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苗新雨
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典時期和希臘化的交接時期,復雜的時代背景促成了亞里士多德城邦倫理思想的形成。
從政治上來看,當時的社會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當時希臘實行奴隸制,深刻影響了古希臘的社會政治制度,是希臘城邦覆滅的重要原因,希臘后被馬其頓王國吞并。一系列戰爭使農民苦不堪言,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級斗爭十分尖銳,并且當時新興奴隸主階層興起并發展,而亞里士多德屬于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他提出一系列的倫理思想主要是為了調和當時的社會矛盾,維護城邦的統治。
從經濟發展背景來看,當時的古希臘城邦的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工商業繁榮,出現了工商業奴隸主經濟,由此帶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思想觀念的進步。
從當時的文化發展來看,當時希臘的思想反映著進入文明時代的歐洲先進民族的倫理精神,在當時的古希臘社會,智者學派的出現以及之前的感性主義、快樂主義等理論的鋪墊,使這些學派或多或少都強調理性的重要性,所以理性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各個學派都有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由此形成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是產生于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
亞里士多德認為,怎樣才能生活得好、做得好的一般原理就是中道,概括來講就是在包含快樂、痛苦以及情感的實踐上不要過度也不要不及,應當做到理性適度。
那么中道原理是如何產生的?由于人的德性分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教導生成,而道德德性是通過習慣養成,它是一種以追求適度為目的的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存在于適度。道德德性包含實踐和情感,實踐和情感中都包含著過度、不及與適度這三種品質。在情感和實踐中,過度與不及都是錯誤的,而適度是正確的、受人稱贊的。人們的道德生成于有德性的實踐,所以說,想要有德性就要在實踐中做到適度。
由于實踐是連續性的,中道原理的重要基礎就是實踐事務上的連續性。在所有連續性的事務中都有過多、不及和適度,實踐的大概順序是:欲望+努斯(理性)→目的→選擇→實踐。由此可見,選擇是距離實踐最近的環節,“中道”是對實踐的要求,因此,距離實踐最近的選擇也就必須做到中道。
有三種品質:兩種惡,分別是過度和不及;一種善,是作為兩惡之間的適度的德性。從適度本身來看,適度有相對于對象的和相對于人自身的,即技藝上的中道和德性上的中道。技藝上的中道的目的是達到對于對象的適度品質,而德性上的中道目的是達到對于人而言的適度品質。
從過度與不及這兩種惡來看,二者都是一種極端,比如代表過度的“膽怯”與代表不及的“魯莽”,二者都不是一種有德行的品質,都是一種惡,而代表適度的“勇敢”就是一種值得我們去踐行的善的品質。
三種品質總體上都相互對立,彼此相反。兩個極端之間彼此對立相反,兩個極端也都與適度相反。亞里士多德認為,兩個極端的品質之間是最大的對立,但是有時候也不全是如此,比如有時在兩個極端的品質之間,其中一個極端的品質不明顯或者另一個極端的品質不明顯,會顯得適度的品質同其中一個極端接近而同另一個對立。盡管兩個極端都與適度相反,但是最大的相反卻存在于兩個極端之間。
在中道原理中,過度與不及都破壞完美,唯有適度才保存完美,也就是說過度或者不及都是錯誤的品質,因此錯誤具有多樣性,而正確的道路只有一個,那就是適度。中道原理看起來彼此平衡,但是并不能完全做到“兩邊相等”,因為適度有時會偏向過度,有時會偏向不及。偏向過度一邊容易損害別人,偏向不及一邊容易損害自身。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適度可能和過度更對立一點。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有些行為本身就意味著錯誤或者惡,所以根本不需要進行選擇,而且應該受到譴責,比如謀殺、幸災樂禍和偷竊等,在這類事情上沒有適度一說,因為這本身就是惡的,是非中道的。由此看來就不存在過度的適度與不及的適度。
對于如何才能做到適度,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要盡力避開與適度最為對立的極端。即使無法到達適度,也要進行積極的權衡,能夠“兩惡之中取其輕”,及時止損,這也是一直相對的智慧。
其次,要研究自己容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的事或物,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所以,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要謹慎地避開快樂,因為人們對于快樂往往不能自持,容易過分沉溺于其中,過度追求精神或肉體上的快樂,這里有一種自我約束的自律傾向,因為適度是由努斯(理性)決定的。我們不可能事事做到完全的適度,有時候會偏向過度一些,有時候會偏向不及一些,要曲折地無限接近中道。
亞里士多德的中道的倫理思想為當時的城邦統治與人們道德素養的提升提供了一種智慧,而這一思想在當代依舊有其價值與借鑒意義。
亞里士多德所謂的中道,并不是一種折中思想,而主要是一種適度,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去接近或者取得,像天平一樣。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卻很難,因為實踐和情感往往包含著一些主觀意愿和一些巧合原因,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恰如其分,所以有時候會偏向某一端。所以,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可以看成一種美好的追求與向往,一種對德性的無限接近。
中道原理的價值在我看來主要體現在兩點。對于個人來說,中道思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思想道德修養的方法,矯枉過正,不偏不倚。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們對微小榮譽的渴望與追求也可以有適度、過度與不及。雖然這一思想在當代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完完全全做到適度,但是它為當下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智慧以及一種提高自身道德素養的途徑。為我們的人生問題或者價值取向提供了一個倫理的價值參考標準。
對于社會來說,中道倫理思想有利于培育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欲望被無限激發,實際上就是一種過度。而中道的適度思想可以幫助人們樹立起一種適度的價值觀,不過分放縱欲望,也不消極避世,這有利于人們形成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總體看來,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為個體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理性而又適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