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高 陽 李 蘇 通訊員 韓驚濤 師 歌
“我們這個村是濮陽縣廣播站的發源地,從2017年6月開始,每天早中晚在全村播報三次,通過對各種時事新聞、農田種植注意事項、安全防范等內容的播報,讓村里的老百姓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對外面有了更多認識。”在濮陽縣海通鄉何鎖城村委會議室,該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留喜向記者介紹起自己駐村后對于廣播站功能用途的進一步“創新”,滿臉自豪。
其實,廣播站只是近年來濮陽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創新基層黨建工作載體的一個側面。
從2017年開始,濮陽縣委、縣政府在結合自身實際基礎上,通過對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載體助力脫貧攻堅的實踐,在農村成功探索并實施了“一站兩組三個會”“一支隊伍三面墻”基層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工作機制。“喇叭響起來、黨員動起來、群眾干起來、會議開起來”,切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努力脫貧致富的勁頭,密切了黨群關系,樹立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濮陽縣累計完成減貧25345戶105215人,貧困發生率由5.1%降至0.44%,并成功摘掉了省定貧困縣的帽子。
農村的廣播站,具有收聽面廣、傳遞速度快、宣傳效果好等特點,因此,濮陽縣根據實際情況統一制作播放內容,每天定時向群眾播放。
記者在海通鄉何鎖城村委會議室的西北角看到,除每天用于廣播的播音設備外,還有四個掛滿紅、黃、綠三種不同顏色U盤的箱子,里面一共懸掛了140多個。記者走近細看,每個U盤上都有明確的內容標簽,十九大報告全文、脫貧攻堅政策、交通安全歌、霧霾天氣如何保護自己、劣質散煤的危害、無償獻血……各種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應有盡有。
“該村是濮陽縣廣播站的發源地,主要是我們縣婦幼保健院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李留喜在2016年4月駐村后,與村“兩委”干部一道為增長村民生產生活知識、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而開始不斷完善起來了。”
濮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德杰告訴記者:“李留喜駐村以來,不僅把廣播站開展得有聲有色,而且其創新設計的‘貧困戶三色檔案’和撰寫的20多本‘扶貧日記’,更加起到了基層黨員干部的典型模范作用。”

海通鄉何鎖城村廣播站懸掛著各種內容的播報U盤
據了解,為確保廣播站的正常運轉和作用發揮,何鎖城村還制定了村級廣播站工作職責和管理制度,明確村級脫貧責任組組長任廣播站站長,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擔任廣播員。通過廣播平臺的宣傳,及時把黨的聲音和紅色傳統送進每家每戶,使村民在思想上有效抵制了陳規陋習、摒棄了等靠要的消極心態。
目前,村級廣播站早已在濮陽縣的20個鄉鎮993個村開展起來,已成為農村干部群眾了解新政策、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便捷渠道,成為弘揚脫貧攻堅正能量,消除思想貧困,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激勵廣大村民積極向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手段。
什么是“兩個組”?這兩個組的組成人員和具體職責是什么?濮陽縣扶貧辦主任張運利告訴記者,所謂“兩個組”,就是黨員群眾互助組(以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幫助作用)和“五老”扶志組(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老模范、老教師)。
何留寬曾經是何鎖城村有名的貧困戶,他患有先天小兒麻痹,左半身殘疾。然而在李留喜和該村黨員群眾互助組組長何金忠的幫扶下,貸來了款、學會了養魚技術,每年純收益在3萬多元。如今,何留寬不僅把自己的7畝魚塘經營得紅紅火火,于2017年年底脫貧,而且還帶動周邊村民紛紛養起了魚,增加了收入,過上了幸福生活。
“我兩個兒子,一個在上大學,另一個在國外工作,要不是村里的干部,特別是李書記、何組長的幫助,這幾年我孩子的學費都成問題,更別說脫貧致富了!現在,我養魚和種莊稼,以及村里對我在其他方面的幫助,一年下來也得有個四五萬塊錢。”
面對記者,何留寬精神頭十足,他興奮而自豪地指著屋后的一片空地說,“過了冬,俺就要蓋新房了!”
牛海軍,今年66歲,是濮陽縣渠村鄉牛寨村“五老”扶志組的重要成員。作為擁有40多年黨齡和工作經歷的老黨員、老教師,他對于說服貧困戶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何留寬(右一)正在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脫貧史”
“前兩年,我們村的牛行中因為原先不是貧困戶,每天得過且過,沒有危機感。但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他家致貧,牛行中接受不了打擊,每天渾渾噩噩。面對這種情況,我就以老師和長輩的身份跟他談心,激勵他振作起來,如今牛行中不僅通過養魚致富脫了貧,而且又帶動了五六戶村民一起養魚。”牛海軍告訴記者。
“該村的人大部分都是牛老師的學生。所以他說話,大家都聽。前幾年村里還有個叫牛青旺的貧困戶,年齡大了,4個孩子都沒有上學,就是在牛老師等‘五老’扶志組的勸說和激勵下,牛青旺通過村里幫助貸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發展果蔬種植。如今不僅脫貧了,而且果園從最初的10畝發展到現在的30畝,規模逐年擴大,孩子也都上了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濮陽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胡聚兵動情地說。
“黨員群眾互助組”和“五老”扶志組充分發揮作用,對貧困群眾把脈問診、對癥下藥,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形成了“黨員幫群眾、群眾主動干”的濃厚氛圍,呈現出共同攜手奔小康的生動局面。

