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爽 陳瑜 付毅飛 唐婷 張景陽 張蘊 趙漢斌 俞慧友 王迎霞 李寶樂 張偉明
每一粒熬過冬天的種子,都有一個關于春天的夢想。
中國人要圓“中國夢”,科技當仁不讓地成為引擎。
2019年最后一天,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新年賀詞一經發表,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溫暖振奮。
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歷數了過去這一年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斗導航全球組網進入沖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這些成就凝結著新時代奮斗者的心血和汗水,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采、中國力量。”
這一程,山遙水闊,前路迢迢。有道是,任重道遠,事在人為。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精神抖擻再出發!
2019年末,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發射成功,為國人送上了一份難忘的新年禮物。僅僅4天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朱曦全就在習近平主席發表的2020年新年賀詞中聽到了這個浸透航天人心血和汗水的名字——長征五號。對此,他心潮起伏:“從2017年失利到如今的‘重生,908個晝夜的磨礪,我國航天工作者秉承航天精神,負重攻堅,開展了數百項技術改進和試驗驗證工作,最終走出至暗時刻,戰勝挑戰,贏得掌聲。”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美的誓言是報國。”朱曦全說,“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為2020年我國航天探月工程三期、火星探測等一系列重大任務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中國航天人,我們要銘記‘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的初心和使命,向祖國和人民交出更加滿意的答卷。”
聽到習近平主席首先就提到“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作為“嫦娥四號”團隊的一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難掩激動:“除了驕傲和自豪,我更深深體會到‘用汗水澆灌收獲。”
“號角已經吹響,我們科技工作者深感責任重于泰山。只能心無旁騖,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發揚愛國奉獻、發奮圖強、矢志創新的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王赤說。
對于中船集團第七○八所研究員、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來說,來自萬里之遙的祖國的問候是對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雪龍2號團隊的最強鼓舞:“聽到習近平主席提到雪龍2號首航南極,稱我們為新時代工作者,我倍感激動。對于參加這次首航第一階段破冰任務后剛剛回到國內的我來講,這更是一種責任和鞭策!”
“十年磨一劍,新建的雪龍2號今年憑借自身的破冰能力,帶領我們深入到冰山環繞的南極冰蓋,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抵近我國的南極考察站——中山站,為安全高效地完成冰面卸貨提供了強大保障,現場所有親歷者無不歡呼雀躍、心潮澎湃。”吳剛說,身后是雪龍2號首航破冰留下的碎冰道,面前是中山站,那幅畫面令自己永生難忘。
“這次也是我為了新船建設第二次去南極。沿著恩師張炳炎院士指引的方向,憑借身后破冰船各方參與者和設計團隊的一步一個腳印,雪龍2號破冰前行,勇往直前。這是中國科考和船舶事業的傳承,也是中國風采和中國力量的集體展現。”吳剛說。
中國風采、中國力量,這八個字既是新年賀詞中對新時代奮斗者的禮贊,也是無數奔赴發射現場、極地冰原、人跡罕至處的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寫照。投身祖國的科技創新事業、探索人類未知的疆界,他們不辱使命。
看得見的高光時刻之外,也有生活于無聲處的改變。5G發牌,商用加速,中國站在研發落地的最前沿。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看來,5G會全方位改善人們的生活:家居、醫療、交通、金融服務等更智能,教育更場景化、定制化,城市社區更開放、安全、包容,人們的創新興趣、創業熱情更昂揚。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他對前路更有信心,“2020年是5G建設的關鍵之年,作為一名通信人,很榮幸參與到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中去,我們定當初心永在、砥礪前行,做好‘新時代奮斗者。”鐘章隊說。
2019年最后一天,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材料研究院院長董樊麗感想頗多。
“賀詞中提到內蒙古大草原壯美亮麗,不禁讓我想起了總書記2019年7月前來視察時的重要講話——‘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而構建生態安全屏障,離不開科技支撐下的產業綠色發展這一環。”她說。
董樊麗所在的研究院,是一個攜帶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和人才資源來到黃河“幾”字最北段開展技術服務和轉移轉化工作的平臺。
經過4年多開拓,研究院高純氧化鋁等5個項目中試成功并投產;技術支撐的3個重大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分別在鄂爾多斯等地開工建設并將于今年投產,帶動直接間接經濟產值將超百億元。
“2020年,我們將‘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董樊麗稱,研究院力爭在祖國北疆打造一個亮麗的校地合作平臺,助力產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