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在銅陵義安區鐘鳴鎮,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前,沒多久便來到桃園硫鐵礦廢棄礦山。呈現在眼前的這座山頭,已經展露出芳草萋萋的綠色生命力。很難想象,自2011年閉礦,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因為治理難度大,它裸露著的山體,如同一道傷疤,橫亙在城市心頭。
作為長江沿岸的工礦城市,銅陵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城市發展貢獻頗多。但長年粗放開采也帶來嚴重的“生態后遺癥”。一座座廢棄礦山不僅成為地質災害的隱患,也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沒有綠色的發展不能稱之為高質量發展。“要堅決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攻堅戰,積極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銅陵市委書記丁純多次強調。近年來,銅陵致力于還綠于山,蹚出一條以國有企業為實施主體的礦山生態治理修復及余料綜合利用路徑,實現了一座座廢棄礦山由“荒山禿嶺”向“綠水青山”的蝶變。
那么,舊日掛白青山如何妙手回春?銅陵經驗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2018年1月16日下午,在銅陵市政府第一會議室里,一場關于生態修復和礦山治理的專題會議再次把銅陵市礦山生態修復提升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議程。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銅陵現存閉坑礦山62家。因礦山開采引發過多起地質災害,同時,地下采空、邊坡開挖、尾礦排放等礦業活動導致森林植被和景觀破壞,誘發地面塌陷、滑坡、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一系列次生地質災害,嚴重影響銅陵重要基礎設施及其他資源的保護,也直接威脅和破壞了人居環境、制約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加緊修復廢棄礦山,對處在綠色轉型期的銅陵來說刻不容緩。在專題會議上,市長胡啟生堅定地表示:“推進礦山生態治理修復及余料綜合利用工作,是保護綠水青山、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需要。”
為實現全市礦山生態修復一盤棋,銅陵著手編制了《銅陵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對銅陵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工作進行了統籌安排和合理部署。
經過慎重考量,銅陵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千鈞重擔交給銅陵市港航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航集團)。由港航集團作為實施主體,相關部門和轄區政府強化管護責任,統籌做好項目施工區域周邊環境協調工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縣區相關部門全程跟進監管,審計部門及時跟蹤審計,同時嚴格管控礦山修復治理過程中產生的余料,一律按照國有資產產權交易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之所以選擇港航集團,是因為其發展理念、擔當精神與銅陵綠色發展內核高度契合。成立于2016年的港航集團在銅陵最早購置了符合市情的全封閉綠色環保運輸車,并于2017年在一個月的時間圓滿完成了長江邊十萬噸固廢清運工作。
然而,礦山修復并非易事,地質結構復雜,技術難點多,且面臨著野外作業的惡劣條件。“年輕”的港航集團能否擔此重任?
考驗隨之而來,2018年5月,國家、安徽省督查督辦了7個片區11個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要求在當年底完成。“集團幾乎全員上陣,晝夜奮戰,一個夏天過去,每個人都曬成了‘黑臉包公。”港航集團黨工委副書記、副董事長葉俊告訴記者。
在不到100天的時間里,港航集團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11座廢棄礦山于當年10月一次性通過省級驗收,受到省國土廳高度肯定。2018年12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主辦的全國綠色礦山現場交流會選在銅陵召開。由此,銅陵開創出一系列領先全國的“治山”新模式。
廢棄礦山種類繁多,其中部分礦山因為含有酸性物質,導致寸草難生,治理難度大。位于鐘鳴鎮的桃園硫鐵礦就屬于這樣一塊“硬骨頭”。
“我們先后委托幾個單位進行設計治理,都沒有成功復綠,為了避免酸性物質污染環境,這座廢棄礦山治理勢在必行。”轄區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為了更專業系統地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在銅陵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港航集團成立了子公司安徽港好江南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好江南),公司已取得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甲級資質及環保工程二級資質,并擁有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和豐富的項目建設經驗。

獨山廢棄礦坑生態修復對比圖
2020年4月,港好江南承接了桃園硫鐵礦廢棄礦坑的修復項目,利用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技術優勢,將科技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高科技微生物技術”創新運用到酸性廢棄礦山治理上,并“以廢治廢”,將污水處置廠污泥經過無害化處理后轉化為綠植可生存種植土,覆蓋治理后的礦山表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施工工程中可謂困難重重。“每一塊土、每一滴水的酸堿度都不同,為把微生物技術因地制宜運用到位,我們采樣、實驗了幾百上千次。”項目負責人詹慧宗表示。
