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 姜書瑾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農村經濟景象呈現出一片繁榮。同時鄉鎮企業也隨之興起。尤其是在20 世紀80 年代之后,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的影響下,大量勞動力獲得解放。大量的勞動力流向鄉鎮企業,促使鄉鎮企業蓬勃發展。
一方面,在工業發展前期,我國第二、三產業發展速度緩慢,尤其是鄉鎮的第二產業更是無法容納下突如而來的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集體經濟、國有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也不能同時吸收如此龐大的流動勞動力。所以依靠政府調控是無法使得這些勞動群體獲得就業機會的。所以,在20 世紀80 年代,我國的各個鄉鎮,人們自尋出路,多以家庭為單位創辦手工作坊,發展本地特色產業,探尋建立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銷售道路。并且逐步產生“技術”意識,早期的鄉鎮企業家開始注重技術。由此一來,在那個年代逐漸形成了“社隊企業”,這也是鄉鎮企業發展的源頭與根基。此后,鄉鎮企業像似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在各行各業出現。1984 年國家頒布文件將“社隊企業”正式命名為“鄉鎮企業”,并且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此后,鄉鎮企業就在理論和實踐上雙雙獲得新的發展。
直至現在,鄉鎮企業已成為我國基層農村發展的重要支柱力量,鄉鎮企業的出現不但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更是在大方向上推動了我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我國對于第二、三產業的需求量日益增長,而由于城市的局限性一部分二、三產業只能在鄉鎮企業中發展,包括鋼鐵、運輸、建筑、化學、餐飲、機械等行業。這些行業對工地建筑面積要求較大,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在農村建廠的偏好度較大。而這些將近吸收了25%的農村勞動力。所以說,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農民就業提供了崗位,并且顯著地提高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直接促進了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不同工種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原來單一的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單一的農民結構轉變成多種職業、多種階層的結構。而多元化的社會結構是社會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來看,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于農村社會結構的多元化起到推動作用,促使單一結構向多元化結構轉變。
鄉鎮企業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公司企業制度,需要先進科學的管理機制和運營機制,而這些是計劃經濟所缺少的。鄉鎮企業的發展需要市場的調配。現在,在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說明政府政策的優越性,也證明了鄉鎮企業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的突出貢獻。
相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在促進生活方式方面發揮了更為突出的作用。第二、三產業不同于第一產業,需要更多全面高素質的技術人員,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工作習慣都是和第一產業不同的。鄉鎮企業對于勞動力的要求大大改變了原有的農村的勞動人員的發展方向。使更多的人自律、自強,通過雙手創造財富。也使現代的觀念意識、現代的科技技術一步一步走進農村。
鄉鎮企業促使農村出現了工業,而工業化是促進城鎮化的前提,大量的人口的流動和集聚使得部分工業集群出現了與之配套的商業中心、教育中心和醫療中心,由此第三產業也因勢而起。鄉鎮企業的發展徹底打破了城鄉一、二、三產業隔離的局面,走出一條屬于中國農村的城鎮化的道路。
鄉鎮企業促進了農村的現代化,但也存在諸多缺點和不足,比如管理機制不完善,缺少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缺乏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人員培訓方面的缺乏,工業園區的規模較小,工業集群分散,等等。總之,鄉鎮企業的本質是第二、三產業的農村化,所面臨的就是城市“產出物”與農村“本土化”的矛盾。許多農民的工作性質已經是工人性質,但是他們的戶籍或者社會稱謂依舊是“農民”,這就使得企業和職工發生“脫軌現象”。
所以,我國要想徹底實現農業現代化還需要各階層的不斷努力鄉鎮企業作為基本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在促進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