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新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 鄭州450002)
應用系統工程方法,科學配制資源、技術、方法和措施,篩選最佳方案,并使其最優化。
調查生產與育種背景條件;確定育種目標;選擇育種方法(純種選育或雜交繁育);制定選種選配方案(確定遺傳進展的傳遞模型,制定候選育種方案,計算不同育種方案產生的預期收益,確定最優化育種方案)。
包括市場需求、生產性能水平、集約化程度、政治經濟制度、宗教信仰等。社會(市場)需求是培育羊品種的主要推動力,包括毛用、肉毛兼用、肉乳兼用、專門化肉用品種。
包括光照、海拔、溫度、濕度、空氣、水質、土質、植被、飼草料條件等。綿羊、山羊品種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環境適應性。綿羊最適溫度-3~30℃;羔羊29℃~30℃。氣溫≥26.7℃,精液品質下降,夏季不育。
體形外貌鑒定:綿羊看尾巴,山羊看耳形。
性狀的經濟重要性:應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性狀的遺傳變異性:足夠豐富的遺傳方差,也包括選擇準確性、選擇潛力。
性狀間的遺傳相關性:性狀間應具有有利的遺傳相關。高度遺傳相關的性狀,只選擇其中之一。
性狀測定:簡單易行。
生長發育性狀:日增重、飼料報酬、胴體質量、屠宰前活重。
屠體(胴體)品質性狀:屠宰率、凈肉率、眼肌面積、GR 值、胴體瘦肉率、眼肌面積、脂肪率、背膘厚。
肉質性狀:嫩度、大理石紋、肉色、系水力、pH 值、肌內脂肪含量。
繁殖性狀:產羔率(窩產活羔數)、產羔數/排卵數、羔羊初生重、羔羊斷奶重、羔羊成活率、母羊性成熟年齡、母羊繁殖利用年限、母羊產羔間隔、公羊陰囊周徑(睪丸大小)。
泌乳性狀:泌乳量、乳脂量、乳蛋白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房炎抗性(SCC,體細胞數)。
體形外貌性狀:頭型、四肢結構、蹄型、背線、結構平衡度。
次級性狀:動物性情、母性和抗病力等。
肉羊純繁體系:生產函數、繁殖母羊及其后代在育肥過程中經濟組分。
適用于某品種主要生產性能不突出或個別性狀存在短板的情況下。
對該品種選育中無法克服的弱點,可引入適量外血(≤1/8)加以改良。
4.1.1 品系繁育技術
加快羊群的遺傳進展,加快現有品種的改良,促進新品種的育成,充分利用雜種優勢。
4.1.2 品系繁育方法
系祖建系法:漯河泌乳公山羊。
近交建系法:四奶頭母羊、四角羊。
群體繼代選育法:母羊200 只,公羊10 只,綜合指數法選種,避免近交。
雜交育種是利用不同品種雜交,使彼此優點結合在一起而創造新品種的遺傳改良方法,適用于某品種主要生產性能存在缺陷的情況下。
雜交育種步驟:雜交階段(簡單雜交、級進雜交、復雜雜交);橫交固定;自群繁育,選育提高。
5.1.1 測定時間
公羊:斷奶、6 月、周歲、8 月齡。母羊:6 月齡、周歲。2~3 次,早起測定、初次測定、再次測定。
5.1.2 體質量測定
平均日增重(ADG)=(斷奶重-初生重)÷斷奶日齡;調整后90 日齡重=(ADG×90)+初生重。
例:某羔羊80 日齡斷奶重30 kg,初生重為4 kg,則其80 日齡內平均日增重為0.325 kg,調整后的90 日齡重為33.25 kg。
若無初生重,則按公式進行計算:90 日齡重=(斷奶重÷斷奶日齡)×90。
斷奶重校正:依據出生類型、母羊年齡等因素,對90日齡重進行校正。
公羊精液品質、公羊陰囊周徑、公羊陰囊發育標準、公羊性欲測定、爬跨性興奮度(分為5 級,即-2 到+2:+2=公羊極度興奮,跳躍式爬跨;+1=公羊跳動式爬跨;-1 分=公羊滑動式爬跨;0=介于滑動式和跳躍式爬跨;-2 分=公羊不爬跨)。
