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范貽銘
“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1]。這兩話是詹姆士對真理最總括性的總結,也是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句話。實用主義理解下的真理,是對人所發展的事件過程有用,產生好的結果,能夠滿足人們當下的需求,或許還能帶給人們利益。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觀念,某些觀念如果對我們當下有用,那它就是真理。例如,我在西藏旅游,因為大客車拋錨,所以只能在公路上行走,已經臨近傍晚,肚子很餓,這個時候,突然后面出現了光亮,一輛車行駛過來,我意識到如果我伸手能搭上這輛車,我就可以讓車主捎我一程,帶我去飯館或是我現在想要去到的地方,而這里伸手順利搭上這輛車,對于當時的我就是有用的,也就是有益于我的。在這個例子中,我能搭上車是對我能找到飯館是有用的,可以解決我當下的窘境,那這就是真理。在實用主義中,真理就是有用的,對自己有益的,詹姆士的真理觀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真理是一種有用的觀念,它的發展過程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甚至可以帶給人們相應的利益或幫助人們取得成功?;谶@樣的認識,詹姆士將“有用”“利益”作為評價真理的評判標準。比如此時此刻的我正在寫論文,所以假定這個物就是電腦,我用電腦去寫論文,如果沒有這個電腦我便無法寫論文,所以完成這篇論文這臺電腦也是有功勞的,電腦這個物幫助我完成了論文,甚至會給我帶來利益,利益指假設為我在之后的論文發表中獲獎,從而獲得了名譽甚至金錢,那這個結果就給我帶來了直觀的利益。用詹姆士對于真理的解釋,那真理就是有一個完整的、合理的發展過程,從而形成了真理和利益的關系,所以說真理即利益。
詹姆士認為所謂真理就是一種方便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問題討論起來都是毫無頭緒爭論不休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各執一詞,并且能自圓其說。當遇到這種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因為實用主義是根據每個理論的效用問題,來解釋這個觀點,用他們自己的理論去解決他們的問題,但不是全部,而是片段,也就是說,對于實用主義來說,解釋這一爭論的關鍵,就是運用對自己有用的觀點,可能富含很多種的理論,去組合解決這一整體性的問題??赡苓€是有很多人不認同實用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實用主義能準確找到爭論的爆發點,為我們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說真理即方法。
實用主義真理觀和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如果從本質出發,還是有許多相同點的:對于真理的基本認識還是相當一致的,當然,如果基點都不一樣的話,也沒有拿出來進行比較的必要了;都認為真理是人們對于觀念的一種最終認識,是對觀念的一種總結,滿足于事實的就是真理,反之則是謬論。重點在于二者的區別:對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我們一定不陌生,毛主席首次站在馬克思主義者的角度提出了這一命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真理是需要去被發現,用不斷的實踐去解釋的,它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是客觀的、有著絕對性的、獨一無二的存在,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轉移的觀念;而對于實用主義者,他們所認識的真理正好相反,他們認為真理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是具有流動性的,“真理根據觀念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它之所以成為真理,是由于事件的發展造成的”[2]。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認為真理是不會變化的,它的存在和人無關,它不存在所謂的評判標準。而實用主義所認為的真理觀則是以利益和結果作為真理最終的評判標準,真理是服務于人的,這一觀念對人有用,那這觀念對于特定的人來說它就是真理。對于傳統真理觀來說,實用主義真理觀對真理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從不變的轉化為變化的,從靜態的轉化為動態的,是一種證實的過程發展而不是體系的結果論。馬克思主義強調發現真理是最終目的,而實用主義強調運用真理則為最終目的。
“有用就是真理?!边@是詹姆士實用主義的核心,但是詹姆士沒有對這其中的“有用”進行很明確的界定,什么可以稱為有用,它是廣指社會還是特指個人,他也只是很模糊的說明,缺乏具體性和系統性。詹姆士認為真理無須證實,直接證明和間接證明同樣有效,只要不與生活發生沖突。但在生活中,有著成千上萬的觀念,這些觀念對于所有人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觀念對一個人有效,對另一個人卻無效,因為每個人所需要完成自己發展過程的事物是不一樣的。拿寫論文來說,有的人會認為我在絕對安靜的情況下是可以安心寫論文的,而有的人則認為我在一個很多人學習的環境下可以安心寫論文。對使用某種觀念的人們來說,當下的觀念對自己取得一個好的結果有用,那他就可以稱為真理,但相反,使用這種觀念并沒有幫助另外的人群取得好的結果,那它就是無用的,就不可稱為真理。
馬克思主義真理觀認為,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對事件產生更多更新的認識,深化了認知水平,推動真理認知的擴展和深入,從而加深對最終真理的認識。詹姆士則堅持認為真理是不需要證明去認識的,應該是在事件發展過程中,認識真理。詹姆士在談到唯物論、唯心論和經驗論時,只是把它們歸結為身和心、感覺和理智、行動和標準等形式的二元論,并以主觀和客觀統一的“原始經驗”代替傳統的二元論,容易導致不分主觀和客觀,不分物質和精神。因為物質和精神是不同類的東西,混淆物質和精神的界限,就會偏向唯心主義,但值得一提得是,詹姆士從始至終不認為唯心主義的真理觀是錯誤的。
實用主義對真理賦予了新層次的內涵,詹姆士認為有用的關鍵就是真理,真理是一種利益也是一種方法,是運動的、變化的觀念,并為人們所用。人們實踐的發展決定真理的發展方向,對于這一全新的命題,在哲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但對于實用主義真理觀來說,有些核心觀點卻保持一種不證自清的態度,還附帶了嚴重的唯心主義色彩,還需要我們這些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者去取精去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