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12月4日,《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發布,兩項成績令龍江人備感欣喜——黑龍江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連續四年位于全國第二梯隊前列;哈爾濱市創新城市建設位居東北三省副省級城市第一……
五年來,在科技創新領域,龍江捷報頻傳,在“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探海等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中,“龍江科創”參與其中、表現不俗。一項項科學技術獎項的取得,一個個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
“十三五”期間,我省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積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為現代化新龍江建設提供了“新動能”。
人才驅動積蓄澎湃動力
“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向選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發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做出重要指示,為新時期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指明了方向。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 “第一資源”。“十三五”開局之初,一系列圍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舉措,激活了我省創新發展的一池春水。
2017年,《“龍江科技英才”特殊支持計劃實施辦法》落地,更加人性化、靈活化的人才政策讓引才有了抓手。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黃志偉的歸來,就是我省加大引智力度的一個例證。2016年,這位在生物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哈佛大學博士后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組建了生命科學中心。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首個“學術特區”,生命科學中心實行相對獨立的學術、人事自主權以及人才培養體系,并試點進行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一體的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與創新。
“學校的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學科,目前已在世界排前100名,位居中國學校第6名。”提到四年來取得的成績,黃志偉露出自豪的神情。
“只有繼續讓好政策落到細處實處,才能持續吸引、留住各方面高端人才。”在2018年全省兩會上,代表委員的議案建議和提案為“人才戰略”提出更高標準。
很快,2019年“頭雁行動”方案應運而生。方案規定,入選“頭雁”的團隊,將得到省里提供的專項資金。
哈爾濱醫科大學慢病防治和創新藥物研發項目就是首批 “頭雁”團隊之一,豐厚的資源傾斜為學校中青年人才的穩定與培養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發展環境,創造了傲人的成果。
“現在,許多被輸送到國外著名研究機構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學成后都搶著回到團隊工作。”作為團隊負責人,楊艷杰對項目的未來充滿信心。
“頭雁”高飛已成龍江的一道美景,而為了讓“雁陣”不斷壯大,2020年全省啟動實施的“春雁行動”則讓更多的青年骨干人才擴充進來,形成“群雁齊飛”之勢。
前段時間,在南方工作的王洋收到家鄉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的邀請:共同研發“智慧農場”項目。這讓這個農學研究生很興奮:“黑龍江農業創新人才濟濟、技術成熟,我對建設家鄉很有信心。”
王洋的感受也是龍江創新型人才的共同心聲——五年來,我省的“人才新政”從“紙面”落向“地面”,包括1234名博士生在內的萬余名高端人才來到黑龍江,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共同耕耘,結出累累“新”果。
政策紅利點燃創新熱情
2019年7月2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內座無虛席。隨著一聲清脆的鑼聲,來自全國各地的首批25家高科技企業正式登上科創板。而作為東北三省唯一躋身其中的創新企業——哈爾濱新光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光公司),尤為令人矚目。
在光學模擬與仿真、光學制導、激光應用等方面,新光公司的多項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光學模擬與仿真技術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此次企業能夠成功上市,除了專利技術過硬,也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創新資源儲備”政策的扶持。
2016年、2018年,我省兩度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此后《黑龍江省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多份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點燃了全省科技創新的熱情。
如果說,新光公司在三年行動計劃培育中實現了“量的積累”,那么,楊熾夫的天愈康復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可謂實現了“質的飛躍”。
2015年,34歲的楊熾夫完成博士學業從美國歸來成立公司時,只有一個人、10萬元啟動資金。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楊熾夫組建的集團三級子公司開發了14款醫療康復機器人的產品原型,市場估值達一億元以上。
在問及為何能夠實現發展“三級跳”的話題時,楊熾夫坦言,離不開政策的鋪路,讓新興企業可以“以知識產權為資本進行發展”。
按照“增加企業數量的同時更注重提升企業質量”的發展目標,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科技企業的需求,全省各地紛紛打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在哈爾濱,“雛鷹計劃”的實施讓新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有資源可拿、有服務可享;在佳木斯,因為有“科技企業培育庫”的支持,科技企業不僅能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支持,還有專人對接企業需求……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一批高科技企業相繼注冊成立并加快發展,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積蓄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平臺搭建助力成果轉化
“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得到資金支持,我想說的只有感謝。感謝政府搭建的平臺,感謝給予支持的省科技廳……” 8月7日,在全省科技成果產學研金對接會上,王學剛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王學剛掌握的技術,是通過基因檢測診斷個體患者的病灶,給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因為項目的前瞻性很強,他一直為拉不到投資、成果轉化無望而發愁。
沒想到,省科技廳主動牽線,幫助王學剛與哈爾濱富德恒創業投資企業成功簽約,及時獲得了1000萬元投資,讓技術的實際應用成為現實。
王學剛的成功圓夢,是全省以技術成果轉化帶動企業發展升級的一個縮影。五年來,通過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搭平臺,我省已建成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科技投融資等7個服務平臺,吸引了101家技術研發和服務機構入駐,為科研成果和科技服務供需雙方牽線“聯姻”,促成419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融資68.58億元。
“通過打造優良的平臺和服務,一方面會推動創新項目加快落地、加快實施,同時也會發揮集群效應,實現集聚發展。” 在大慶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烈威看來,科技企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孵化器、科技城和高新區等載體發揮更大的平臺優勢,提供更高效的服務。
“疫情期間,公司資金流吃緊,想貸款卻缺少必要的抵押物,我們不得不放棄客戶訂單……”眼看公司陷入絕境,大慶云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卞曉江苦惱不已。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大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工作人員主動聯系卞曉江,從中協調龍江智能產融綜合服務平臺,讓公司以技術為信用進行抵押貸款。不到一周, 500萬元貸款到賬,卞曉江終于可以放心接單了。
科技創新激活了全省發展的動力、活力,不僅讓“新字號”揚帆起航,也讓眾多老牌企業、資源城市轉型升級。在煤城七臺河,石墨烯產業的發展促進城市的新舊動能轉換;在哈電集團,加強科技的研發開啟了世界水電百萬千瓦級機組的新紀元。
“科技創新在哪里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里迸發,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里。”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學專家楊寶峰所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實現全省新發展目標,更加需要持續增強創新。
“新動能”激發的浪潮,將與時代同頻共振,繼續引領龍江發展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