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師范學院 張武生 劉和軍
傳統教育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決定了教育的側重點的發展,就應試教育而言,體教分離幾乎成為常態,體育教學與文化教學互不相干已心照不宣。在對學生的考核方面,不重體育成績,體育特長生考試不重文化考核。一方面,應試教育在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能力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側重點,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只關心和自己有關的、對自己有益的、能夠讓自己取得高分的學科,而忽略其他。另一方面,就體操教學而言,由于教學起點較低,學生在相關教學設備、教學方式方面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另外是學生在訓練中,僅限于小范圍的比賽,缺乏較高的賽事殿堂,導致學生對自身與對體操的認識都不夠全面,無法更好的進行自我突破。因此,在教育改革中,打破應試教育給體操教學帶來的弊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和首要問題。
“體教融合”的關鍵所在是我國當前的體制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運動員內部體制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就我國現行的運動員體制而言,在運動員退役后,無法得到足夠的生活保障。一方面,我國退役運動員很難從事新的職業,據不完全統計,有80%的退役運動員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運動員的培養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精力,我國每年平均會有25%的運動員面臨淘汰,有40%的運動員需要退役,導致我國運動員“青黃不接”,在老將退役后,新兵很難迅速脫穎而出。其次是在對運動員的管理方面,由于運動員受體育系統審批作用的影響,專業水平較高的運動員進入高校或是名校的門檻較低,而業余運動員的門檻卻是很高。再次是高校在運動員招生中,主要以一級運動員為主,對文化課成績不甚重視。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雖然各個高校制定和完善了相關的管理章程,但在對體育運動員的文化課的培養上,仍然只存在對語、數、英的基本課程內容的考核。同時,在對運動員的畢業考核中,只要運動成績優異就可以適當放寬文化課要求,這雖然有效地幫助了運動員順利畢業,但也導致運動員文化水平得不到提高。
在當前教育改革中,提高文化課程在運動員課程中的占比,推動“體教融合”發展,并不是說簡單地將文化課程由一節課增加至兩三節課。就體操運動而言,首先要對運動員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和運動過程進行詳細的記錄,制訂科學的訓練計劃。然而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對運動員采取狠練蠻練的訓練方式,認為練得時間越長越有效,導致許多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受傷。另外,在對學生的文化課培養方面,并不是要求學生必須坐在教室里才能學習文化課程,對于體育生,學??梢赃m當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帶來不同的教學體驗,在保證學生進行科學的體育訓練的同時,還能有效地學習到科學文化知識,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推動“體教融合”的發展。
在“體教融合”的路徑上,就體操而言,受我國應試教育影響,體育運動在高校教育中逐漸被邊緣化,體育特長生也被“隔離”,因此,打破傳統的體教分離的教學模式,提高體操運動員文化素質是當前推進“體教融合”的主要問題。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大——中——小”體育教學模式,將培養體育運動員分為三個階段。
提高體質健康意識是推動“體教融合”發展的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是我國當前學校教育的目標,但是隨著應試教育的不斷滲透,體育運動被各個主流學科不斷邊緣化,導致學生體質不斷下降。誠然應試教育的要求占很大的原因,但同時,學校和老師的不重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教師和學校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增強學生體質。
“體教融合”是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勢必會面臨多種問題,但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運動員是我國當前體育教育的首要目標。因此,只有不斷打破困境,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提高運動員能力,推進“體教融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