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瑾瑾,張秋霞,趙靜靜
(焦作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焦作454150)
當前,部分養殖場戶法律意識淡薄,在生豬出欄前,未申報檢疫就從事生豬調運活動,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構成銷售運輸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行為。官方獸醫查獲此類違法行為后,要依法進行立案查處,同時為了防止疫病傳播,挽回養殖場戶的經濟損失,要對動物依法進行補檢,符合補檢條件的,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不符合補檢條件的,依法進行處置。但基層官方獸醫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惑,如補檢條件不明確,不符合條件的,后續如何處置沒有具體規定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制約了動物補檢工作的有序進行,不利于動物疫病防控和依法行政工作長效機制的運行。筆者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分析了補檢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疑惑和難點,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健全動物補檢工作長效機制提供思考借鑒。
與動物補檢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及農業農村部有關規定等。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禁止屠宰、經營、運輸下列動物和生產、經營、加工、貯藏、運輸下列動物產品:封鎖疫區內與所發生動物疫病有關的;疫區內易感染的;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其他不符合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有關動物防疫規定的。其中對于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的動物,應當依據本法第五十九條關于“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執行監督檢查任務,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或者阻礙:對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的動物實施補檢。”之規定實施補檢。
對動物實施補檢時,要按照《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第四十條規定“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的動物,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補檢,并依照《動物防疫法》處理處罰。符合下列條件的,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不符合的,按照農業部有關規定進行處理。畜禽標識符合農業部規定;臨床檢查健康;農業部規定需要進行實驗室疫病檢測的,檢測結果符合要求。”
《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第四十條規定“符合下列條件的,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畜禽標識符合農業部規定;臨床檢查健康;農業部規定需要進行實驗室疫病檢測的,檢測結果符合要求。其中第一、二條,一般沒有異議,對于第三條,目前規定不明確,不便于基層進行操作和執行。比如,在當前非洲豬瘟疫情形勢下,農業農村部要求對跨省調運種豬、仔豬進行非洲豬瘟檢測,憑非洲豬瘟檢測報告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但對于補檢的沒有明確要求,同時也只是針對跨省調運種豬、仔豬,而對于商品育肥豬沒有明確,如果不進行檢測,一旦出現問題,造成疫情發生,給官方獸醫帶來被追責問責的風險。
不符合補檢條件的情形主要集中在第一條。執法實踐發現,凡是逃避檢疫的,大部分都不加施生豬耳標,此時就不符合補檢條件,對于不符合補檢條件的,要按照農業部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但目前未見到有對不符合補檢條件進行處理的相關規定,因此,讓基層執法人員處于兩難境地。對于查處的生豬如何處置,是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對生豬直接進行無害化處理,法律法規沒有依據,群眾一旦起訴到法院,將面臨極大的敗訴風險,如果讓養殖場戶直接拉走,將來一旦出現疫情等問題,官方獸醫將面臨亂作為、不作為的失職瀆職風險,因此對于不符合補檢條件的后續處置問題亟待解決。
亟待從法律制度層面解決動物補檢問題,彌補法律法規空白,健全完善對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動物補檢的法律法規,建議對《動物檢疫管理辦法》進一步修訂完善,明確補檢的具體規定,梳理細化具體補檢條件,科學合理設置補檢條件,尤其要具體明確不符合補檢條件的后續處置問題,如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切實解決處置無依據的問題,建議農業農村部制定專門的規定,以便于基層執法人員在對動物補檢時具體參考和執行,解決官方獸醫的后顧之憂。
解決補檢的問題,關鍵還在于控制源頭,通過嚴厲打擊違法行為,震懾違法分子,來避免補檢行為的發生。要拓展舉報渠道,豐富電話、網絡、郵箱等多種舉報方式,健全完善舉報獎勵制度,提高群眾舉報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意識,廣泛收集群眾舉報信息,認真梳理排查線索,加強信息研判,及時開展明察暗訪、突擊檢查,大力整治逃檢行為。在加強日常監管、強化監督巡查的基礎上,健全完善網格化監管制度,不斷推動網格化監管責任落實,壓緊壓實監管責任,強化責任追究。定期和不定期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關鍵場所開展集中整治,嚴厲打擊逃避檢疫行為,提升養殖場戶、販運人依法申報檢疫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廣泛利用電視、手機、廣播、報紙等多種媒介,采取發放告知書、簽訂承諾書、懸掛條幅、張貼標語、流動廣播、發放宣傳手冊、舉辦宣介會等多種方式,全面宣傳國家關于動物檢疫的法律制度、政策規定以及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危害,管理相對人應當履行的義務及承擔的責任,有關典型案例等,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氛圍,形成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強大輿論聲勢,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主體責任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及時進行聯合懲戒和管理約束,切實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水平。建立以黑名單為核心的獎懲制度體系,完善違法懲戒、重點管控、守法獎勵、政策傾斜的獎懲聯動長效機制,不斷規范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