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湖南益陽 413000)
益陽市資陽區位于湘中偏北、資江尾閭,東鄰湘陰縣,南望赫山區,西接桃江縣、漢壽縣,北抵沅江市,總面積571.8 km2,人口42.23 萬,轄大碼頭、汽車路2 個街道,新橋河、迎風橋、長春、沙頭、茈湖口5 個鎮,張家塞1 個鄉,另直接管理長春經濟開發區。
資陽區農村飲水現有規模化供水工程14 處(其中城鄉一體化工程1 處、規模化供水工程13 處),小型供水工程11 處(均為千人工程);分散供水工程2 119 處(其中水井1 984 處、引泉工程135 處)。總覆蓋人口35.062 萬人(其中資陽區在籍人口31.580 2 萬人,跨縣市區人口4 264 人,流動人口30 554 人),總設計供水規模為33 240 m3/d。
資陽區通過“十三五”期間農村飲水工程的建設,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有了極大的提升,截至2020 年底,全區農村供水覆蓋總人口35.237 萬人,其中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總人口27.813萬人,小型供水工程覆蓋總人口6.497 萬人,分散式供水工程覆蓋總人口9 261 人,全區共有105 個自然村。全區農村集中供水率97.37%;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7.37%;規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蓋率78.93%;自然村通水率97.14%,已基本實現“十三五”既定目標。
1)部分區域供水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資陽區仍有蓼園村、蓼東村、梅花園村3 個整村及龍光橋村、水口山村、太平橋村3 個村中局部區域共計9 215 人,因地形地勢、水源水質影響,現狀為分散式供水區域未能實現集中供水,居民飲水大多為自備水井,飲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水源水量、水質存在一定的隱患。根據現狀調查,現狀資陽區地表水水源地(資水、迎風橋水庫、楊林坳水庫)5 處,地下水水源地(管井)20 處,現狀地表水污染以總磷、總氮、微生物、有機物等污染物超標為主;水質主要受雨季混濁度偏大的問題影響;淺層地下水污染以菌落總數及大腸菌群合格率較低為主;深層地下水以鐵錳超標為主,現有各水廠處理工藝均能滿足現狀水質污染處理要求,但因長江上游來水不斷減少,地下水補入條件變差,導致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加大了地面污染向地下轉移及擴散的隱患,資陽區現狀25 處水源地中,有2 處管井地下水出現了水量不足的情況,有5 處管井地下水出現了水質氨氮超標的情況,且目前各水廠均未啟動備用水源建設,在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水源水量、水質仍存在一定的隱患。
3)規模化供水程度不高。資陽區現有規模化供水工程14 處(其中城鄉一體化工程1 處,萬人工程13處),小型供水工程11 處(均為千人工程);分散供水工程2 119 處(其中水井1 984 處、引泉工程135 處)。小型供水工程偏多,一鎮多水廠的情況較普遍,規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蓋比例僅79.34%,整體規模化供水程度不高。
4)部分水廠供水設施老化、管網損壞嚴重。近年來,資陽區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水質、水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部分水廠經過十多年運行,供水消毒設備老化、供水管網因管理維護不當,跑、冒、漏、滴及爆管現象嚴重,造成管網二次污染嚴重,導致供水水壓不高、水量不足,現有水廠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的需求。
5)運行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粗放、維護水平偏低。農村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是目前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有關政策和文件都對明晰工程產權、落實管理主體有明確規定,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機制不靈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作,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專題會議提出農村飲水安全重點任務為:一是集中力量提升6 000 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二是推動建立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三是統籌謀劃“十四五”農村供水發展。2019 年6 月19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研究提升農村飲水安全水平的新標準,啟動編制下一步農村供水規劃。隨后,水利部和湖南省水利廳下發了《關于做好“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期指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水利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根本保障。
1)實施“十四五”農村供水規劃,是解決資陽區農村供水突出問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需要。資陽區農村供水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為廣大農村群眾帶來了福音,解決了一系列供水方面的問題。但隨著水廠運行時間的增長,各水廠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中突出的問題有:部分區域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供水水源保證率下降,供水規模化程度不高,部分水廠凈水設施和供水管網老化,對水質檢測和水源保障工作重視不足等問題。通過實施“十四五”農村供水規劃,徹底解決資陽區農村飲水隱患,實現100%農村自來水通水率,提高水源保證率,以大并小,合并各鄉鎮分散式水廠,提高規模化供水人口覆蓋比例及水費收繳率,進一步保證供水安全運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2)實施“十四五”農村供水規劃,是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需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群眾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有利于鞏固提升資陽區脫貧攻堅成果。
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新形勢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階段性目標;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村供水規模化程度不高、部分水質達標率偏低、供水保證率不高、單鎮供水工程運行管護工作薄弱,成為資陽區全面小康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明顯短板。按照“城鄉一體、統籌規劃、國有控股、集約經營”的思路,通過實施全域供水一體化、供水產業一體化、建設管理一體化,逐步實現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的目標,建立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高供水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城鄉供水融合發展,是資陽區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途徑。
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之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又是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一環,因此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既是水利工程又是德政民生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基本民生性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的必要前提。在飲水安全問題方面“供給不均”和“享受不足”都嚴重阻礙了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步伐。因此,若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必經之路。
3)鄉村振興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態宜居的主體內涵是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是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實施“十四五”農村供水規劃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
1)按照鄉村振興梯次推進的總體部署,積極推進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化建設和升級改造。以建立合理水價機制為重點,全面建立長效運行管理機制,提升農村供水管理服務水平。
2)以鄉鎮為單元,按照城鄉融合發展要求和村莊規劃布局,堅持統籌規劃,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優化農村供水格局。采取抓兩頭帶中間的方式,實施規模化工程建設和升級改造。有條件的地區,充分利用大水源、大水廠以及現有供水設施和輸配水管網,全域推進規模化工程建設;基礎薄弱的地區,以大并小,小小聯合,因地制宜推進小型工程規范化和改造。通過“兩頭”一擠,帶動“中間”,突出體制機制完善和“建大、并中、減小”,提升工程建設管理水平。
3)在全面摸底調查工程現狀、查找薄弱環節的基礎上,圍繞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立足鞏固已有飲水安全成果,突出建立健全管理維護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已建工程效益,綜合采取配套、改造、升級、聯網等方式,輔以新建措施,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和建設任務。按照“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專業化管理、企業化運營”的要求,整體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
4)合理確定農村集中供水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千人以上工程水源保護區(范圍)劃定率、規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蓋比例、自然村通水率、水源保證率、水質達標率、供水保證率、水費收繳處數比例,實現工程管理與技術服務全覆蓋。以鄉鎮為單元,繼續健全完善農村飲水保障管理機構,全面建立區級農村供水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基本實現供水工程良性運行。明晰工程產權,落實工程管理主體、責任和經費,全面建立合理的水價和收費機制,落實工程運行管護經費。建立數據庫及信息共享機制,健全智慧供水體系。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按照水利部、湖南省水利廳有關文件要求,遵循實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統籌謀劃一體推進戰略、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梯次推進的總體部署,建立完善“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和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為目標,進一步優化農村供水格局,以“抓兩頭帶中間”的方式,綜合考慮資陽區水源條件、地形地貌、用水需求、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與鄉村振興規劃、村鎮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和水資源規劃等緊密銜接,實現資陽區農村供水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