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崔紅玲
正在趕一篇新聞稿,手機響了,我一邊噼里啪啦用鍵盤碼字,一邊扭頭瞄了一眼。
來電顯示,是一個陌生的電話號碼。
眼下,正是全民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人與人之間,都盡可能地減少接觸,電話、微信等成了最安全的交流溝通方式。
這樣的陌生來電,我沒少接,他們大都是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同事的同事。
我連忙說,行,五分鐘后,您可取去。
疫情期間,人們十之七八都在家閑著,可得閑讀書的,實在不多。
曾在網上“撞見”過一些閑到無聊的生活橋段:一粒一粒地數火龍果籽、趴在窗口看一上午飛過了幾只小鳥、歪在沙發上刷抖音打游戲……與此同時,不忘安慰自己一句“在家歇著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只是,在家歇著,也只是給國家做了不添亂的貢獻而已,與其閑著戰“疫”,閑到無聊,何不找幾本書讀讀?
有一位老齡朋友,70歲時,從零基礎開始學英語,80歲時,舉家到歐州旅游,轉了一個多月,全靠他翻譯。
而他初學時,老哥們曾揶揄,都這么大歲數了,還想用外語跟老外嘮嘮嗑?他當時笑著反駁,萬一還能身板兒硬朗地再活個幾十年,倘若出趟國,這外語不就派上用場了?
后來,與他聊天,聊起讀書,他的觀點是:雖然可能會面對糟糕的情況,但朝我們迎面走來的,也有可能是美好,所以,與其虛度光陰,不如將時間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而讀書,就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我贊同。一個人,能在糟糕的情況下讀書,一旦情況反轉,美好也一定會如約而至。
(1)假設一棟樓一共有n層(n=10,20,30...),每層樓有m戶人居住,每戶每天平均乘坐電梯的人數是3個人,每人平均每天乘坐2次,則每層乘坐電梯的人數為6m;
很多年前,看過一檔訪談節目。嘉賓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關于事業史,他講了很多,但他一路打拼的種種艱辛,我都忘了,唯一記得的是他事業小有所成時,檢查出自己得了胃癌。
很多癌癥患者,都很絕望,被動地等待死亡。他頹廢了一陣后,忽然有一天,想得很透徹,覺得治癒并不是沒有可能,萬一自己幸運地活了下來呢?
于是,他在治療期間,堅持讀了很多書,有名人傳記、專業類的、管理類的,還有心理類的……
他后來也坦言,如果沒有治療期間的學習積累,自己的事業不可能做那么大。
抓住“有閑”的時間,去做“有料”的充電,我們才可能不負韶華。
眼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很多人都被迫成了“有閑”人。只是,連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的人,都能躺在病床上讀書,為什么被保護得好好的我們,還要無聊地用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打發時間呢?
要知道,美好的未來可期,卻難期,因為有很多優秀的人,比我們還要努力。
我們要迎著心中那束光,一步一步、堅持不懈、迎頭趕上,而不是借口疫情,止步不前,最終被未來淘汰。
唯有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離期待的未來越來越近。
唯有更多的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的祖國,才會未來可期。
畢竟,疫情之后,我們、我們的祖國,都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