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數量代表著一個區域內優質企業數量,以及該區域企業成長能力和未來發展前景。2019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以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安徽上市企業積極謀求發展,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成績,但存在的諸多問題還有待破解。
截至2019年底,安徽上市公司總數達116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05家,在全國排名第9,比上年同期上升1個位次。另有港股上市公司13家,國外上市公司1家。





2019年,新增上市企業5家,其中新增A股上市3家,包括嘉美包裝、三只松鼠、交建股份;港股上市2家,包括中國東方教育和信義能源;遷入1家,德豪潤達;遷出1家,眾泰汽車;退市1家,華信國際。
截至2019年底,安徽105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3540.58億元,相當于當年安徽生產總值的36.48%,在全國排名第10,在中部地區排名繼續保持第1,但與滬蘇浙相比差距很大;累計總資產規模達13669億元,凈資產規模達6380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9.35%和10.03%;實現營業總收入9658億元,凈利潤690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9.50%和6.31%,營收規模不斷擴大、業績狀況持續改善。
企業上市速度反映出該區域優質企業成長速度。2019年,安徽新增3家A股非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與上一年持平。但與其他省份比較,相較于江蘇31家、浙江25家、上海22家明顯落后。從上市后備資源來看,非科創板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安徽首次公開募股(IPO)在審企業11家,多于湖北6家、江西3家、湖南2家,在會排隊企業數量優勢明顯。
科創板方面,作為首個獎勵科創板上市省份,安徽正按下科創板上市“加速鍵”。截至2020年6月30日,安徽已有7家企業闖關成功,其中3家為2020年受理,科創企業隊伍正快速壯大,相較于湖南9家、湖北6家、江西3家,安徽科創板上市后備資源相對充裕,但相較于江蘇50家、上海45家、浙江23家差距明顯。安徽要緊抓科創板開市機遇,積極發揮科技企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企業科創板上市。
從板塊結構來看,安徽已形成“正金字塔”式多層次資本市場。截至2019年底,安徽主板A股上市企業達62家,占總量近六成;中小企業板有28家,創業板有1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5家;省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5291家,其中新設立的科創專板掛牌企業共2043家。
另外,截至2019年底,安徽境外上市公司共有14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僅有1家,說明安徽企業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的整體能力較弱。
從區域結構看,合肥A股上市公司數量多、占比大,2019年總數為46家,且近幾年持續有新增,大城市引領作用凸顯。
蕪湖上市公司新增1家共14家,發展勢頭良好;宣城、馬鞍山、銅陵、滁州4個城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在5家及以上,滁州新增1家上市企業,馬鞍山因華信國際退市,上市公司數量減少;蚌埠、淮北各4家;安慶有3家;黃山、淮南、六安各有2家;亳州、池州、阜陽均只有1家;宿州是安徽唯一沒有上市企業的城市。蚌埠近幾年來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紓困,2019年珠海上市企業德豪潤達成功落戶。總的來看,各城市上市公司數量差距明顯。其中,合肥是蕪湖的三倍以上,蕪湖是蚌埠的三倍以上。
作為新興工業大省,上市公司行業結構體現了制造強省特征。安徽制造業A股上市公司有70家,但主要聚集于傳統原材料和裝配加工行業,產業技術層次偏低,戰略新興產業利用資本市場仍大有挖潛空間。
2019年,安徽推深做實國資國企改革,馬鋼集團被寶武集團收購,安徽國資委大比例戰略入股長信科技,六國化工和安納達混改落定。從股權結構分布上看,截至2019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民企54家、國企33家、央企9家、集體3家、外企3家、公眾3家。
從市值規模看,央企和國企A股上市公司市值達7629億元,占總量的56%;民企A股上市公司市值為5461億元,占總量40%,相比上年的33.9%上升明顯。這說明,安徽民企上市公司活力不斷被激發,實力有所增強,但國企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
融資能力有助于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市場不斷做優做強。截至2019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融資持續穩定增長,達10735億元。其中,再融資總額為2581.1億元。再融資規模僅占總規模的24%,這說明安徽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從2019年度新增再融資額來看,淮北礦業、中糧科技、江南化工占據前三,分別為204.1億元、82.8億元和25.0億元。除了3家新上市企業,有88家A股上市公司未進行再融資。可以看出,安徽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再融資能力較弱,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業績是彰顯企業質量的直接指標。2019年,安徽納入排行的97家上市公司整體權益凈利率11.8%、資產收益率5.6%、收入凈利率7.5%,較上年有小幅下滑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也反映出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企業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從企業綜合業績排名看,前十名與后十名多屬于制造業,說明制造業上市公司綜合業績水平兩極分化現象較為突出,能源原材料類、白酒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較好。







近年來,安徽上市公司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但制造業上市公司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整體水平相對較低。其中,央企上市公司的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表現突出,民企上市公司的研發強度平均水平最高。與上年相比,民企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和人才集聚水平持續提高,央企上市公司多個創新指標有所下滑。這說明,民企創新后勁足,與央企和國企的差距有所縮小。
從創新能力綜合得分看,安徽部分上市公司創新能力較強,如科大訊飛、美亞光電、陽光電源等。但同時部分上市公司,如精達股份、嘉美包裝、安德利等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來,安徽上市公司營運能力各項指標整體發展平穩,但整體上看營運能力仍存在明顯不足。與上年相比,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營運能力水平出現下滑現象,尤其是央企應收賬款周轉率下降明顯。相反,民企上市公司營運能力多項指標平均水平略有提升。
從企業綜合排名看,中公教育遙遙領先,交建股份位列第2;口子窖和古井貢酒等酒企營運能力表現優異,經濟效益明顯;盛運環保營運能力最差,當前正面臨嚴峻的債務危機和經營困難;聚隆科技作為高新技術企業,但營運能力綜合得分倒數第2。
2019年,安徽上市公司社會貢獻總額共計1573.36億元,社會貢獻率平均值為10.86%,為近3年最低,主要是由于業績受宏觀經濟影響有所下滑。
從企業排名來看,安徽上市公司表現兩極分化明顯。三七互娛、中公教育、口子窖等社會綜合貢獻率明顯高于其他企業;融捷健康、文一科技、銅峰電子等排名靠后,表明其創造的社會價值與資源占用不匹配。
近年來,安徽上市公司投融資規模穩定上升,對外投資比重攀升明顯,間接融資額穩步增長,直接融資比重有所上升,但與歷史峰值仍有較大差距,未來還需進一步提高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比重。
與上年相比,教育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投資規模增幅較大;教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融資規模增幅較大。從股權結構看,國企和央企投融資規模平均值明顯較高,民企整體投融資規模平均值較小,但與上年相比民企增幅較大,說明民企投融資情況改善明顯,但其投融資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
從企業排名來看,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投融資規模均超過200億元,而后十名投融資規模均在11億元以下。海螺水泥、馬鋼股份、安徽建工等公司投融資規模顯著高于其他公司,尤其是海螺水泥投融資規模均突破1500億元,投融資龍頭地位穩固,行業帶動效應明顯;山河藥輔、黃山膠囊等公司投融資規模均較小。
(課題組由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安徽省投資集團與華安證券、國元證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共同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