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延壽、拜泉、林甸、海倫、青岡,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
2020年2月26日,省政府常務會議上,這5個國家級貧困縣(市)摘帽退出的申請得到批復,標志著我省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出列。
作為全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22個省份之一,我省有20個國家級貧困縣和8個省級貧困縣,共1778個貧困村,脫貧攻堅關乎56萬貧困群眾對小康生活的熱切期盼。
“十三五”期間,我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打出了保障兜底、精準扶貧、產業扶貧、扶貧扶志等一套“組合拳”,一幅龍江百姓幸福生活的“新畫卷”已然繪就在廣袤的黑土地上。
政策扶持,過上有保障的好生活
“政府的扶貧政策不僅醫好了我身上的病,也治好了我的‘窮病,生活又有了奔頭。”明水縣永興鎮愛國村村民唐志貴的老伴兒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不能勞動,僅靠他一人種地維持家用;2016年,他又查出患有食管癌,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陷入泥淖。
得益于明水縣的健康扶貧政策,縣衛生部門啟動定點醫院大病救治程序,并組織專家給唐志貴做了手術,前后7次住院產生的11萬多元醫療費用,唐志貴個人僅需支付2000多元。
“村里扶貧干部幫著跑報銷手續不說,還提供公益性崗位讓我掙錢。除了好好干,我沒啥能回報的。”唐志貴感激地說。
為了讓像唐志貴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過上有保障的生活,2017年以來,我省上下聯動、統一協調,全力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省級層面先后出臺健康扶貧、產業扶貧、社會保障等13大類100余項政策文件,市、縣相應出臺系列承接性政策文件,建立了“四梁八柱”政策支撐體系,政策制度保障網不斷織牢、織密。
撫遠市濃橋鎮東方紅村村民屈晶已年過七旬,大半生都住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漏室”之中。2018年,借危房改造工程政策的東風,屈大娘實現了“安居樂業”的夢想——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她搬進了新家,經營起撈粉皮的生意,陳欠的外債也還清了。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呼喚更加精準、立體的措施落地。為此,省委書記張慶偉多次主持召開會議,部署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貧困學生都能有學上、上好學;覆蓋城鄉的多層次醫療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完善,新農合分級診療制度使群眾就醫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干凈清甜的飲用水流進千家萬戶,明亮的路燈照亮了平整的村路……教育資助、健康扶貧、醫保扶貧、危房改造、產業扶貧等10個方面48項政策措施,推動扶貧成效顯著提升。
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在黑土地上落地生根、拔節成長,筑牢了如期脫貧的基底。“正是有了這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貧舉措,我們才能做到解決絕對貧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不留‘鍋底。”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培元說。
產業帶動,邁上促民增收新臺階
2019年春節前夕,在明水縣興仁鎮興發村笤帚生產車間工作的村民楊貴義和老伴兒拿到8075元的月工資后,籌備了豐厚的年貨。生產車間的轟鳴聲一直持續到農歷小年,這一年間為村里開出120余萬元的人工費,小小的笤帚為全村28戶貧困戶掃出一條致富路。
“升級”的好日子,是發展扶貧產業得來的。為了實現“真脫貧、脫真貧”的目標,我省牽住產業項目扶貧這個牛鼻子,實施產業扶貧攻堅三年行動,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實現了貧困戶產業增收項目全覆蓋。
“村里無霜期一年僅80多天,莊稼產量不高;森林禁伐后,收入也沒了。”2016年,周廣新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漠河縣北極鎮北紅村這個“中國最北貧困村”時,面對毫無抓手的工作犯了難。在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周廣新將村里的“冷資源”轉化為火熱的旅游產業。短短一年時間,家庭旅館相繼拔地而起,這個常住人口僅300多人的小村莊年接待過夜游客近萬人,2018年年底就實現了整村脫貧。
在龍江大地上,產業發展助推脫貧增收實踐的生動上演,背后是扶貧干部的不懈努力。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龍江大地上15萬余名扶貧干部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省市縣三級派出駐村工作隊4254個,覆蓋到1778個貧困村。他們因地制宜找出路、對外聯絡引項目,讓一棟棟大棚建起、一個個產業項目落地、一件件農產品賣出價值。
在北安市楊家鄉,玉米深加工產業的落地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有了“軟包玉米罐頭之鄉”的美名。三個玉米加工廠不僅讓村民種植的玉米不愁銷路,還帶動了全鄉80多名貧困戶就業,每年實現勞務收入近40萬元。
在林甸縣巨賢村,“扶貧小菜園”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向全國,已累計為320戶農戶帶來55萬元經濟收益……
系列特色產業,托起了貧困戶致富的新希望——截至2020年10月,我省落地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項目3972個,建成光伏扶貧電站9286個,實現貧困戶產業增收項目全覆蓋,在脫貧致富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蓄積了強大力量。
“志智雙扶”,走上可持續的富裕路
對于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村民喬福軍來說,這半生中,有兩個高光時刻——一個是在2018年年底,他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拿到脫貧光榮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另一個是在2020年10月17日的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上,他作為“扶志”典型,捧回了“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的獎杯。
今年45歲的喬福軍,5歲時因受傷導致骨膜受損,胸背部嚴重畸形;妻子患先天性軟骨病,行動離不開拐杖;家中上有重病的老人、下有上小學的女兒,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僅靠種6畝多地……他一度對生活感到絕望。
2017年,縣里的扶貧車間使喬福軍重燃希望。經過技術培訓,喬福軍夫妻倆掌握了編織汽車坐墊的技術。勤懇好學的他不僅通過這項技術實現了脫貧,還給村里的貧困戶“打了個樣兒”——“自強奮進,靠雙手也能創造幸福!”成為扶貧車間主任后,喬福軍把這句話當作脫貧秘訣,鼓勵了一戶又一戶貧困戶走進車間、擺脫貧困。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我省各地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通過思想引領、解決就業、免費培訓、文化宣傳方式等激發貧困群體脫貧的內生動力。
2018年3月,成功脫貧的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村民李延喜成立了天歌養殖專業合作社,帶著6戶村民一起養大鵝,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李延喜雖然身患強直性脊柱炎,但沒有躺在扶貧政策上睡大覺,而是努力鉆研養殖技術,成了村里的“鵝司令”,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國家拉咱們一把,咱們自己要努力九分,小康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李延喜道出了“雙扶”的意義。外部的有力支持讓我省貧困地區、貧困戶激發出你爭我趕的動力,“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懶漢思想沒了市場,腦子轉起來、心里熱起來、身子動起來,掌握一技之長的貧困戶們正大步奔跑在更加光明的路上。
貧已去,春正來。迎著“十四五”的朝陽,接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腳步不停歇。向著“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職業”的目標邁進,龍江正謀長遠、再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