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 么建娜
關鍵字:環境污染;環境健康權;環境侵權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總量也是連年遞增,我國的GDP 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雖然經濟的發展使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經濟的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例如,人們因為發展重工業導致了霧霾的產生,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思想也解放了,所以人們逐漸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對環境問題更加重視。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如皮膚癌、胎兒畸形等。
健康權是人們的基本權利,健康應該是人們享有能達到的最高體制和心理健康標準,除了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完滿狀態以外,還應該包括環境健康。環境問題最終造成人們的生存環境質量下降并且使生態嚴重失調,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人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影響。20 世紀中期,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年來,隨著霧霾、鄰避現象等新詞進入人們的視野,人們對環境影響人類生存的普遍危機感也在逐步提升。
近年來,關于環境侵權的案件越來越多,早期涉及環境侵權的法律依據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環保單行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了“環境污染責任”。雖然相關的條款并不是十分充足,但卻對環境侵權責任的問題進行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5 條將環境污染納入公益訴訟的范圍。2015 年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國和國環境保護法》再次重申了環境侵權案件的法律適用依據:“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國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近年來,西方國家總是在國際會議上利用中國的人權問題來干涉中國的外交,可見人權的重要作用。加強環境健康權的保護,是人權在歷史發展中的進步,當現有的人權保障制度不能滿足對環境健康的保護時,就應該主動加上環境健康權在人權中的保護內容。將環境健康權作為一項獨立的、與其他權利平等的基本權利。當然在確立環境健康權為一項單獨權利的同時應該避免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健康權不僅是為了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還保護地球上的水、動植物等。這樣,就可以促使在憲法中將環境健康權進行明確規定,更能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我國越來越重視人的權利,所以將環境健康權吸收到現有法律中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將環境健康權納入法律也是我國法律進步的體現。環境問題涉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了優美的環境、清潔的空氣才能更好地保障人的權益,更好地保障我們的健康權,環境的優美也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的。
隨著環境質量的不斷下降,公民維護環境健康權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導致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概率越來越大。由于環境遭到污染,人們的室外活動量變少,因為霧霾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得不戴口罩出行。重污染、重大環境污染問題事件的發生率也從年均20 起增長到年均97 起,這么驚人的數字,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環境污染的重視,對環境健康權的重視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環境污染的加重也會限制經濟的增長,當然這種影響是間接性的,環境污染會造成許多資源的流失,環境被污染后我們會耗費大量的資金去治理,增加了經濟成本。所以減少環境污染是十分必要的,這也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切忌先污染后治理。
我國的環境質量不斷下降,污染事故頻發,導致現有的一些環境保護制度不能完全保護公民的環境健康權,并且沒有與健康保護接軌,我國的環境標準不是以人的健康需求為標準建立的,也缺少評估環境質量對人健康影響的評價內容,一系列法律建設仍不完善,仍有漏洞尚待我們去填補。
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城鄉差距的加大,使農村的基礎設施與城鎮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近年來,霧霾和PM2.5 這些詞語進入人們的視野,一個大的城市會有幾十個、幾百個PM2.5 監控站,實時監控環境質量。但是在農村有些河流充滿著化工廠排出的廢水,一些小村落甚至變成了癌癥村,怪病和傷痛充斥著整個小村。而這些只有在媒體報道出來后,才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些都對特殊群體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公民在受到環境侵權后,無處上訴,沒有完整的體系可以保護他們的權益。另外,環境保護的相關機關,不是主動查處環境污染事件,而是被動的處理;公民的環境健康權遭到損害后,才會處理。這樣做未必有“亡羊補牢”的效果。環境侵權司法救濟的“大門”難進、環境侵權的司法救濟舉證困難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雖然出臺了《中華人民國和國環境保護法》,但其規定依然不能涉及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建立專門保護特殊健康群體的法律,對于特殊群體的保護是基本人權的需要,也是我國法律的缺失之處。應以人為中心,完善環境標準,使滿足人類生存健康與發展的環境要素處于人體可接受的范圍內。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憲法中規定公民的環境健康權的重要作用就是賦予公民對國家的請求權,使國家的保障不是一種慈善行為,而是一種法律義務。同時應該明確政府各個部門的職能。政府作為保護公民權利的主體,應當做到權責分明,加強監管,獎罰分明。明確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法律責任,使地方政府對地方的環境質量負責,保證環境的安全。
制定專門的環境侵權法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修改民法、環境法中不相適應的部分。制定起因果關系推定、舉證責任倒置等有利于保護環境污染受害者權益的規則。針對環境侵權案件增加的問題,應確定環境侵權后的環境救濟方法和具體的環境賠償標準。針對環境侵權上訴的大門難進的問題,應該放開環境問題的司法訴訟針對,保證公民在受到環境侵權后,有可以表達自己請求的機會,有懲罰犯罪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