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黨旗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451000)
鄭州 107輔道在里程 K12+088.400~K12+128.100范圍上跨穿越鄭州軌道交通1號線博學路站至新鄭州站站盾構區間,兩者平面基本正交。該范圍隧道結構設計寬度約為36.4m,底板設計埋深約8.55m,隧道底板與地鐵盾構之間豎向最小凈距約為5.08m。
鄭州市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隧道工程位于鄭州市管城區,南起隴海北一街,北至熊耳河橋南側,工程范圍內紫荊山路主線隧道+地面道路全長892.33m。隧道基坑開挖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寬約28m,基坑深3.1~11.8m。鄭州地鐵2號線東隴區間右線在樁號K0+550處小角度斜交下穿市政隧道,兩構筑物交叉段長約200m。地鐵區間右線在市政隧道樁號K0+550處斜交進入隧道下方后,向北市政隧道縱斷逐步抬升,地鐵區間縱斷下壓。兩隧道凈距逐漸增大,兩隧道凈距較近段為K0+550~K0+590,基坑底距離區間地鐵隧道拱頂凈距最近4.8m。
地鐵隧道主體為盾構施工,由壁厚0.3m、外徑6.2m的C50混凝土預制管片拼裝而成。
基坑工程于地鐵1、2號線上方開挖,本工程施工造成地鐵結構設施絕對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包括各種加載和卸載的最終位移量)≤10mm,報警值為5mm,收斂控制標準為10mm。
由于地鐵的重要性,相交段基坑施工必須對地鐵盾構采取保護措施,主要考慮的問題是:
直接在盾構上方近距離開挖引起的盾構上浮問題;
地下結構“欠補償”對下方盾構抗浮的影響。
根據地鐵的安全重要性,在地鐵上方區域施工,監測是本工程的重中之重。對地鐵安全性的監測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施工的“眼睛”,是確保工程順利、快速施工的依據,只有將現場監測反饋的動態信息與設計、施工相結合,發現不穩定因素及時采取安全補救措施,才能確保地鐵的安全。所以該區域施工時,對地鐵的監測工作是重點、難點,必須高度重視,并周密組織實施。
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和交流平臺,保證監測單位及時將監測結果傳送到業主、指揮部、設計、監理和施工單位,以便于各單位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或發現異常立即上報進行處理。
優化地鐵上方施工方案,經專家論證后嚴格按方案執行。
成立地鐵保護應急小組,編制合格有效的應急預案。
4.1.1 施工方案
上跨節點C30為暗埋段,結構形式為單層雙孔箱涵。基坑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先施工上跨節點南北兩側基坑,后施工上跨節點基坑。上跨節點基坑長約39.7m,寬約36.4m,深約6.50m。為保護下方地鐵盾構區間,基坑采用化大為小的原則,共分為16個小基坑,其中地鐵盾構區間兩側共6個(基坑 A1~A3、B1~B3),地鐵盾構正上方共 10 個(基坑C1~C5、D1~D5)。 基坑東西兩側支護結構及內部分隔墻均采用φ850SMW工法樁,型鋼密插,上跨節點基坑豎向設置一道支撐,基坑內外側土體均采用φ850@600三軸攪拌樁加固,上跨節點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要求地面最大沉降≤0.15%H,圍護墻最大水平位移≤0.18%H(H為基坑開挖深度)。
4.1.2 主要施工控制措施
基坑開挖正式實施前必須設置試驗坑,并在坑內預演開挖、割除工法樁、清理樁頭、吊放鋼筋籠及澆筑底板等工序,確保基坑開挖及底板澆筑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開挖出的土方用自卸車及時外運,若受揚塵治理影響不能及時外運的土方可臨時堆放在C29、C31段主體結構上部,但必須距上跨地鐵節點段基坑邊線15m以外,防止過量荷載對結構下方土體擠壓導致C30段地基隆起。
每個基坑開挖第一層土(厚度約2.5m)需根據地基加固的強度及地鐵隧道的變形加以調整,若地基加固達到設計強度,方可一次性挖除;否則應結合監測數據分層進行。
現場預備袋裝鐵砂,上跨節點兩側盾構隧道內預先停放重車,若基坑底板澆筑完畢后盾構區間隆起大于5mm,則底板上采用袋裝鐵砂壓載,壓載不超過25KPa,盾構隧道內采用重車壓重。
