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佩佩

2013年至今,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已經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國務院先后出臺了多個指導意見和編制辦法,全面推進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地下停車設施及地下交通的建設。由于集聚效應的作用,對于大城市的中心區,高密度發展和土地集約利用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十三五”以來,我國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到8.44億平方米,其中,江蘇的地下空間建設能力居全國之首,其高質量的“地下城”建設,是提高城市空間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要手段。2020年8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立足江蘇發展實際,圍繞提升國土空間綜合利用效率和水平,推動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
根據《南京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規劃(2015-2030年)》,主城區將打造八大地下城,包括新街口—鼓樓中心地區、南京南站紅花機場中心地區、河西中心地區、江北中心地區、夫子廟地下空間、湖南路地區、下關濱江地區、仙林副城中心等。其中,江北新區地下城作為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復雜的單體地下空間項目,自2017年9月20日開建以來,將于2023年整體交付使用。在大手筆大格局大投入的背后,折射出江北新區面向未來、高點定位,筑造一座標桿之城的雄心與氣魄。
歷經三年沉淀筑基,2020年9月19日,江北新區地下空間一期項目“一區1段主體結構出地面”浮出地面。這意味著整個地下空間一期項目的工期時長與建設進度均雙雙過半,屆時將與地面的揚子江新金融中心形成完整倒影,交相輝映。10月30日,江北核心區第一個超高組團項目——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首棟塔樓暨地下空間首棟塔樓正式出地面,核心區天際線的建設全面拉開。這個關鍵節點標志著地下空間項目將進入上下聯動一體化施工階段。
位于江北新區核心地帶的地下空間項目占地64.1公頃,規劃7層,直達地下48米深,相當于一棟18層的高樓向地下延伸。未來,這將成為一個被打造成完整的綠色海綿空間,且兼具商業、交通、人居等綜合性現代城市空間特征的“城市倒影”。
該項目打破常規的地下空間設計,通過設置采光天窗和提高建筑層高等方法,將“風光水綠”引入商業大平層,以后這里會有寬50米的“陽光棚”,引入自然光線、空氣和綠植。
地下二層將設置停車交通大平層,提升出行效率。根據規劃,整個地下空間將被四條道路劃分為井字形格局。環路中間為停車區域,將有1萬個以上停車位。未來行車至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可將車輛直接開入地下空間,屆時,地上擁堵將大大減少,路面步行會更為舒適。
再往下的地下三層為市政綜合管廊.地下四、五層,引進國際標準安保的私人保險庫,提供高端保管服務。地下六、七層為地鐵通行層。其中,將設置中央商務區站和濱江站兩個地鐵站,屆時,4條地鐵線將在地下空間部分交匯,并可與地面公交無縫換乘,地上地下一體化的公共交通網將在江北新主城規劃480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實現。
2020年夏季,南京經歷了40多天的汛期,暴雨雖強,但地下空間項目12個“裸露”的基坑內,始終沒有出現大面積的積水,工程進度并未受到太大影響。“一般工地的排水溝,截面是50公分乘以50公分,我們這里挖了1.5米乘以1.5米的主排水溝,能夠滿足項目的最大排水需求。”南京地下空間項目公司工程管理部技術負責人彭鵬說。益于對汛期形勢的提前預判和充分準備,地下城現場布置了三條縱向主排水溝縱貫項目場地,橫向還有多條排水支溝,一起形成了“三縱多橫”排水網絡。
除了要應對災害天氣,工程建設中的施工難度在國內地下空間中首屈一指。
首先要突破的是交通系統的換乘與銜接。未來,4條地鐵線路匯集于地下6至7層。彭鵬說,由于涉及站點換乘和過江銜接,地鐵4號線濱江站施工是整個項目中面臨的最大技術難關。項目建設團隊發現,從深度、直徑到垂直度的要求,國內還沒有能直接借鑒的工程案例。“最終我們決定在場外做一根試驗樁,進行了全過程的工藝試驗,從去年4月正式打下了第一樁,耗時7個月,86根鋼管柱全部打完,平均深度達到80多米。”彭鵬說。未來,市民在交通換乘樞紐濱江地鐵站看到的圓柱,便是他們打下的這些長53米的鋼管柱。
第二個技術突破是復雜的地質條件。地下空間項目瀕臨長江,距離長江最近的地方只有200米,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地下水的控制至關重要。“項目最深的地方,達到地下48米。而我們所做的保護結構,普遍有70多米深,最深達到76米。”彭鵬介紹,這個保護結構是一幅連著一幅的地下連續墻,可以起到隔斷地下水和擋土的作用,為地下空間的建筑減壓。一幅6米寬、1.5米厚、深度超過70米的地下連續墻,其鋼筋籠重量達到245噸,由于是向地下建設,施工難度極大。但是為了確保項目安全,施工單位采用新工藝、新工法,不斷攻堅克難,建成了全省范圍內最深的地下連續墻。
第三個技術突破是土方的運輸難題。按照接近50%的建設進度計算,項目的總土方開挖量將超過500萬方,相當于在地下挖出了一條200公里長的地鐵。這面臨著高峰期日均出土方量近5萬方的運輸難題,為此,南京江北新區中心區發展有限公司會同新區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上下聯動,確定本項目比照地鐵為市重點工程,允許連續施工;新區建交局牽頭會同江北新區、六合、浦口等相關部門,調整渣土外運避開早晚高峰期,其他時間段土方運輸不受限制,有效解決了項目連續施工和文明城市建設要求。
南京江北新區中心區地下空間項目的實施具有以下五點重要的應用前景:一是為超大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模式的選擇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二是為地下空間的土地獲取方式及權屬提供了創新性的思路;三是為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運營管理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典型案例;四是為城市核心區的地下空間規劃、地上地下一體化及站城一體化的設計和統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五是為推進地質條件較差尤其是長江漫灘地區地下空間建造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提供現實場地。
在實踐探索價值方面,一是探索高效的地下空間土地供應方式。本案例地下空間土地采用政府劃撥的方式給開發建設主體統一實施,開發建設的整體性、一致性較好,建設進度較快。二是規劃編制統籌考慮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在地面高強度開發的城市核心區,地下空間規劃需對片區的發展前景進行全面科學的預判,做好規劃增量的合理預留,統籌區域建設邊界條件,合理分期開發建設。頂層規劃編制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各現狀條件及未來城市條件。三是地上與地下需統一設計建設。現階段的設計工作不光是建筑、結構、機電、給排水等傳統專業之間的協同,更需要與綠建、BIM、智慧城市、景觀、消防、環衛、海綿城市等一系列的專項進行統籌。因此,地下空間必須統籌地面建筑及其他地下設施一體化設計建設。
2020年4月,南京江北新區規劃資源局報送的“南京市江北新區中心區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建設模式”被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評選為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節地模式(技術)先進典型案例,將為全省各地區在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創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模式,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方面提供參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