今年夏天,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連綿不斷的雨水令詹慧宗憂心忡忡,排水系統和植被層能否經受洪水的考驗?是威脅也是考驗,施工隊成天冒雨泡在項目現場,加大排水力度、保障機器正常運轉。雨過天晴,排水系統經受住了考驗,綠植也抽芽生長,進一步證明了新技術取得的良好效果。
然而,洪水剛過,高溫的考驗又至,滿山的草簾在為嫩芽遮陽的同時也存在防火的壓力。詹慧宗又和同事們一起,24小時守護在山頭,排查一切火種。
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鐘鳴鎮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抽調專人成立項目組,每天在項目現場指導工作,和施工隊一起解決問題。如今,在銅陵治山過程中已經形成一種機制,讓企業安心施工,相關部門和轄區政府來做好“圍墻外”的事情。在每個治山現場,任何外部矛盾都由轄區政府負責協調,遇到施工障礙相關部門幫忙解決,保證企業專心致志還綠于山。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原先光禿禿的山坡逐漸綠草如盈。再過不久,桃園硫鐵礦又將恢復“綠水青山帶笑顏”的姿態。同時,“微生物+污泥”修復法也在申請專利,并為相關礦山整治提供范例。
在離桃園硫鐵礦項目不遠的木排沖廢棄礦坑生態修復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場項目現場可以看到,采礦形成的礦坑宛若一個巨大的“倉庫”,不過,這個“倉庫”儲存的卻是令人頭疼的“工業廢物”。
這又是一項大膽的創新,銅陵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結合銅陵“無廢城市”建設的需要,探索出一條“礦山修復+一般工業固廢填埋處置”的治理新路。
化工是銅陵的支柱產業,可化工企業生產的一般固廢處置卻是個難題,特別是隨著銅陵被列入“無廢城市”國家級建設試點城市,對一般工業固廢進行科學處置、綜合開發尤為重要。
能不能將污染性不強的一般工業固廢經過處理后代替渣土對廢棄礦山的坑洞進行填埋?港航集團經過技術勘探后提出實施方案。銅陵市委市政府十分支持和鼓勵企業的創新思路,然而,這種模式并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組織項目實施方案專家論證,經過專家研討,證明了項目的可操作性。
通過對山體進行地質勘探,符合技術標準方可填埋。項目實施前,須平整場地,提高庫容,修建場外及場內道路,提高施工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建立防滲及滲瀝液收集系統,實時監測地下水,保證地下水安全。
項目在摸索中向前推進,2018年獨山廢棄礦坑生態修復中嚴格按照技術標準進行了首次嘗試,填埋了80萬噸一般固廢垃圾后,經過場地整形、覆土綠化,已經成功復綠,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認可。
“木排沖廢棄礦山的坑洞可以填埋300噸的一般工業固廢,填滿后經過技術處理再進行覆土,并開發成經濟林地,再次創造經濟效益。” 項目負責人鄧廣柱告訴記者。
按照銅陵市大型產廢化工企業每年100萬噸的產量,木排沖項目可服務3年時間,解決了工業固廢生產廠家的后顧之憂。
由于在該領域的領先實踐,港航集團牽頭編制了安徽省一般工業固廢用于礦山修復技術標準,為銅陵無廢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三角沿江地區還有大量的廢棄礦山有待修復,我們也力爭為長江沿岸綠水青山大治理、大保護貢獻銅陵智慧、港航經驗。”葉俊表示。
如果說,礦山修復是為了還綠于山,那么,創建綠色礦山才是真正從源頭開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
位于義安區的茅迪礦業有限公司曾是一個“臟亂差”的砂石礦,噪音和塵土讓附近村民苦不堪言,無序開采更是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安全隱患。
2019年2月,港航集團收購了茅迪礦業,并委托國內一流礦山設計機構對礦山進行優化改造。經過集思廣益,茅迪礦山提出的“綠色礦山生態重構系統”項目被列為銅陵市第一批集中開工重大項目和安徽省重點項目,由銅陵市委書記、市長主持開工儀式。
通過改造,三個寬敞氣派的砂石加工大棚拔地而起,杜絕了噪音、沙塵對周邊百姓的困擾。同時,道路硬化和景觀設計也讓礦區環境搖身一變,涼亭、草地、綠道,儼然成為休閑公園的模樣。
更為重要的是,茅迪礦業加大隱患整改,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遵照安全評估確保對礦山進行安全、有序的開采。同時,對礦山實施邊開采邊修復,從源頭避免濫采濫挖對礦山山體的傷害。
科學有效的管理讓茅迪礦業的開采和加工能力不斷提升。據了解,茅迪的砂石開采量為50萬噸/年,來料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并計劃修建二期工程,提升加工能力。
“我們正在籌備‘機制砂生產線,通過對山體剝離物進行石頭和土的分離,把石頭轉化為商品,把土再回填給礦山,實現礦山的內循環。”茅迪礦業負責人姚宏哲表示。
目前,茅迪礦山正在爭創國家級綠色礦山,其發展模式已經成為銅陵綠色礦山建設的標桿和引領,帶動銅陵其他礦山由“要我建”到“我要建”轉變,逐步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
從“一山一設計”的礦山生態修復,到綠色礦山創建,銅陵治山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經濟效益層面看,預計到2020年底可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約85萬平方米,整理城市建設用地300余畝,林地、耕地約750畝,舊日礦山搖身變成林地、耕地、水塘、建設用地,帶來經濟效益4億多元。從社會效益層面看,礦山修復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又改善了生態環境、消除了“視覺污染”,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利用率,為其他類似礦山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范。從生態效益層面看,恢復復耕植土約18.5萬立方米,客土噴播約210畝,撒播草籽約409畝,植樹約8.3萬株,可有效地減輕水土流失,凈化空氣和地表水,提高礦區環境質量,給當地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青山綠水的不懈追求既是前行的指引,亦印刻在銅陵跳動的發展脈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