每個小基坑(XX-1~3)從第一次卸載開挖土體到澆筑結構底板,應控制在地鐵1號線非運營時間范圍內完成,具體控制時間應同地鐵運營單位協商確定。施工單位在上跨節點開挖前應設置試驗坑,并在坑內預演開挖、拆除工法樁、清理樁頭、吊放鋼筋籠及澆筑底板等工序,確保基坑開挖及底板澆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如超過地鐵停運時間則停止施工,回填基坑,待下次地鐵停運期間復工。
4.2.1 施工方案
市政隧道與地鐵區間隧道近接斜交段施工時,隨著上覆市政隧道基坑土體的開挖,地鐵區間隧道上方土體發生卸載效應,使下臥地鐵區間隧道周圍土體隆起;施工會對一定范圍內的土體產生擾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隧道周圍土體將發生固結沉降;由于隧道為長條型結構,其柔性較大,因而隧道結構也會隨周圍土體位移場的變化而下沉或隆起。
在市政隧道施工過程中,一方面要控制區間隧道局部沉降量,使隧道線形滿足曲率變化在1/15 000之內,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累計沉降量,使其滿足結構設施絕對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20mm(包括各種加載和卸載的最終位移量)。
紫荊山路下穿隧道工程應采取合適的設計和施工方案,最大程度減少市政隧道基坑開挖對地鐵區間隧道的影響。擬采用的主要施工保護措施有:
土體加固:采用φ850三軸水泥土深層攪拌樁(濕法),加固深度及范圍不變。暫定采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摻量15%,水灰比1∶1,預攪下沉速度 0.5~1m/min、提升噴漿速度≤0.5m/min、攪拌轉速16r/min。施工前應進行攪拌樁成樁試驗確定最終工藝及參數。
交叉段圍護樁施工:交叉段(K0+550~K0+595)東側市政隧道圍護結構宜在地鐵施工前施工,以避免圍護樁施工土體擾動對地鐵區間產生不利影響。
分段施工:在基坑開挖和結構施工階段,實行分區、分段施工方案。結構施工時,宜先施工非交叉段及交叉段基坑深度較淺段結構,最后施工交叉近接段。
4.2.2 主要施工控制措施
在施工隊伍進場后,除確保圍護樁施工質量外,首先應著重對挖土、支撐施工等環節進行施工控制,嚴格按照“分區、分層、分塊、對稱、平衡、限時”開挖及支撐的原則施工,并在暴露坑底的位置時立即澆搗墊層和底板,做到每塊從開挖到鋪設墊層和底板完成時間不超過8h,澆筑早強、微膨脹混凝土,并且在底板混凝土初凝4h后,堆積砂包配重壓載,然后再開挖下一塊土。必要時在地鐵區間(未運營)內部壓重,防止地鐵區間上浮。
在施工過程中,基坑開挖、支撐、結構同時穿插進行中,對各專 業單位進行嚴格監管、控制:
明確技術要求,根據不同的工序、節點編制具體的施工作業指導書,管理上落實個人的分工及相應的責任,切實有效地將方案落到實處;
當施工中遇到疑難問題或與方案不符之處,及時反饋給技術部門,并對方案進行局部調整,從管理體制上保證市政隧道施工始終處于可控狀態。
4.3.1 盾構隧道上浮的應對措施
現場鋼筋混凝土壓重塊備足,存放不少于2000 t。基坑開挖完成后,及時封閉基底,盡快施工主體底板結構。
在基坑及盾構隧道內設置監測點,及時掌握施工過程中基坑及盾構隧道變化情況,做到信息化施工。
4.3.2 支護結構變形過大、整體失穩的應急處理措施
當支護結構變形過大、整體失穩的事故發生時,應立即停止施工作業,根據事故的不同情況,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基坑開挖過程中,及時架設鋼支撐。支撐連接處要可靠,確保支撐體系穩定。
施工時嚴格控制鋼支撐各支點的豎向標高及橫向位置,確保鋼支撐的軸力方向與軸線方向一致。
4.3.3 基坑周圍產生過大的地表沉降的應急處理措施
地表壓力造成基坑周圍變形過大時,暫停開挖施工。
禁止重型設備通過,發現異常,立即加密支撐軸力、基坑收斂、地面沉降監測頻率,24h觀察基坑動態,以檢測信息確定是否繼續向下開挖或開挖多少。
加強對地表的監測頻次,對可能引發其他安全隱患進行分析處理。
由于基坑開挖出現基坑附近的建(構)筑物變形時,在建(構)筑物下部采取多道注漿的加固方法,對建(構)筑物進行保護性的處理措施。
加強施工監測工作,做好信息化施工。對隧道的沉降變形、徑向變形、整體偏移變形、坑外水位、基坑側向變形、管線變形、周邊建筑沉降變形等進行監測。根據監測數據分析隧道、基坑的變形值和變形趨勢,及時采用對應措施對區間隧道變形進行調控。
市政隧道與地鐵區間斜交段:紫荊山路下穿隧道與地鐵區間近接 段基坑深度較大,且兩隧道凈距小,市政隧道開挖及施工對地鐵區間 影響較大,須采取合理的設計和施工方案。擬采用土體加固、分區分 段、土體抽條開挖、信息化施工等方法控制市政隧道施工對既有地鐵 區間的影響。數值計算結果顯示:基坑施工過程中隧道最大上浮量為11.25mm,隧道線形曲率變化≤1/15000。市政隧道基坑開挖及施工,對地鐵的影響是可控的,能夠保證施工期間既有地鐵區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