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恒
(新密市畜牧中心,河南 新密452370)
腐蹄病又稱傳染性蹄皮炎,為牛常見蹄病,主要癥狀表現為跛行,病蹄腫脹,觸診有熱痛,嚴重蹄底有化膿灶或竇道,伴有體溫升高等特征。牛患腐蹄病以壞死桿菌引起最為常見,夏季為放牧牛高發病季節,冬季為舍飼牛高發季節,成年牛比犢牛多發,乳牛比役用牛多發。
飼養管理條件差,牛蹄部經常浸泡于糞尿等污水中;長期舍飼造成鈣磷等礦物質缺乏或者比例失調;蹄角質或趾間皮膚被尖銳物扎刺損傷;蹄底部磨損過度使蹄角質抗感染力下降等原因,可引起壞死桿菌等厭氧菌感染。
依據發病快慢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兩個時期。
該時期的患病牛突然出現跛行,體溫40~41℃。患蹄腫脹,觸診有熱疼感,有些牛的蹄底部出現大小不等的孔或洞,有些牛的指(趾)間發現潰瘍面,上面有壞死物覆蓋,散發出惡臭的氣味。
隨著病牛深部組織的感染而形成深的化膿灶或者竇道。一些輕微病牛養殖條件改善后跛行癥狀會逐漸減輕,但不能恢復正常運步。在蹄冠緣、指(趾)間或者蹄球處出現竇道,并延伸到蹄內,結締組織增生,病肢較粗大,皮膚緊張變硬,病區被毛脫落。腐蹄病化膿波及蹄關節可出現高度跛行,觸碰疼痛非常明顯。
以皮膚呈濕疹性皮炎,有腐敗氣味為特征。主要表現為表皮增厚和充血,在指(趾)間隙有滲出物,有輕度跛行,嚴重可引起蹄閘脫落。
以指(趾)間結節、指(趾)間贅生物、指(趾)間結節皮炎為特征。主要表現為(趾)間隙前部的皮膚紅腫、脫毛、破潰,隨著病情發展,在(趾)間隙前部形成一“舌狀”突起并向地面延伸。
以前肢的內側指和后肢的外側趾為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病牛站立時弓背,在堅硬地上行走困難。前肢發病時后肢向前伸向腹下,或者前肢呈交叉狀態,當后肢發病時,常見后肢運動時劃圈。有些病牛的蹄冠皮膚發紅、增溫,蹄底角質脫色,變為黃色。
運動場和圈舍要保持衛生干凈,及時清理地面鐵釘等尖銳物品,防止扎傷牛蹄。地面平坦無污水蓄積,避免污水長期浸泡蹄部。加強飼養管理,鈣磷比例及微量元素等符合飼養標準。定期修整牛蹄,尤其是乳牛,每年修蹄1~2 次,可減少腐蹄病的發病率。針對蹄底角質發病時,用2%~4%高錳酸鉀、5%硫酸銅浴蹄。蹄部出現蜂窩織炎時用2%高錳酸鉀浴蹄,蜂窩織炎延伸至系關節出現腫脹、跛行嚴重時應用抗生素消炎。蹄底部出現瘺管或者小洞,須進行擴創,除去壞死角質,用雙氧水清創,再用10%碘酊消毒,最后撒磺胺結晶粉并繃帶包扎,同時,全身用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