渠村鄉牛寨村“五老”扶志組成員牛海軍(右二)與記者交談
生活會、黨員會、村民會,是濮陽縣為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鄉村發展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各項決策措施更接地氣、更合民意而組織開展的。具體做法是,包村縣級干部、科級干部和派駐第一書記的縣直單位一把手,每個季度都要到幫扶村召開組織生活會,每個月要召開黨員會、村民會,以組織發動群眾積極參與脫貧攻堅。
濮陽縣郎中鄉蘆里村貧困戶劉書行和妻子都是聾啞一級殘疾,生活困難。郎中鄉通過召開黨員會,經多次討論,并在鄉黨委書記許建勛和駐村第一書記王存勇的努力下,幫助劉書行夫妻改造家里臨街的房子,開了一個“愛心超市”。村里黨員自發出錢出力,并由村里黨群互助組的劉中海等黨員幫助聯系貨源,幫他解決了實際困難。如今的劉書行夫妻,一個月能增收六七百元,再加上享受的其他扶貧政策,實現了脫貧。
作為八公橋鎮黨委書記的何璞敏,在履行“三個會”基本職能的基礎上,通過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共同研判分析脫貧致富難題,帶領群眾大力發展產業,使群眾鼓起了“錢袋子”,步入脫貧致富快車道。
何璞敏多次到山王寨村指導召開“三個會”,在與群眾共商共議的過程中,針對該村從浙江溫州引進的“東越服飾有限公司”經營問題,加強規范管理提升,組織到外地考察學習,不斷拓寬訂單業務,不僅解決了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而且使山王寨村每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0萬余元。
濮陽縣開展的“三個會”,充分發揮了群眾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讓全體群眾參與到脫貧攻堅實施過程中來,以開放討論的形式,確保了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也讓群眾在脫貧攻堅中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出來,使他們感受到了主人翁地位。僅2019年,濮陽縣的47名縣級領導干部和925名科級領導干部,參加指導貧困村“三個會”22350余次,幫助村黨支部理清了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措施8000余條,高質量鞏固和提升了全縣的脫貧攻堅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志智雙扶”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貧困群眾有了斗志,有了志氣,對于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和貧困群眾徹底脫貧都至關重要。為此,濮陽縣組建了鄉村扶貧扶志文藝宣傳隊,寓教于樂,以文化人激民志;設立了脫貧攻堅“幫扶歌、志氣歌、政策歌”三面宣傳墻,以強化宣傳激勵貧困群眾主動脫貧致富的斗志。
一支“文藝宣傳隊”。濮陽縣每個鄉鎮都組織了一支扶貧扶志文藝宣傳隊,每個鄉鎮選擇5個重點村組建村級文藝宣傳隊,如今隊伍的規模已超過1600人。此外,為更好發揮文藝宣傳隊作用,濮陽縣還啟動了“百場千村”脫貧攻堅文藝巡演活動。
全縣以黨員為核心和重要參與者,組織文化專業人員和鄉村文化熱心人,精心編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唱詞、戲曲、三句半等,以宣傳脫貧政策、倡樹脫貧光榮之風。編排出了戲曲小品《懶漢脫貧》、快板《精準扶貧》、墜子戲《裝聾作啞》等一批主題鮮明、雅俗共賞的舞臺作品,這些作品把上級脫貧攻堅政策和扶貧工作中因懶、因婚、因病、因殘,以及發展產業等難點,通過藝術形式作了解答,在寓教于樂中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意識。如今,鄉村扶貧扶志文藝宣傳隊真正成了宣傳黨的脫貧政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三面“幫扶宣傳墻”。在加強文藝宣傳的同時,濮陽縣還在各行政村主要街道設立了脫貧攻堅“政策歌、志氣歌、幫扶歌”三面宣傳墻,主要是通過民間順口溜、漫畫、圖文等形式,宣傳上級政策,倡導群眾勇立脫貧壯志、勤勞拔掉窮根,宣傳扶貧干部先進典型,提高群眾的認同感,拉近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
2019年以來,濮陽縣又對“三面墻”、墻體標語及文化廣場宣傳展板的內容、制作標準進行了統一規范。譜曲錄制的《扶貧歌》《志氣歌》等,通過現代傳播技術發放到各村,在村廣播喇叭中反復播放。這些舉措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培育了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爭先向上、自強不息的思想意識和脫貧致富決心。

海通鄉何鎖城村貧困戶的魚塘
記者的話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毋庸置疑,越到最后越艱難,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種情況下,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怎么扶?怎么找到最佳結合的有力抓手?在濮陽縣創新的“一站兩組三個會”“一支隊伍三面墻”基層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機制上找到了答案,就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一站兩組三個會”“一支隊伍三面墻”基層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工作機制,激發了貧困群眾積極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提高了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獲得感、幸福感,推動了新時代基層黨群干群關系和諧發展。
濮陽縣的基層黨建工作,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傳播弘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過引導群眾從思想上改變升華,實現了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認可和支持,營造了全社會合力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切實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強大勢能,成為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參與脫貧攻堅、摘窮帽拔窮根的“火車頭”,真正發揮了以黨建引領推動脫貧攻堅高質量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