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麗
(湖南省雙牌水庫管理局,湖南 永州 425100)
雙牌灌區位于湖南省南部的永州市,于1966 年建成通水,設計灌溉面積32.5 萬畝,2018 年實際灌溉面積為31.2 萬畝,受益范圍為永州市的雙牌、零陵、冷水灘和祁陽4 縣(區)的19 個鄉鎮,受益人口近40 萬。目前,灌區管理模式為:干、支渠分離管理。干渠管理單位為湖南省雙牌水庫管理局,下設8 個干渠管理所,1 個灌溉試驗站;支渠及以下末級渠系的管理單位為所在受益縣(區)的支渠管理所;2018 年,灌區從事工程與灌溉管理工作的在職人員共314 人,其中:干渠管理117人,支渠及部分斗渠的專職管理人員197 人,斗渠及以下末級渠系的管理由其受益的村組管理。
雙牌灌區現有干渠1 條長95.628 km,到2018 年底,干渠防滲襯砌長度為:89.87 km,襯砌率為93.68%。干渠上建筑物老化嚴重,己改造180 處,改造率為60%;支渠共長370 余km,防滲襯砌長度89.59 km,襯砌率為25%;支渠上現有建筑物619 處,己改造100處,改造率為16%;斗渠共1 419 條,總長1 422.1 km,已襯砌180.85 km,襯砌率不足5%。
雙牌灌區末級渠系的現狀為:渠首引水流量1 m3/s以下的支渠16 條(含分支渠),共長235.4 km、斗渠319條,共長830.5 km、農渠1 033 條,共長1 225.8 km。其中,已經防滲襯砌的渠道有:支渠178.9 km,斗渠473.4 km,農渠257.4 km(主要是農業開發項目)。由于末級渠系大多未襯砌,經多年運行,目前險工隱患多,斷面不規則,渠道滲漏嚴重。支斗農渠完好率不足68%,各種建筑物老化失修,支斗農渠建筑物配套率僅為35%,而且老化相當嚴重。
雙牌灌區末級渠系由于農渠與毛渠均由受益的村民負責管理,因無固定的資金投入渠道,不能對末級渠系進行標準化改造,只有在出現險情時才臨時處理一下,以至末級渠系工程已嚴重老化,且基本上沒有什么配套設施,除支渠進水閘外,所有的分水閘既無控制閘又無量水設施。所以,末級渠系水利用率非常低。
隨著雙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灌區干渠及建筑物得到了有效的改造與加固,工程標準逐年提高,但灌區末級渠系影響灌區整體效益的瓶頸狀況越來越明顯。
雙牌灌區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由于灌區渠道所在地區屬于丘陵地貌,地質情況比較復雜,渠道基本上是傍山開挖,填方渠道多,埋管隧洞多,經過近50 年的運行,灌區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多數混凝土及漿砌石風化嚴重,灰縫開裂脫落,沉降,滲漏十分嚴重,工程隱患多,影響灌區安全運行,再加之量水設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用水戶節約用水意識差,損耗水嚴重,甚至部分斗農渠不能通水,不能滿足灌區人畜飲水、農業灌溉的要求,尾灌區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每年有農戶因為用水而發生的水事糾紛發生,不利于社會穩定,應予以重視。
1)渠系狀況差。建設時期,受國家財力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末級渠系設計標準低,開挖不到位,70%以上未進行防滲襯砌,在40 多年的運行過程中,也未得到改造與加固,基本上是根據當年運行的需要,阻塞一處便臨時疏通一處,沒有統一的改造規劃,很多斗農渠是用三合土防滲的,現均已開裂、剝落,其防滲功能完全減退,渠系水利用系數低。
2)建筑物老損嚴重。末級渠系上的建筑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時為了加快進度,摻入了一些氯化鈣等外加劑,部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級配不好,碳化深度已普遍大于保護層厚度,鈍化膜大部分已被破壞,其結構發生了銹脹裂縫,安全度大大降低,必須進行加固。
3)量水設施不完善。雙牌灌區除支渠及較大型的干渠直灌斗渠外,末級渠系上基本上未設置量水設施,隨著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用水單位由原來以村組為單位轉化為目前的以用水戶為單位,不利于均衡合理用水。
4)無控水設施。同一條支、斗、農渠內,由于配套控水設施少,輸水能力差,斗、農、毛渠的進水口未設置閘門及配套的控制設施,尤其是最末級的毛渠進水口,都是用泥巴進行封堵。由于缺乏控制,灌區上下游農作物無法均衡受益,經常發生水事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灌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制約了灌區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
目前,雙牌灌區末級渠系的管理模式為:已經成立用水戶協會的末級渠系由工程所在地用水戶協會負責管理;未成立用水戶協會的末級渠系,如果取水口在灌區干渠的斗渠,則由干渠管理所負責管理,如果取水口在支渠的斗渠,則由受益縣區的支渠管理所負責管理;所有的農渠與毛渠均由受益的村民負責管理。末級渠系農田灌溉基本是由農民自己在斗渠、農渠上隨意開口引水,不僅使大量灌溉水浪費,而且造成渠道嚴重破損,末級渠系經常出現“上游被淹死,下游常干死”的現象,十分不利于灌區管理。
