是冠心病獨立的危險因素的結果一致。
本次研究進一步通過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冠心病病人Gensini積分的獨立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血t-PAIC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示冠脈病變的嚴重性,與同類研究結果一致[15]。CHD病人體內t-PAIC水平較高時,會引起冠狀動脈內纖維蛋白沉積更加顯著。因此,血液纖溶系統t-PAIC標志物可以作為預示CHD的發生以及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獨立指標,臨床上可以對t-PAIC水平較高的高危人群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從而更有效的預防病人血栓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t-PAIC水與冠心病發病風險之間存在正向關聯,同時也與CHD病人冠脈病變程度有關。本次研究的對照人群主要是體檢的健康人群,對是否具有冠脈病變的病人無法識別,可能會在有些指標的差異評估上不夠準確。另外,研究未納入分析CHD病人對降脂類藥物使用的情況,但本次分析的CHD病人主要為2017年3月之后的新發病例,使用藥物的人群所占比例可能較低。因此還需要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來進一步探討血清t-PAIC水平與冠心病發病以及冠脈病變程度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