母羊性情指數5 分制,對母羊進行稱重,觀察在秤上30 s 內母羊反應:1 分(平靜,不移動);2 分(平靜,但偶爾移動);3 分(平靜,移動較多,但不搖動秤);4 分(突然移動,但不搖動秤);5分(持續移動,搖晃秤)。
母羊泌乳性能:首次測定日在泌乳開始后4~15 d,其后的測定日分別是間隔28~34 d,直到干奶。測定方法:羊場每天上下午各擠奶1 次,測定僅在1 次擠奶時進行,上、下午交替進行。每次測定記錄的數據乘以2,即可得到日產奶量。
5.3.1 主效基因標記
繁殖主效基因:FecB、FecH、FecL、FecI、FecXG、褪黑激素受體IA(MTNRIA)。
泌乳主效基因:α-S1 酪蛋白基因。
抗病性相關標記:β-3 腎上腺素受體基因、MHC-DRB1 基因、DQA1J 基因中的若干SNPs。
5.3.2 全基因組選擇
基因芯片,深度測序,全基因組信息整合入BLUP 分子親緣系數矩陣→GBLUP。
5.3.3 分子標記育種成功案例
塔馬拉克羊:美國近年育成,基因滲入和FecB 基因育種典范。成功將布魯拉羊FecB 基因“滲入”道賽特羊群內。產羔率240%~320%;日增重300 g。
澳洲白綿羊:多基因分子標記育種的典范,肌肉生長基因標記(MyoMAX,LoinMAX),抗寄生蟲基因標記(WormSTAR)。
母女對比法,后裔與羊群均值比較法,種公羊之間比較(選擇生產性能接近的母羊在相同飼養管理條件、相同季節分別隨機配種,分組比較不同公羊后代的生產性能,并以此判斷種羊的優劣,后裔測定群公母比以1∶30 為宜)。
5.5.1 體形外貌評分
非度量性狀、感官評價、數量化。
5.5.2 肉羊體質量和體尺指標分級標準制定步驟
抽樣調查,獲得樣本平均數和標準差等統計量;計算體質量99%置信區間;按體質量分級(平均數~M+1S范圍內為二級羊;M+1S~M+2S 范圍內為一級羊;≥M+2S 為特級羊);在確定主指標體質量分級范圍后,可以在抽樣調查數據集中找出各體質量階段個體,計算對應的體尺指標分組上下限。
遺傳力、遺傳相關、重復力、混合線性模型。
親子資料估計遺傳力:主要是種公羊內母女回歸法。
同胞資料估計遺傳力:半同胞組內相關法和全同胞組內相關法。
表型選擇;育種值估計(BLUP 育種值估計可顯著提高群體遺傳進展,特別是對低遺傳力和限性性狀,效果更加明顯)。
所有測定值間沒有系統環境效應(場、年度、季節等);候選個體間不存在固定遺傳差異,即要求個體源于同一遺傳基礎的群體;各種群體參數各生產性能數據已知。
FecB 是綿羊多胎主效基因之一。BB 型、B+型個體排卵數比++型個體分別增加1.3 個、3.6 個。
湖羊/小尾寒羊攜帶多胎主效基因FecB。湖羊群體BB、B+、++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783、0.211、0.006,而小尾寒羊群體BB、B+、++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209、0.607、0.183。
湖羊群體BB 型比B+型平均多產羔0.33 只,而小尾寒羊群體B+型比++型平均多產羔0.51 只,BB 型分別比++和B+型平均多產羔0.70 只和0.19 只。BB 型羊周歲重低于B+型個體。
應用分子遺傳學技術對湖羊/小尾寒羊群體進行分析,淘汰++型個體,可建立以BB、B+基因型為基礎的高繁殖力、體大型品系。
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采用群體繼代選育法,培育出湖羊/小尾寒羊高繁殖力、體大型品系。
通過選育,育成全群體型外貌基本一致、B 基因頻率100%、產羔率260%以上的湖羊/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品系。通過4 個世代選育,育成全群體型外貌基本一致、B基因頻率50%、產羔率180%、周歲重提高10%以上的體大型新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