灌區整體效益發揮是通過末級渠系來實現的。灌區末級渠系與灌區骨干工程在灌區水利工程體系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響著灌區整體效益的發揮。并且,灌區末級渠系工程與用水戶直接相關,供水狀況的好壞、供水保證率的高低,直接影響用水戶的受益程度,影響用水戶水費上繳的積極性。
搞好雙牌灌區末級渠系改造的對策,務必采取工程加固、防滲防漏、清於除障、配套設施、信息技術及優化調度等技術措施和成立用水戶協會的行政手段、以獎代補的獎勵機制。
1)工程加固。對出現阻水的“卡脖子”渠段及有可能危及灌區工程安全運行的險工隱患渠段一定要進行除險加固進行徹底處理,完全消除安全隱患,確保灌溉運行安全。
2)防滲防漏。對滲漏嚴重的渠道采取混凝土防滲。通過對渠道內坡表面風化、開裂嚴重渠段采取表面修鑿澆筑8~10 cm 厚C15 混凝土防滲層,增強渠道防滲能力,加固渠堤,提高渠道安全運行及水利用率。
3)清於除障。雙牌灌區末級渠系輸配水渠道C15混凝土襯砌,設計慥率η=0.02.由于那些沒有用C15 混凝土襯砌的渠道邊坡常會出現變形,原來舊漿砌的填縫砂漿脫落,縫隙長草,渠底淤積導致末級渠道輸水慥率不符合設計要求,輸水能力嚴重降低。所以,在每年運行前,都要進行徹底清於除障,鏟除渠道邊坡雜草,清除雜物,以減少渠道輸水慥率,提高渠道輸水能力。
4)完善設施。目前,灌區水量計量是在支渠口測量計量,但由于從支渠口經斗渠、農渠、毛渠,最后輸送到田間的輸水損失較大,為徹底解決灌區水費征收環節多,征收困難的難題,要減輕用水戶負擔,為最終實現量水到用水戶提供有力條件。
末級渠系控水設施的完善是減輕末級渠系水浪費,緩解尾灌區用水矛盾突出的技術措施之一。要大力增加投入,對灌區農渠以上的斗、支、干渠已安裝的量水設施(閘門或閘閥、閘房)重新規劃,全面進行修復。實行計量水費的進水口,還要增設水量計量表,或充分利用渠道建筑物進行量測水。注意保養修理好控水和量水設施,保持閘門閘閥啟閉靈活。在閘門閘閥處修建管理房,并配套專用防盜鎖。閘門、閘閥、閘房要統一由專職人員管理,放水期間要用過硬的手腕,嚴格的紀律,統一控制。
5)信息技術。信息管理是現代化管理模式,先進的管理手段,快捷方便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先進的管理手段,要改變雙牌灌區近50 年來形成的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根據灌區渠道分布和用水需要,在斗渠及以上渠道的進水口,必要時在渠首或某段安裝采集與控制設備,以達到準確了解各級渠道輸配水的實情,有利于合理優化、科學調配,有益于運行管理人員科學調度及防汛決策。
6)優化調度。雙牌灌區一般每年4 月份應開閘引水,首先,在服從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結瓜中、小型塘庫的蓄水工作,到7 月份開始進入抗旱期。每年的8月份是雙牌灌區抗旱最緊張的時候,科學調度尤為重要。在干渠上,可采取流量分段包干、分所包干送出。對末級渠系而言,在同一條支渠或斗、農渠,一般實行輪灌制度,確保全灌區均衡受益。
7)成立協會。用水戶協會建設的主要做法:一是水文邊界的界定:由灌區管理局、受益鄉鎮、縣區支渠管理所及受益村組共同參與組成工作小組對灌區所有支斗渠的水文邊界進行界定。二是灌溉面積的核定:由縣區組織專門班子,采用先進設備、科學方法在界定支斗渠水文邊界的同時,以支斗渠的水文邊界為單元,實事求是地核定灌溉面積。三是群眾民意的調查:以灌區支斗渠的水文邊界為調查單元,充分聽取農民用水戶的意見,認真采納農民用水戶的合理化建議,使廣大農民用水戶自覺接受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灌區改革工作中來。四是及時成立用水戶協會:通過制定協會章程,推選用水戶代表,選舉協會領導成員,分水系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在此基礎上,成立鄉鎮農民用水戶聯合會及縣區農民用水戶總會。五是加大對已經成立的用水戶協會的管理與扶持:幫助協會進行工程規劃及運行管理的技術指導,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扶持協會對工程進行維修與改造,支持協會的有關能力建設。
8)以獎代補改造末級渠系。所謂“以獎代補”,主要是為了支持和鼓勵用水戶協會積極改造協會所管理的工程,由灌區管理局與用水戶協會簽訂責任書,制訂支、斗渠系工程改造資金配套辦法:凡建立了農民用水戶協會的支、斗渠,在每年工程改造完成后,灌區管理局可以按照工程實際完成造價的50%給予資金補貼。事實證明,這種資金獎勵方式,對調動用水戶參與末級渠系的工程改造的熱情很高,效果比較明顯。
總之,要完全解決灌區水利設施,特別是支渠以下末級渠系工程狀況不良、量測水設施不配套的被動局面,建議相關部門要將將末級渠系的改造納入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之中,分年度有計劃地對末級渠系進行改造,并且,要優先對由受益農戶成立的農民用水戶協會等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財政扶持,對改造好的末級渠系工程進行管理和維修養護;中央及地方財政要加大對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獎補資金的力度;并且,對大型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的補助資金不宜分散使用,要由大型灌區管理單位作為業主集中使用,以便監管。