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寶
在10月召開的一次長三角專家研討會上,來自中科院的一位專家分析指出,放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視角下來看,安徽具有典型的“中部特征”,突出表現在省會城市一極獨大上。11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文中提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在“省會城市經濟繁榮”和強省會戰略普遍推進的背景下,這一新動態旋即引發強烈關注。
經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各省區對“一市獨大”的感受完全不同。在東部沿海經濟大省,除省會城市外,港口經濟強市和制造業強市的綜合經濟實力絕不在省會之下,形成“雙子星”結構,典型的有深圳與廣州、蘇州與南京、青島與濟南、寧波與杭州、大連與沈陽。另據統計,到2020年,廣東、江蘇兩省除省會城市外,“破萬億”城市還有3座,由此帶動省內不同區域正在逐步走向均衡發展。
與之相對應,在中西部地區,省會“一市獨大”是普遍現象,不管是過萬億的成都、武漢、鄭州、長沙,還是正在沖刺萬億的西安、合肥,以及昆明、貴陽、蘭州、南寧等,都是所在省域的唯一中心。
一是體現在經濟首位度上。武漢、成都、西安等經濟首位度都超過30%。二是省會城市相對于經濟第二位城市的比例越來越大。2019年,成都是綿陽的6倍,武漢是襄陽的3.4倍,長沙是岳陽的3.1倍,合肥是蕪湖的2.6倍,鄭州是洛陽的2.3倍。相比2005年,15年來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面對這樣的城市格局,要進行城市發展戰略的轉向嗎?
顯然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如何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破解的答案也并非是“單選題”。
首先,城市發展有自身的規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的雙城或多元格局是一種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同樣,中西部省區的省會“一市獨大”也是一種階段性特征,不同省區要有不同的定位。濟南、南京兩個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只有10%左右,也不是較優的結構,同樣需要提升省會首位度。
其次,中央高層已明確,是在“有條件的省區”。如果條件不具備,不可簡單拋棄強省會戰略。從目前的省域經濟發展來看,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已提出,在成都、武漢、長沙、鄭州、合肥之外,培育副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全省共同發展。實際上,四川的“一干多支”,湖北的宜昌、襄陽,河南的洛陽等城市,都是在探索如何破解“一市獨大”的弊端。
相對于成都、武漢等經濟體量巨大的城市來說,陜西西安、江西南昌、云南昆明、貴州貴陽、廣西南寧等城市,就要從實際出發。過去10年的發展經驗證明,正是因為有了西安、貴陽等省會的快速發展,才帶動了所在省域發生深刻改變。因此,先做大做強省會自身實力,才能在下一步發展中,更好地實現“一極與多元”的辯證關系,實現省會與其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相互促進。
所以說,先做大省會還是同步做大省域副中心,是一個因地而宜的辯證法。“十四五”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要更好地處理好省會與省域內多中心城市的相對均衡發展,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實際上,破解“一市獨大”弊端的過程本身,就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