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渦陽縣星園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站 鄧小青
安徽省地處華東,近海臨江,區位優勢明顯,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從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開始,40 多年來,安徽省不斷加深農業改革和推動農機體系建設,到2018 年,全省農機總動力居全國第四,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但受到傳統農業模式、觀念及本地區固有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本省在基層農機推廣發展的許多方面仍有許多值得研究和發展的空間。
目前,安徽省縣、鄉二級種植業推廣系統共有推廣機構1560 個,其中,縣級202個,區域站109 個,鄉鎮1249 個,基本覆蓋了安徽省各縣、鄉鎮[1],這為全面掌握全省農機推廣情況和推進農機推廣發展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鑒于近年來縣、鄉“人、財、權”管理體制不統一,農機推廣隊伍不完善等問題,安徽省積極成立各類推廣研究專題小組,針對性地研究和解決農機推廣中遇到的問題,省各級農業部門互相監督,農機推廣發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隨著安徽省近年來對農機推廣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縣、鄉推廣人員人數基本穩定,結構仍以50 歲左右的中年為主,職稱和學歷方面則出現穩步增高的良好發展勢頭。
縣、鄉各農機推廣機構的財政支出基本被納入財政撥款范疇,推廣站的工作支出費用得到了保證,在保障工作人員合法利益的同時,也鼓勵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機推廣工作的服務水平。同時,在推廣站基礎建設、硬件投入、互聯網搭建等方面,財政投入逐年提升,提升了農機推廣發展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雖然安徽省針對農機推廣工作的體制管理進行了針對性研究和改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許多縣、鄉仍在管理體制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許多農機推廣機構的負責人仍由地方農業負責人或其他部門負責人兼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推廣工作產生了影響;“人、物、權”的分管不清晰,縣、鄉兩級由于各種原因,仍然不能就這三項問題針對性地形成簡易、清楚、便民的管理體制,導致出現各種耽誤工作進程,浪費人、物資源,責任互相推諉等情況。
雖然農機推廣人數較為穩定,但不可否認的是安徽省的人員編制仍有很大的空缺,同時又受到撤鄉并鎮改革的影響,推廣隊伍進一步精簡,此外,受到傳統觀念和福利待遇較低的影響,高學歷、高素質的建設性人才和青壯年不愿加入,其所占比例更進一步降低。人員隊伍的不足在現有情況下本就對農技推廣工作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如果不能改善這一情況,必然會出現農機推廣工作“后繼無人”的情況。再加上各種“借人、拉用”情況的發生,人員在編不在崗更讓隊伍建設艱難。
此外,缺乏高素質人才的加入,也會導致農機推廣發展工作不能及時地根據實際問題做出創新改革;推廣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地更新;對農機新技術和新產品不能快速掌握和推廣解讀,等等,都會極大地耽誤和影響將來農機推廣發展工作的進行。
針對現有發現的問題,縣、鄉農機推廣機構要積極響應安徽省“公益定位、綜合建站、分步推進、全面覆蓋”的規定,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明確責任、細化工作、分派到人,優化資源配置,拓寬服務項目,最大程度地推動農機推廣工作的進行。
加強與農業高校的合作,吸引在外就讀人才回流,利用本土優勢,通過提高人才薪資待遇、放寬外來人員落戶要求和增加就業福利等措施,加大人才引進投入。
針對現有人員隊伍組成情況,放寬對人員職稱評定的年齡限定,鼓勵高端人才職稱晉升,增加中高職稱崗位和薪資待遇,改善安徽省現有的人才配置。
調動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認可并肯定專業性農機人員為此作出的貢獻,以個別優秀先進代表帶動全員,全面推進農機推廣工作的進程。
目前,農業現代化正隨著社會經濟高速前進不斷發展,農機推廣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承接和改變傳統農業的耕種觀念,設身處地地以更加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讓農民更快、更好地接受農業機械化知識,同時也要不斷吸收新時代的先進元素,響應國家和安徽省農業政策,加強人員隊伍學習,完善推廣發展體系,更好地促進基層農業機械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