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 劉益青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將教育扶貧列為新時代國家扶貧工作的重點。據《2018 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8 年,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項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共資助全國普通高校學生4387.89 萬人次,資助資金1150.30 億元[1]。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出臺了相關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健全學生資助制度,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上學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決。
根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一般高等院校中,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在校生總數的10%~20%,特別困難學生的比例在5%~10%。從生源構成看,絕大多數學生屬于低收入家庭,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地區以及城鎮下崗職工家庭。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和招生批次的逐年擴大,經濟困難學生的入學比例逐年提升。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困懸殊、家庭關系復雜等原因,高職院校學生中因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無法就學或中途輟學等相關問題變得越發突出。相比其他同學,貧困學生會面臨更大的生活、學習壓力,更易產生心理問題。
針對高校貧困學生問題,國家從1994 年開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校內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的混合資助體系。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認真貫徹國家資助高校貧困學生的相關政策,形成了以“設立獎學金、推行國家助學貸款、開展勤工儉學、實施困難補助、采取學費減免”為主要內容的資助工作方式[2]。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經濟資助和幫扶,引導受助學生合理爭取國家助學政策,順利完成學業。
當前,全國各高校已經基本建立了以“獎、貸、助、補、減”為主的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為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隨著高校資助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發現這項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高職院校一般是由學生管理事務中心專門負責學生資助工作,主要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校獎學金的評定和申報,以及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專項減免學費、勤工儉學等物質資助工作。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或者是專業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學生資助中心在貧困生思想教育方面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現行的育人措施比較成舊老套,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我救助、自立自強素質的培養比較匱乏,育人工作略顯滯后。
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校級資助部門僅有1 名工作人員,負責統籌全校一萬兩千余名學生的資助工作,工作量非常龐大,容易造成學生資助工作效率低下。由于政策導向與經驗使然,高職院校的學生資助中心牽頭開展獎、助、貸工作,一般情況下都是下達任務給二級學院去完成,而各二級學院資助主管教師由輔導員兼任,任職輔導員在負責所帶班級各項日常事務管理的同時,兼顧負責全院貧困生資助工作。因此,在每年貧困生認定,獎助學金評定、發放,貧困生復查以及省資助系統庫數據錄入等資助任務下達時,二級學院資助工作負責人往往在資助崗位上疲于奔命,沒有時間詳細解讀相關政策[3]。而且,由于輔導員自身專業背景各不相同,加之日常事務工作繁雜瑣碎,很難花精力去研究和創新現有的工作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認知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對育人工作的開展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經濟困難學生容易產生依賴心理,認為國家和政府的幫扶是理所當然的,感恩意識和自強意識薄弱,有的思想偏執甚至滋生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的觀念。因此,資助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資助育人的工作理念,認真解讀、落實好國家方針政策,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
首先,學校層面應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貧困生數據庫的建設和管理中,逐步完善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載體。學校應該選派專人負責貧困生數據庫建設工作,運用大數據技術充分獲取、處理、加工、運用各類數據信息,建立貧困生的動態數據庫,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來推進精準資助機制的建設。貧困生數據庫包含新生入學時家庭經濟狀況及入學后日常消費狀況等重要信息[4]。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在應用大數據技術規范管理方面做了初步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學校引進了學生管理信息化平臺(CRP 系統)和微信校園卡。該系統可以清楚地記錄每一個同學的基本信息、上課出勤、考試成績、獎懲情況、參加活動積分制情況、宿舍內務情況等綜合信息。微信校園卡有效記錄了學生的日常消費情況,根據每月用餐次數和費用可以快速鎖定需要資助的經濟困難對象。資助中心可以根據這些日常數據掌握受助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和綜合表現,對他們的行為表現進行追蹤反饋。對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及時補充相關信息并上報,二級學院資助工作專員應該及時更新數據庫,保障學校資助工作的全覆蓋。
其次,高校需要進一步梳理資助工作的辦理流程,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學校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確定資助標準,建立量化評估指標體系,對受助對象進行科學評估和準確認定,杜絕“一刀切”現象。一般評定過程中,將評定等級區分為特別困難和一般困難,但實際情況復雜多變,這個標準需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細化。校級學生資助中心針對建檔立卡、生源地貸款、特殊家庭經濟困難、一般家庭經濟困難、突發性事件造成的經濟困難等不同情況來明確資助流程。在國家提倡精準扶貧的號召下,精準資助也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新趨勢。高校根據不同對象的實際需求進行幫扶,實現資助對象審核精準、資助標準精準和資金發放時間精準[5]。
入學之初,學校應該及時收集整理新生入學的第一手資料,從嚴審核登記,準確掌握新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程度,了解他們及其家庭的實際需求。通過講座等形式解讀好國家助學政策,確保一個不漏、一個不錯,資助工作專員及時將資助信息錄入全國和省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每學期,學校聯合相關地區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對申請助學金的同學進行資格審查和復查,共同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比對,精準識別經濟困難學生的貧困等級,確保資格審查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與當地民政部門加強聯系,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加強信息跟蹤,真正做到應助盡助。同時,輔導員要在班級內開展貧困生實際在校表現的民主測評,廣泛聽取同學意見,綜合考察其平時的學習、工作、生活等狀況,保證信息透明化和獎懲分明,真正做到助學金發放的公平公正。
在做好物質資助的同時,還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剛柔并濟。校級資助中心聯合二級學院每學期組織開展資助誠信教育的主題征文等相關活動,受助同學自發地以征文、繪畫等形式表達對國家資助幫扶政策的感激之情,牢固樹立誠信觀念和感恩意識。輔導員充分利用平時的班會課等活動對廣大學生加強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和奉獻精神,提高其綜合素質。通過談心談話、班團活動等方式鼓勵他們積極進取,在學習和生活中以優異的表現回報國家和社會。學校對受助同學加強思想教育,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強化資助工作的育人效果。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必須成立專門的學生資助中心,按照在校學生人數2500∶1 的比例配備專職干部負責資助育人專項工作。專職人員要加強資助工作的審核管理,落實好國家和學校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和措施,配合銀行做好貸款的申請、發放、貸后管理和風險防范工作[6]。還要培養一支有戰斗力有責任心的資助工作團隊,進一步規范學生資助程序、規范資金管理和信息管理,不斷提高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水平。
各高校要開展資助政策和資助流程的培訓工作,幫助輔導員加深對相關資助政策的理解和把握,進一步熟悉工作流程,使其不斷提升學生資助管理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效能。通過相關培訓和考核,輔導員應該熟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國家助學金評審的詳細要求,對國家獎學金政策、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大學生征兵入伍補償等政策進行全面解讀,并能將文件精神高效準確地傳達給廣大學生并讓其理解和掌握,能夠真正幫助到經濟上、思想上需要幫扶的學生。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自身應該提升責任意識,認真落實學院各項規章制度,努力提升學生教育、服務和管理水平,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兌現黨和政府“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階段,實現教育扶貧是新時代國家扶貧工作的重點。在當前疫情影響下,脫貧攻堅工作面臨一些困難,但我國絲毫沒有動搖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面對新的形勢,高校輔導員應該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精準化資助的工作理念,當好國家政策的發聲筒,認真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確保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