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遼寧大學創辦的大學函授丶夜大教育日漸壯大。

1979年,遼寧大學哲學系教師在農村開展文化普及工作中幫助農民收割莊稼。
我兒時就喜歡畫畫,小學時代學習書法,中學時代開始迷戀照相,大學時代酷愛攝影至今,幾乎是無間斷沉淀了五十年學習與摹仿、探索與趕超的自學過程。
攝影是見證歷史、審視現實、展望未來、追求美好的文化載體,它與作者的思想傾向、人文情懷、價值取向以及相關文學藝術不可分割。
當下重溫這些老照片,讓我溫故而知新。諸多影像清晰可見,留下了當時以擺拍為定式,以解說性影像為特征的時代印跡。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留下的影像中,重現了學校恢復招生、高考、函授、夜大、開辦社會成人自學考試的學生活動場面;重現了師生到工廠、農村調研走訪、社會辦學、文藝下鄉演出場景;重現了遼寧大學師生在海城地震期間參加抗震救災的遼、渾、太三河大會戰,畢業學生援藏務農,校園內外學雷鋒義務服務活動;重現了師生體育競賽、學生民兵訓練等實地影像。
這些圖片,帶有很強的時代烙印,是一代人珍貴的記憶。現在回首翻看這些片子,也使我對攝影有了更多的感悟:
其一,攝影是觀察和思考事物的閱讀與傳播方式。攝影與其它藝術門類相比,既有排它性、獨特性,又有其相融相通的兼容性、借鑒性。作者不僅要注入思想、文化、價值判斷要素去記錄影像,更重要的還要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品質去創作影像。
其二,攝影是一門感觀性、應用性很強并交叉于多專業領域的科學。依據攝影各門類的屬性,需要真正構建具有攝影本體、本質、本真、本色而獨到的視覺語境和系統的理論體系。攝影理論與實踐可以廣泛借鑒與物化國內外相關科學與技術。但終究要凝練為較成熟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品質、中國氣派而又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科。
其三,攝影人需要攝影基礎、攝影前沿的綜合歷練、理論創新與原始積累的自覺能力。作品的多重價值、社會意義與魅力要靠思想激活、靠文化滋養、靠修養提升、靠藝術呈現、靠創新求進。
其四,攝影人要擔當社會責任,與時代同步、與主旋律同鳴、與人民同行。攝影人身入、心入、情入民心、民生、民意,是創作的源泉;弘揚真理、啟迪人生、促進時代進步,是創作的靈魂;理論與思維創新、觀察與傳媒創新、呈現模式與藝術手段創新,是創作的動力。
讓我們共同努力,深入生活、尋根溯源、專注方向,與時俱進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高峰的精品力作。

1978年,遼寧大學經濟系教師赴鞍鋼工廠開展企業調查

遼寧大學赴藏務農學生參加遼寧省丶沈陽市干部丶學生赴藏大會。

1975年,遼寧大學中文系教師帶領學生開門辦學,并為農家演出文藝節目

1975年,遼寧大學學生宿舍的學習生活。

1982年,遼寧大學師生利用休息日面向社會開展義務服務活動。

1975年,遼寧大學歷史系學生在進行軍事訓練中祭掃革命烈士墓

1976年,遼寧大學師生2000余人參加抗震救災“遼河丶渾河丶太子河”三河大會戰。

1980年,遼寧大學學生開展校園義務服務一條街活動,化學系七九級二班被評為全國優秀三好班級。

1984年,遼寧大學學生在校禮堂演練節目,準備舉行學生文藝比賽。

1982年,遼寧大學學校召開一年一度秋季大型體育運動會。

1976年,遼寧大學外語系師生與赴藏務農畢業生交談務農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