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 姜軍
馬鈴薯是我州重要的糧食作物,傳統意義上的馬鈴薯種植需要大量的種植人員,而機械化種植技術只需要一個人便可完成本需多個人從事的繁重的種植任務。黔東南州的機械化種植技術包括機械耕整地、施有機肥、機耕施肥播、機械中耕培土、機械植保、機械殺秧、機械收獲等環節。
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用地宜選擇有一定規模、地勢平緩開闊、耕層深厚、土壤質地疏松、排水良好、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播前要進行機械化耕整,以改善土壤結構,為播種和薯苗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耕地作業包括翻土、松土、碎土等,整地作業是指耕后播種前對表層土壤進行的松碎、滅茬、掩埋雜草、平整、鎮壓、開溝、作畦、起壟等作業。要求深耕、細碎,機械化起壟要求壟體成型、飽滿、流暢、壟高寬一致,壟高、壟寬、壟距按農藝要求確定。
2.2.1 種薯處理
推廣使用整薯播種,薯種每塊重30~50g 為宜,但要剔除頂端密集芽眼,以保證出苗健壯,切塊薯種以縱切為主,兩把切刀交替使用。種塊塊徑2~3cm,重35~45g。每個切塊應保證有2 個以上芽眼。盡量使每一塊都帶有頂芽或塊莖上部的芽。切刀用0.3%高錳酸鉀、40%甲醛或75%的酒精消毒防病。切到病爛薯應剔除,并將切刀消毒。切好的薯塊及時用多菌靈、農用鏈霉素、滑石粉等按比例兌水拌種封閉切口。
2.2.2 全機械化播種
用聯合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下種、覆土、起壟、鎮壓的聯合播種。機械化播種要求開溝成型、深淺一致,施肥準確、均勻,不漏播、不重播、不損傷種薯,覆蓋均勻嚴實,壟體要求光、圓、實、直。同時覆土15~20cm,雙行起壟采用寬窄行,寬行行距70~85cm,窄行行距40~50cm,窩距25~40cm,種植密度為3000~4800 株/畝。
馬鈴薯機械化中耕的主要內容是機械鋤草、追肥和培土,黔東南州氣候多雨潮濕,抓好田間管理,及時鋤草、培土、排澇,有利于增加土壤透氣性,促進薯塊發育生長,避免薯塊青頭。一般在出苗率達到50%以上、植株高5~10cm 后進行一次機械化中耕鋤草作業,將壟溝土覆于壟頂,覆土3~5cm 左右。苗長到20cm 以上再進行1~2 次中耕,鋤草及追肥培土。中耕要做到不傷苗不鏟苗不傷壟。在馬鈴薯剛出苗未頂破地膜前,應用上土機或培土機覆蓋一層2~3cm 厚的土壤,以防止薯芽被曬壞,保障薯芽壯實,能破膜出苗。
馬鈴薯植保主要針對病蟲害防治,要有針對性地選用農藥,掌握好濃度、劑量和噴藥時間、次數及間隔期,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適時進行。
收獲前5~10 天應進行殺秧處理,去除莖葉雜草,待氣候好,土壤水分適中,機械作業不壅土、裹土、纏草時進行收獲作業,以保證作業質量。高海拔氣溫低的薯區,春馬鈴薯收獲季節較晚收期長,可待80%以上的莖葉腐爛后進行收獲作業,不需要殺秧扎秧,但雜草較多時要用殺秧機、秸稈還田機或割草機清除雜草,以利于挖掘作業。
馬鈴薯機械化收獲作業有側鋪條式、后鋪放式和聯合收獲三大類。黔東南薯區多用后鋪放式馬鈴薯挖掘機進行收獲。馬鈴薯挖掘深度一般要求15~20cm,挖幅有50~60cm、70~90cm、100~150cm 不等,視地形種植情況和機具而定,作業速度3~4km/h。
在種植之前需要科學合理地調整機械化設備,結合山區的氣候特點和土地特點進行適當的調整改進及優化,為進一步提升山區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奠定基礎,降低生產成本,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在機械化農業技術發展過程當中,人才的建設也非常重要,黔東南山區因為受到地形條件限制,一些先進的馬鈴薯種植模式無法得到應用推廣,從而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為此應該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定期對農業種植戶進行機械化技術的培訓和專業學習。
為了能夠研制出更好的機械化種植技術,應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實驗研究,將有生長優勢、經濟效益優勢的馬鈴薯種子進行試驗比較,培育出新的種子,實現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推廣。
科學的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對促進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起著關鍵作用。在具體種植過程當中應該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地區的差異性對種植技術進行適當調整,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