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亮,張海濤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221006)
當前,我國養雞的規模化、高密度趨向越來越明顯,它們在豐富了我國動物產品供應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是破壞,糞便中含有的大量未被雞消化吸收的有機物質及其他代謝產物,對大氣、水體和土壤均有可能產生危害。家庭農場作為我國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是其應有的標志。在面對我國當前環保政策持續重壓的背景下,家庭農場在開展養雞生產活動的同時,更需要重視糞污對環境和養殖的不利影響,引入并實施有效的技術措施來控制并處理糞污,以解決糞污利用效率低下、雞場廢棄物污染環境等一系列問題,促進家庭農場的持續、健康、高效發展。
據資料統計,1 個萬羽蛋雞養殖場,每天產糞近1t,肉雞飼料中50%的含氮物質變成了糞便,雞糞中的有機質、N、P2O5、K2O 等成分都高于一般的畜禽。養雞型家庭農場必須關注以糞便為主的農場所產生的糞污出路和處理措施。中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3 年的監測和調查數據得出:我國現有8%左右的家庭農場是將養殖產生的糞污直接排放,而選擇把糞污資源化作為有機肥、飼料利用的則超過65%,特別是種養結合型農場開展糞污資源化的比率接近74%,部分家庭農場借鑒溫氏等大型畜牧企業的環保治理方案,引入室外發酵床等現代化環保治理模式,配套刮糞機、翻耙機等設備設施達到糞污“零排放”。可見家庭農場作為我國農業的一種新型經營主體,對糞污及其使用是比較理性的,但普遍在處理及利用效率方面存在不足。
畜禽養殖中產生的糞污一方面是污染源,另一方面又是可再生資源。因而家庭農場可遵循“無害化、生態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堅持糞污的“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在糞便與污水分收分治、壓減糞污產出的基礎上,采取綜合治理、循環利用的策略,使其源于農業又回到農業,在有效防范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同時,提高糞污的使用價值,實現變廢為寶。目前,對于雞糞的主要利用方式有有機肥化再利用、飼料化再利用、能源化再利用;對于污水主要采取肥料化利用方式。家庭農場可以根據養雞規模、糞污硬件設施條件、生產經營模式等,靈活選擇糞污處理方式,或者把幾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使用,其中生產有機肥或能源的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家庭農場畜禽糞便處理的主要方向。
畜禽養殖中的污水來源主要是自然雨水、飲水器灑漏的水、洗刷設備及沖洗禽舍的污水。家庭農場在規劃設計時就應建好場內的排水設施,做到雨水、污水分流,通過圈舍屋檐下建設排水溝或者自流引導雨水順暢排出,污水則全部使用PVC 管引流排入沼氣池或者其他收集池。污水經發酵收集沼氣,再經過好氧處理等組合工藝達標后直接排放或者用于場內沖洗,其中中科院在湖南、浙江等地推廣示范的綠狐尾藻濕地生態治污技術就可以很好地處理養殖場排出的污水,通過藻類的凈化和吸收,污水能夠達到洗手的級別,更沒有異味,且綠狐尾藻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可以作為畜禽飼料使用。
養雞生產中轉變集中清糞工藝為即時清糞工藝、改變刮糞機清糞為履帶式清糞,從而減少因糞便沖洗產生的污水;清糞先浸泡、使用高壓沖洗機,盡可能減少沖洗圈舍及設備的頻率和用水量。日常巡查,注意及時發現并檢修飲水器,使用自動飲水器、碗式飲水器,防止漏水、跑水。
3.2.1 發酵生產有機肥
雞糞清掃、收集后送到儲糞棚堆肥發酵,經無氧或好氧堆肥無害化處理后,就地入農田使用或生產有機肥。為了提高發酵速度、減少占地以及避免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建議家庭農場建設發酵倉(槽)并配套發酵大棚、翻耙機等采用好氧發酵的方式進行堆肥。為了提高糞便利用價值,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可將發酵腐熟的有機肥經烘干、篩分、造粒、干燥等程序后生產商品有機肥,或者有機肥中加入溶磷菌、溶鉀菌進行養分調配,生產出肥料利用率明顯提高的微生物有機肥。
3.2.2 生產高效蛋白質
雞糞是生產蠅蛆、蚯蚓、黑水虻等高效蛋白質的重要原料之一,特別是蠅蛆體內氨基酸的含量高于豆粕、豆餅,銅、鐵、鋅等微量元素含量甚至比進口魚粉都要高。因而,家庭農場內部可以建設一棟覆蓋紗窗、保暖性能良好的蠅蛆房,利用“鮮豬糞70%+雞糞30%+EM 菌”的配比進行糞料發酵,再以“麥麩+魚粉+花生麩”作為集卵物吸引種蠅產卵,將蠅卵轉移至發酵后的糞料,在25~35 ℃環境條件下保溫育蛆4~6 d 即可收取成蛆,蠅蛆既可以活蛆形式直接給雞飼喂,也可用開水燙死后曬干制粉作為蛋白原料搭配小麥、玉米等飼喂。
3.2.3 添加微生態制劑
雞飼料中添加乳酸菌、芽孢桿菌、雙歧桿菌、酵母菌等微生態制劑,不僅可以降低糞便中硫化氫等濃度,起到生物除臭作用,還可促進雞體內消化酶合成,促進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減少代謝產物排泄,抑制或殺死雞腸道內病原菌,提高免疫力。
養雞生產中另一種使用微生態制劑的方式是運用于糞便發酵床或降解床技術之中。在雞籠或網床下方建造一定深度的異位發酵床或降解床,根據季節氣候、飼養方式、發酵床或降解床建造類型等的不同,確定不同的發酵工藝參數,包括:菌種添加量、墊料配比、發酵模式、水分控制、翻耙頻率、通風時間與條件等,定期補充菌種確保糞便的發酵降解效果,如此既可改善雞舍環境、防止呼吸道疾病,又可提高雞的生產性能。
3.2.4 生態養殖模式運用
3.2.4.1 種養結合模式
有關專家通過對江蘇、遼寧、上海等3 省市的多個種養經營主體案例調查發現,種養結合或者種養一體化模式對于治理家庭農場的畜禽糞污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是一個具有高產、優質、低耗、低污染的高效節糧型的畜牧業生產體系。有條件的家庭農場把種植和養雞直接結合,因地制宜選擇果園養雞、林下養雞、山地養雞、種草養雞等方式,在就地消化糞便、節約飼料資源的同時,還能提升雞的肉質品質、免疫性能和銷售價格。
3.2.4.2 循環農業生產模式
家庭農場可以沼氣發酵為核心,雞糞及污水等廢棄物收集至沼氣池厭氧環境中,通過微生物充分分解轉化成沼氣、沼液和沼渣,其中沼氣為可燃性混合氣體,是良好的家庭生產、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則是一種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料,可作為水稻、蔬菜、水果、食用菌、魚類等動植物的肥料或養料,因而衍生出“雞-沼-林、果、菜、花卉、草、茶、菌、漁”等多種生態模式,由此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新時代的家庭農場務必要樹立綠色環保、提質增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平衡生產和生態,合理、高效處理養雞生產中的糞污,把家庭農場打造成生態農莊和美麗牧場,并在此基礎上拓展第三產業,發展集“農業+旅游+體驗+文化”于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實現家庭農場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