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丁 浩 通訊員 曹良剛
深冬時節,走進商城縣觀廟鎮朱樓村,記者看到,該村幾乎家家住小洋樓,家家通水泥路,路旁也都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村民個個精神抖擻,笑容滿面。
記者發現,該村有榨油廠、茶葉加工廠、稻米加工廠,還有魚塘和養雞場,這些都是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60萬元。
“我們村兩委班子,既是村干部,又是廠長,我們帶頭干,村集體掙了錢,大家都受益,修路、大病救助、五保孤寡老人救濟都是村集體出錢,2019年年初全村還安裝了520盞太陽能路燈。”該村村支書張恩成自信地說。
有了村集體收入為支撐,朱樓村干事創業更有底氣。除了公益設施建設不要上級部門一分錢,還給每個村民組的兩名男女組長發工資,讓別的村羨慕不已。
作為全縣首批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試點的蘇仙石鄉鄧樓村,2017年1月就成立了鄧樓農業經濟合作社,如今固定資產已有600多萬元,僅集體的300多畝茶園,每年就可以帶動當地100余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蘇仙石鄉人大主席周勁松告訴記者,近幾年,鄧樓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用于帶貧和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是山區村,但全村90%的農戶家都通了水泥路。
在商城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王本樂看來,村集體經濟收入雖歸村集體,但卻是全體村民花,而且都用在了刀刃上。
不難看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商城縣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對集體經濟實行“縣抓組織、鄉抓落實、村抓實施”的分級負責機制,整合盤活村集體土地、林場、荒山等資源,成立合作社或開辦公司等經濟實體,形成了“村兩委+公共資源+項目+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增加集體收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目前,全縣362個村已經全部建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其中貧困村更是實現了全覆蓋。僅110個貧困村的光伏發電這一個項目就可以保證25年內每村集體經濟年增收5萬元以上。

商城縣蘇仙石鄉鄧樓村集體茶園 攝影/曹良剛
“年底可以拿到500元的分紅,我常年在這里干活,還可以掙工錢一萬多塊錢。”正在商城縣鄢崗鎮崔樓村農業經濟合作社香菇大棚采摘香菇的該村貧困戶賈福軍樂呵呵地說。
“我們村是國家級貧困村,正是有了5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才蓋起了10個大棚,發展起了香菇種植,每年可實現經濟收入7萬元,帶動50戶165人脫貧增收。”該村村支書曹良美向記者介紹道。
錢能生錢,可本錢從哪來?商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孝國向記者介紹,為了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全縣整合涉農資金5500萬元作為專項資金,重點扶持110個貧困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每村50萬元,各村通過興辦實體、發展產業、入股分紅等方式為村集體帶來了穩定收入。
該縣還充分利用省派第一書記每年50萬元資金、市派第一書記每年20萬元資金、縣派第一書記每年10萬元資金發展集體經濟,同時吸收社會資金入股,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伏山鄉簪子河村是產茶大村,目前全村茶園種植面積約有8000畝。為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該村以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投資主體,以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50萬元、省派第一書記專項資金50萬元和廠部等固定資產作為本金投入到簪子河茶葉有限公司,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村集體每年獲得不低于15萬元的收益。此外,茶園種植戶通過出售鮮葉獲得收入,農戶通過務工獲得收入。
“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就多了,道路、飲水、供電等公共服務不斷升級,為群眾辦好事做實事多了,黨群、干群關系也進一步密切了。”河南省銀監局派駐簪子河村第一書記陳鐵邦說。
2019年,該縣還在全縣優選10個非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省級財政支持40萬元、縣財政支持10萬元,共計50萬元作為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啟動資金,目前10個村的項目申報、審批已經完成,啟動資金已撥付80%。資金有了,該縣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更足了。
扶持資金如何“借雞生蛋”?該縣汪橋鎮給出了答案。據了解,汪橋鎮秦灣村將發展村集體經濟的50萬元資金全部投放在該鎮一凡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每年獲得5萬元分紅。
一凡農林公司作為該縣招商引資企業,目前已發展苗圃近萬畝,育栽櫻花等50多個品種200多萬棵花卉苗木,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當地近千名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5000元。
該公司是商城縣比較早建立黨組織的非公企業。“我們的黨支部以‘圍繞產業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為基本目標,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更好地帶動了貧困戶穩步脫貧。”商城縣汪橋鎮一凡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張家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無獨有偶,汪橋鎮鮑樓村支部書記劉元好,更是群眾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為促進鮑樓村集體經濟發展,解決資金發展難題,劉元好個人投資300余萬元成立了七彩農林游樂園,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和旅游項目,帶動78戶貧困戶致富的同時,還引進瑞安生態農業、恒富商砼和騰躍電子在鮑樓村安家立戶,通過資金入股分紅的方式帶動貧困戶200余戶,100多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商城縣實現了產業發展與基層黨建深度融合,把黨建政治引領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把黨建活力變成攻堅動力,實現了鄉村振興困難在哪里,產業發展難題在哪里,黨建引領的重點就在哪里。
“基層黨組織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心骨’。”汪橋鎮黨委書記馮海國告訴記者,我們將5個非公經濟黨支部納入汪橋鎮鄉村振興示范區黨委管理,讓黨組織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強,更好地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帶領群眾奔小康。
汪橋鎮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只是全縣的一個縮影。
“必須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重要抓手,厚植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強化基層組織的保障功能,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強筋壯骨’,要注重把農民組織起來,振興實體經濟。”商城縣縣長周哲表示,“今后我們將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使發展集體經濟過程成為發揮、檢驗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過程,成為黨組織提升影響、整體加強的過程,成為教育引導村民增強集體意識的過程,著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商城縣汪橋鎮秦灣村召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民代表大會 攝影/曹良剛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目前,全縣清產核資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從總體上看,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保護不嚴格、流轉不順暢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著力形成既能體現集體優越性,又能調動個人積極性的運行新機制。”近日,周哲在全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動員會上如是說。
眼下,在農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在商城縣如火如荼地展開。
2019年12月13日,汪橋鎮秦灣村正在召開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改革三榜公示前的村民代表大會。50余名村民代表對需要重新納入本村人口的人員、新增加人員、需減少人員逐一舉手表決。
“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可以很好地盤活集體資產,事關每名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們一定要認真負責,既要注意進度,又要穩妥推進。”汪橋鎮秦灣村村支書徐進寶在會上向大家動員。
據悉,該縣按照“試點先行、壓茬推進”的原則,2019年11月中旬以前,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要完成1個試點村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9年年底,完成改革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證比例達到70%;2020年8月底,全縣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陪同采訪的商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開峰告訴記者,農村集體資產主要有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經營性資產是這次改革的重點,要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而確權到戶不是把集體資產分了,而是明確誰有這個權利,說到底是要保障農民的集體收益分配權。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集體資源變資產、財政資金變股金、全體農民變股東,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新動能。目前,我縣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至8萬元(含5萬元)的貧困村已超過30個,年收入8萬元以上(含8萬元)的貧困村已超過80個。我們一定要按期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任務,讓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助推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周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