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2019年6月,在第六屆中俄博覽會上,伊春旅游吉祥物——森林精靈松鼠“嘟嘟”、森林衛士啄木鳥“木木”,還有嘉蔭“大恐龍”在伊春核心展區精彩亮相。這些憨態可掬、動感活潑的動物形象生動展現了“綠色伊春、生態伊春、活力新伊春”的新風貌,吸引著國內外參觀者駐足留影。
“十三五”開局之初,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省考察調研,首站來到伊春。在這個素有“祖國林都”“紅松故鄉”美譽的國有重點林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
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方向,“十三五”期間,我省深入貫徹落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走出了一條“顏值”與“產值”共贏的發展之路。
筑牢“綠色”之基,
蓄力建設生態強省
2018年10月初,伊春市朗鄉林業局轄區內出現疑似老虎足印。經專家勘察,確定腳印“主人”是一只身長兩三米的壯年雄性野生東北虎。時隔40年,野生東北虎又重游故地,不啻為伊春綠色轉型發展之路的生動注腳。
“將綠色發展理念厚植在黑土地中”,近年來,我省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振興發展的金字招牌,讓保護環境、愛護生態成為每個龍江兒女的共識。
伊春烏馬河林業局工人張英善已經記不清近40年來自己到底在小興安嶺栽了多少棵樹。“少說也得有100多萬棵了吧。”張英善爽朗地笑著,張開雙臂,伸出那雙帶繭的大手比畫起來——“最早栽下的那一批,得有這么粗了!”
“一棵大樹,成材,要幾十上百年;砍掉,卻用不了一分鐘。只砍不種,子孫們吃啥喝啥?!”自20世紀80年代初,張英善看著越來越禿的山、越來越少的樹,便放下斧頭鋸,拿起小鎬頭,主動承包了4000多畝荒地的植樹造林。這位“造林英雄”也不斷影響著林區人守護這片綠色。
森林也以自己的方式回饋這片土地。近幾年,伊春森林資源蓄積量年均凈增長1000萬立方米,2017年已達3.2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也由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時的78.4%增長到如今的84.4%。
如今,伊春、牡丹江、大興安嶺地區植被生態質量指數位列全省前三名,我省的生態環境質量正在穩步提升。
在多年飽受風沙之苦的拜泉縣,過去每年春播要反復三四次才能將種子種到土壤里。近五年來,通過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退化林修復工程,拜泉縣幾百萬畝耕地得到了“綠色衛士”庇護,黑土地肥力不斷提升,全縣糧食總產連年達20億斤以上。
“產量逐漸提高,現在一畝地玉米能產一千四五百斤,大豆能產三百斤左右。”提到如今的糧食產量,拜泉縣興華鄉集體村農民高軍喜不自禁。
如今,數不清的“綠色衛士”正在默默守護著這片黑土,我省正奮力向著建設生態強省的目標邁進,一幅承載著3700萬龍江兒女熱切期望的生態畫卷正在壯闊展開。
攻堅污染防治,
交出亮眼成績單
初秋的富錦市上街基鎮,湛藍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云,幾只水鳥在江面翩翩起舞,隨手一拍就是一張“明信片”,儼然一幅水清如碧鳥兒歡的生態美景。
如此美麗的風光,放在前幾年,鎮上的居民可不敢想。這里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任務一直很重,主要難點來自農村垃圾。
轉折發生在河長制實行之后,鎮政府下發專項資金用于回收農藥瓶——“漸漸地,農民的環保意識也有了提高,大家灑完農藥,自覺地把瓶子收起來,基本杜絕了隨手丟棄的行為。”河長田洪濤說。2019年上半年,鎮里又開展“清四亂”活動,河道兩側8噸垃圾被清走。附近居民驚喜地發現,周圍水環境改變了,江魚沒有異味了,江邊的野鴨、白鶴又飛回來了。
我省水資源豐富,擁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和數以千計的大小湖泊。這些江河湖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也事關人民群眾福祉。
通過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湖長,實現由省到村五級穿透,在不改變各部門職能、各地區權益的情況下,建立有效協調機制和新秩序,達到河湖資源長期有效保護和“社會福利最大化”;明確問題、目標、任務、措施和責任“五個清單”,為各級河長湖長組織河湖治理和管護理清思路。
五年來,我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從科學設計到扎實部署,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發展新路子正在龍江大地有序鋪開。
為“擦亮”藍天,2018年,我省出臺“史上最嚴秸稈禁燒政策”,要求省內出現第一個火點的地方,省財政將直接扣撥相關地區和部門50萬元;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燃煤小鍋爐淘汰、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以及城市揚塵管控等措施也在同步推進。
為保衛碧水,我省以具體斷面、問題城市、超標因子為突破口,抓好“四個盯緊”,全力完成水污染防治各項目標任務。2019年,我省三條河流全部退出劣V類,水環境質量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十三五”期間,我省圍繞藍天、碧水、凈土、原生態、美麗鄉村五大保衛戰,全力攻堅13場標志性戰役。
2020年7月1日,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一則令人欣喜的消息——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8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計劃,我省已全部完成,交出了令龍江人民滿意的生態環境成績單。
發展生態經濟,
同享“高顏值”與“高質量”
60多歲的綏棱林業局老股流林場職工郭祥想不到,自己能靠養雞養豬鼓起腰包。問起經驗,郭祥坦言,這是林場在職工中全面推進生態養殖,延伸了綠色產業鏈條,讓養殖生產朝著綠色、高效、優質轉變,也讓他家的小笨雞、森林豬賣出了好價錢。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為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更多紅利。五年來,全省瞄準“兩山”理論“轉換點”,從“拼顏值”到吃“生態飯”,“生態+”展現出更多可能性。
在綏化市慶安縣建民鄉,在“突出生態造林,加大紅松堅果林建設力度”發展思路的指導下,鄉里建起占地一萬平方米的紅松果食品加工廠,先期購買紅松堅果林3000畝,并與栽植農戶簽訂收購合同,通過公司帶基地、基地加農戶模式發展壯大堅果產業。經過三年的耕耘,開口松子、全裸松子、松子調合油、松子酒等產品銷往全國,讓鄉里留住“青山”、守住“金山”。
經營農家樂、開辦家庭旅館、開展特色養殖種植,生態轉型帶來的不僅是多種經濟的繁榮,還有美麗無污染的生態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黑龍江發展基礎”“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護人民寶貴財富”,在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更強了——生態經濟轉型發展,也能打造出“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好了,土地上就會長出“金元寶”,田園風光就能成為“聚寶盆”。
發展生態經濟,讓龍江逐步告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走上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如今,依托“高顏值”的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大冰雪、大界江等生態美景,“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的旅游品牌逐漸打響。僅2019年一年,我省就接待國內外游客2.2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84億元,綠色發展培植了建設大美龍江的根和魂。
回眸壯麗多彩的“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美麗龍江精彩的時代底色,為繪就“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壯美藍圖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